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单元 历史文化(二)
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甚施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五四运动以后,《论语》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尔后虽有新儒学的研究与萌生,但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国并未形成新的气候。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不能不使人们重新选择新生的思想文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然而,严峻的事实是,一个新型的社会,特别是当它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这使我想到人类的共性与个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民族文化的辩证否定本性。同时,也使我感到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的价值之所在。
事实上,当我们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确立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并用它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的精华,《论语》便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认,《论语》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过犹不及”的本意
《于丹<论语>心得》为什么会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08年春节,于丹教授再登《百家讲坛》,继续开讲《于丹<论语>感悟》,会是一种什么心情?而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成为抚慰现代人的心灵鸡汤吗?
张越:两千多年前的理论一直到今天,你觉得它能够解决现代人生活中遇到的那些困惑吗?
于丹:我觉得不一定叫做解决,但是会有启发。所以你说能不能一定解决我们当下的迷惑呢?我觉得人的成长跟经典之间要有缘分,要有悟性。经典是好东西摆在那儿,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缘分让它进入自己的生命。知识这东西固然重要,但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比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的悟性。经验一点点的增长,在经验中有悟性提炼出来,有些人可能就觉得他能解决,有些人就觉得他什么事都不管,我觉得这个是随每个人的感受。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但由于古文难懂,一直都和普通百姓相距甚远,正是由于有了于丹教授的这种解读方式,现代人不仅认知了《论语》,而且强烈地渴望能从《论语》中获得心灵的抚慰,但是,这个愿望能实现吗?一年多的时间,于丹教授接到了成千上万封信,有工作中的问题,有生活中的困难,更多的是对人生的困惑。其实,无论是于丹教授还是《论语》本身,都不可能是万能的。那么对于这个问题,于丹教授将如何回答呢?
于丹再登百家讲坛 感悟《论语》(上)
于丹再登百家讲坛 感悟《论语》(下)
课文类型
|
课 文
|
页码
|
朗读
|
生词和练习答案
|
课外阅读
|
通读
|
圣人箴言录——《论语》 |
202
|
|
生词
答案
|
|
略读
|
辞旧迎新的年画 |
210
|
|
|
北京的四合院 |
213
|
|
|
门神 |
215
|
|
|
查阅
|
说“福” |
219
|
|
|
自古青年出才俊毛笔的来历 |
221
|
|
|
返回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