第十单元 交通运输(二)
北京:20年前“公交优先”的理想终于成为现实
2008年08月02日 来源:京华时报
2005年12月30日上午,北京南中轴路大容量快速公交全线投入运营,市民从南五环德茂庄直达市中心前门只需37分钟。(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张斌摄
拥堵,是大城市的通病。北京“感染此病”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学者们提出解决之道在于“公交优先”。不过,并未被采纳。
2001年,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如何实践缓解交通拥堵的承诺,北京开始努力寻找“良方”,公交优先很快被确定为“良方”之一。
公交优先政策的回归和一揽子疏堵工程的实施,让北京交通在过去7年发展迅速。
不过,北京疏堵仍未因为奥运会召开结束,公交优先的方略仍在强力推进。
1984年的塞车
长长的车流排在崇文门、建国门路口,出城的路堵得要命,焦急的司机在驾驶室里按着喇叭,可道路没有一丝松动的迹象……
70岁的段里仁仍然记得北京二十多年前拥堵的情形,那是1984年。
那年,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都相隔很近。北京的机动车少,主要是货车,交通流都是早上出城,晚上进城,一直畅通。临近三个节日,早上出城变得困难,以前从不堵车的崇文门、建国门路口都出现拥堵。
从1973年9月参与组建全国第一个交通研究所开始,段里仁在北京市交管局一直工作到2003年才退休。前后30年,他见证了北京历次的交通拥堵。现在,这位老交通专家至今仍活跃在学术界。
段里仁回忆,当时交通管理措施很少。出现拥堵以后,交通管理开始逐步提上议程。北京把货车改为夜间运行,拥堵有所改善。
1995年,北京再次大规模交通拥堵。段里仁说,这一年,改革开放已接近20年,北京的机动车迅速增长,到1997年达到100万辆,而1978年只有7.7万辆。
当时,北京的拥堵不断增多。发生堵塞的路口数攀升,路段上也发生拥堵。这次拥堵给段里仁留下的印象是,小汽车发展特别快,公共汽车常常被淹没在小汽车的洪流当中。
1998年11月,北京正式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申请书,决定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成为很多人质疑北京再次申奥的理由。
公交优先未被重视
解决交通拥堵之道,学术界很多人倡仪效仿法国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公交优先”。
段里仁说,这个观点他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提出来,他在1984年出版的《城市交通概论:交通工程学原理与应用》中用专门一章阐述了公交优先的重要性。
为引起领导的重视,段里仁曾有一段从马列经典中寻找理论支持的经历。
1984年,段里仁已任北京市交管局交通研究所所长,他当时想从马列主义等经典理论上寻找到他们重视交通的依据。他在国家图书馆日文资料中意外发现一个论述马克思是交通专家的观点。
此后,段里仁搜集相关资料,写出《马克思论交通是生产力》的论文。1986年,这篇论文在广州举行的全国城市交通研讨会上提交,会议由当时的国家科委、公安部、建设部举办。
不过,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人们习惯性的思维中,交通仅仅是修路。
另一方面,在各行业纷纷市场化和政府财政压力的背景下,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尝试公交市场化,以甩掉或减少每年对公交不菲的财政补贴。北京是尝试者之一。
1999年6月18日,北京巴士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一名高管说,巴士公司就是追求经济效益,特别是上市以后。起初,巴士公司获得的都是中关村之类的优质线路。这些巴士车收费比普通公交贵而且无法使用月票。这些政策,把老百姓“赶”出了巴士车。
这一年的9月28日,历时10年的地铁1号线复兴门至四惠东工程终于完工,北京地铁1号线和2号线成形,不过还远远没有网络化。北京的第三条地铁线13号线,直到1999年12月才开工。
公共交通的不方便、不舒适让很多人转而购买私家车,北京开始进入了一个机动车飞速增长的时期。
大雪堵城促建新机构
“2000年以后,北京开始出现大面积的拥堵。”段里仁说,京城第三轮大拥堵时,城区大小道路均出现拥堵,甚至包括长安街。拥堵的范围也由二环、三环逐渐向外扩大。
次年的7月13日,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决策者们开始着手为北京寻找“药方”,缓解交通拥堵。不过,在段里仁印象里,约4个月后,一场大雪引发了一次令市民足以震惊的交通拥堵。
2001年12月7日,大雪突然在午后降临北京,京城交通开始陷入瘫痪的状态,拥堵从午后持续到次日凌晨。那天,段里仁本来应该在19点在清华大学讲学,接近瘫痪的交通让他在晚上23点多才到。
有媒体称,这是京城百年不遇的交通大拥堵。而在当时,北京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政府机构来对交通拥堵负责,公路、运输、执法各有独立机构管理,他们可以都管交通但似乎又都管不着。
在此背景下,2003年2月,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成立,统一管理北京的公共交通、公路和水路客货运输、公路和城市道路建设等。
2003年2月27日,原北京公交集团董事长赵文芝被任命为北京市交通委首位主任。38岁的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刘小明,出任市交委常务副主任。
上任伊始,赵文芝和刘小明面临的头等大事是抗击非典。非典一过,空荡荡的大街又恢复了拥堵。
这一年,段里仁从北京市交管局总工程师的职位上退休。8月4日,他服务30年的交管局宣布,京城机动车总量突破200万辆,这比原先的预期整整提前了7年。
2003年10月9日下午,一场不算大的秋雨,再次让京城交通几乎陷入瘫痪。10月中旬开始,质疑北京交通的报道频频出现,一家新闻周刊甚至称“首都成了首堵”。
这篇报道刊出的第二天是2003年10月18日。当天,应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组委会之邀,多位国际奥委会委员访问了主办城市长沙。当时,新华社的报道称,芬兰籍委员彼得·塔尔伯格说:“北京现在的交通存在问题。我认为,这将是你们筹备2008年奥运会面临的最大挑战。”
锁定公交优先
2003年10月28日,北京市交通委开始通过媒体,向世人表达改善交通拥堵的决心和成功服务奥运会的信心。
当天,他们宣布,北京将在奥运会前投入1800亿元,出台七大举措,全力改善北京交通拥堵状况,以高质量的交通来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刘小明公布了建设计划——2008年之前,北京要把目前95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到300公里,把目前463公里的高速公路发展到890公里……
2004年2月10日下午,北京市交通委专门召集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他们找到的疏堵“良方”。
当天,刘小明说:“北京未来将坚持两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地调整空间布局,缩减城市中心区功能、人口,建立新城;二是坚定不移地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北京市政府开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公交优先”,这个二十多年前就被段里仁建议过的政策,如今真正成为了北京的行政方向。
从那时起,北京开始了分5年5个阶段的疏堵工程。
头疼的私家车
不过,这些刚刚拉起的“战线”,并不能马上就显现作用。2004年7月10日下午,一场暴雨袭击京城,北京再次陷入噩梦般的交通大瘫痪。
反思交通瘫痪原因时,一些人士认为是北京的机动车太多,他们提出要控制北京机动车的增长,并限制私家车的使用。
2004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尽管北京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从2003年的26%上升到30.2%,但私家车出行比例增长更快,达到29.8%。
而当年,东京、巴黎等城市公交出行的比例已经达到了60%—80%,其中轨道交通又超过一半。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2004年,北京只有114公里轨道交通,三环路上300路公交的乘客常常抱怨被挤成了“相片”。
未能提供足够地铁服务和舒适公交服务的有关部门,并未采纳限制私家车增长的建议,但开始倡导市民减少使用私家车。
刘小明曾公开说,东京的小汽车保有量要远高于北京,但其占出行总量的比例只有10.2%,人们在日常出行中更多的是选择公共交通。因此希望北京市民在出行中,尤其是日常通勤出行中能够选择公共交通。
这样的倡导在公共交通不发达的背景下,未能奏效。2007年5月,北京机动车突破了300万辆,其中私家车218万,这个数字现在每天仍以1000辆的速度增长。私家车出行比例一度超过公交车。
如何让人们从私家车里出来,钻进公交车和地铁?成了交通管理部门最头疼的事。
答案很快找到——商战中屡试不爽的价格战。
公共交通低票价
2006年9月,一个悄悄进行的资产置换,北京巴士公司经营的全部城市客运业务,悉数归还北京市公交集团,这些线路由商品恢复为公共产品。
这个并未过多宣扬的行动,实际在为北京公交的大改革做铺垫。北京酝酿多年的包括票制票价在内的公交改革,开始悄悄实施。
2006年12月7日,北京市交通委发布消息,北京拟对公共交通施行设施用地、投资安排、路权分配、财税扶持的“四优先”政策。从2007年1月1日起,北京取消公交月票,乘客持IC卡坐市区公交享受4折优惠。
刘小明和多名政府官员表示,北京将重新定位公共交通,恢复公共交通作为公共服务产品的定位,政府将为这项公共产品买单。
低票价政策迅速增加了公交的吸引力。刘小明透露,2007年的统计显示,公交票制改革和地铁5号线的开通,使北京公交出行比例从年初的30.2%增长到10月的34.5%。
2007年10月底,北京市交通委对外宣布,北京公共交通占城市出行的比例已达34.5%,超过了小汽车32%的出行比例。
天平上的最后砝码
天平一步步向着通畅倾斜,是时候放上最后的砝码了。
2008年7月20日,地铁10号线一期、机场快速线、奥运支线三线齐通;机动车开始施行单双号;新增的2000辆公交车上路。
一系列措施向拥堵发起总攻击。已经升任北京市交通委主任的刘小明说,有了这些措施和市民的积极支持,北京有能力、有信心保障奥运会期间的交通顺畅。
不过,北京缓解交通拥堵并未因为奥运会召开而止步,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策略仍在强力推进。目前,京城正在建设的地铁线路包括4号线、6号线等7条,加上年底将开工的7号线、14号线,北京同时在建的地铁线路将超过已开通的200公里。
刘小明说,到2015年,北京将拥有总长561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有望居世界首位。届时,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将由30%提高到45%以上。
那时,被拥堵折磨的北京,才真正得到解脱。 (记者 王一波)
北京不是“首堵”还是首都
北京人的交通成本
解决交通拥堵 北京力推公共交通
你知道BRT吗?
BRT:(Bus Rapid Transit,快速公交系统)是一种介于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新型运营系统,它利用现代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的运营管理,使传统的公交系统基本达到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其投资及运营成本又较轨道交通低,与常规公交接近。目前,在南北美洲、欧洲、亚洲约39个城市发展了BRT系统,它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改善交通状况的战略举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