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水电站左岸设14台,左岸12台,共表机26台,前排容量为70万千瓦的小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820千瓦时,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通航建筑物位于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为双线五包连续级船闸及早线一级垂直升船机。 三峡工程分三期,总工期18年。一期5年(1992一1997年),主要工程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修筑混凝土纵向围堰,以及修建左岸临时船闸(120米高),并开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闸、升爬机及左岸部分石坝段的施工。二期工程6年(1998-2003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同时继续进行并完成永久特级船闸,升船机的施工。三期工程6年(2003一2009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   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省省会西宁,西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已于1979年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拉萨,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线路1110公里,于2001年6月29日正式开工,2006年7月1日投入运营。   青藏铁路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 西气东输   中国西部地区的塔里木、柴达木、陕甘宁和四川盆地蕴藏着26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约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的87%。特别是新疆塔里木盆地,天然气资源量有8万多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2%。塔里木北部的库车地区的天然气资源量有2万多亿立方米,是塔里木盆地中天然气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具有形成世界级大气区的开发潜力。塔里木盆地天然气的发现,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等国之后的天然气大国。   2000年2月国务院第一次会议批准启动“西气东输”工程,这是仅次于长江三峡工程的又一重大投资项目,是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标志性建设工程。   规划中的“西气东输”,线路全长约4200公里,投资规模1400多亿元,是目前中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该管道直径1016毫米,设计压力为10兆帕,年设计输量120亿立方米;全线采用自动化控制,供气范围覆盖中原、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西起新疆塔里木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库尔勒、吐鲁番、鄯善、哈密、柳园、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定西、西安、洛阳、信阳、合肥、南京、常州等大中城市,终点为上海。东西横贯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等9个省区,全长4200千米。它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起点是塔北油田,东至上海。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中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中游及其支流汉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将构成中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西电东送 “西电东送”是中国的一项重大的能源发展战略,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为西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对加快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西部地区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占到全国的90%以上,而开发率只有8%。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水电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水电建设经验。所有这些都为“西电东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西电东送”将形成北、中、南三路送电格局。北线由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向华北电网输电;中线由四川等省向华中、华东电网输电;南线由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向华南输电。 南线开发南盘江、红水河、澜沧江、乌江水电基地,其中红水河的龙滩、澜沧江的小湾、乌江的洪家渡均是调节性能好的“龙头”水电站,也是国家电力公司拟在近期开发的重点项目。 中线开发长江中上游、金沙江中下游水电基地。目前长江三峡在建。金沙江中下游是全国最大的,也是技术经济指标较好的水电基地,而且是“西电东送”最重要的电源。 北线开发黄河上游水电基地,除满足西北地区电力需求外,将通过西北电网和华北电网的联网,实现“西电东送”。 贵州是“西电东送”的重点, 不仅蕴藏着1640万千瓦的水能资源,而且拥有“江南煤海”,煤炭远景储量达2400亿吨,超过江南9省(区)之和,具有得天独厚的“水火互济”能源优势。乌江干流梯级开发规划建设10个大中型水电站,其中9个在贵州境内,装机容量770 万千瓦,目前仅建成乌江渡和东风水电站,装机容量共114万千瓦。今天在奔腾不息的乌江干流上开工建设的洪家渡、引子渡水电站和乌江渡水电站扩机三大工程,总装机149万千瓦、总投资73亿元,工程项目建成后,乌江的水电装机容量将翻一番。到“十五”期末,加上同期建设的火电项目,贵州电力总装机容量将从600万千瓦增加到1300万千瓦,为实现“西电东送”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内蒙古是中国最早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的省区,自1990以来,每年向北京供电量由6亿千瓦时增加到68亿千瓦时,占北京用电总量的五分之一。内蒙古自治区向北京地区供电量在今后5年内将增长50%多,达到150万千瓦,以满足北京地区用电需求的增长。内蒙古在合作办电、电网及电源建设等方面,为中国实施“西电东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