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公园:兴衰轮回折射玩乐品味
金羊网 2007-09-03
一大批乐园相继倒闭,存活下极致的精品……
专题撰文/本报记者 黄丽娜
有钱、爱玩、敢玩,这几乎成为了广东人身上的一个标签。20年来,广东乐园、主题公园的兴衰轮回,似乎就特别能说明这个问题。
东方乐园的倒掉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有了不同于自然景观或是园林公园的现代化大型游乐园,广东人把这个时间定到了1985年。这个年份,可能比很多人想像的要早很多。
1985年7月正式开业的东方乐园,占地24万平方米,场内建有大中小型游乐项目50多个,是国内第一个大型现代游乐场所。
1988年新春第一日,《羊城晚报》即在头版报道了《十万游人欢聚东方乐园》的盛况:“从清晨起,浩浩荡荡的车流、人流如潮水般涌向广州东方乐园。游客中不仅有广州及郊县的,还有肇庆、中山、南海的。中午,到乐园的车龙尾摆到了广园西路口。到晚上十点,中外游客已达11万,创下了日进园人数的最高纪录。”
东方乐园以及“深圳制造”的全国第一个主题公园“锦绣中华”的成功,掀起了广东第一轮“造园热”:太阳岛乐园、番禺森美反斗乐园、世界大观、飞龙世界、飞图梦幻影城、航天奇观等等相继拔地而起。
其来也汹汹,其去也汹汹。随着新奇感的减退,以及重复建设、技术含量低、后续投入不足、经营管理等诸多因素,这批乐园先后倒闭。到了2004年前后,广州主题公园还在正常经营的有香江野生动物世界和长隆动物世界、广州海洋馆等数家。
长隆的异军突起
主题公园的落马,速度之快,数量之多看得人咋舌,但实际上,广东人对乐园依旧有着感情。一项调查显示,逾四成的市民对主题公园仍有兴趣,对于80—150元的主题公园票价,大多数市民认为可以接受。
在这场死多于活,眼泪多于欢笑的纷扰中,长隆却在一片主题公园的“废墟”中,越来越壮大。从1997年底开出第一家主题公园香江野生动物世界,到后来的夜间动物园、长隆酒店、大马戏、欢乐世界和水上乐园,一路都是奇迹:到长隆的年游客人数,2007年将突破800万——这与故宫相当。“不到长隆,就不算游过广州”,这差不多已成为业界的一句流行语。
针对“长隆现象”,《羊城晚报》给出了一张答卷,那就是:“长隆的成功,在于深谙‘第一’法则。”秘诀就在于将旅游产品打造得极度精致,所以长隆的产品不是世界第一,就是亚洲第一。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开发新的产品、不断地引领新的休闲玩乐模式,让眼界最开的老广,也不得不叹服一游。
第二轮造园热的忧思
广东人爱玩,要玩,在倒掉了一批旧的主题公园后,游客、市场都急需新鲜的“血液”补充。于是,2006年,广东迎来了第二轮乐园、主题公园的开发热潮。
珠海海泉湾、封开幻多奇、四会奇石河、紫金温泉、东莞粤晖园、增城白水寨……一大批新景点在密锣紧鼓的开发中。在“2005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旅游招商会”上,共有26个投资额超3000万美元的旅游项目签约,其中超1亿美元的就有五个。
是新一轮的机遇,还是历史的重演?为了让老广玩得塌实,让旅游市场保持健康增长,《羊城晚报》“三问”兴建中的主题乐园:“广东眼下的旅游开发是否过热?”“主题乐园会否重蹈覆辙?”“瞄准珠三角客源够不够?”
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业内人士也纷纷开腔。想好了再做,这是给乐园建设提个醒,也是给这个有些盲目的时代提个醒。
http://www.ycwb.com/images/2007-09/03/dzzwzs7941.jpg
街头滑板是新时代年轻人的玩项 本报记者何奔摄
http://www.ycwb.com/ycwb/2007-09/03/content_1604758.htm
世相深看:见人跌倒你别扶
金羊网 2007-09-06
□王琳
小学写作文时,动辄扶老奶奶过马路,要不就扶摔倒的人上医院。那个时候,做好事的代价通常是上学迟到,通常我们还会本着“做好事不留名“的思想选择不向老师坦白,虽然这样会挨老师的批评,但“我们的心里却暖烘烘的”。
今时今日就不同了。南京有个小伙子看到一位老太太倒在公交车站,于是就
送她去了医院。这个可不是上学迟到那么简单,而是惹了大麻烦。老太太认定就是这小伙撞了她,还把小伙告上了法庭,索赔13万余元。最近南京市鼓楼区法院对这宗各有各说法的“疑案”作出了一审判决,法院认为:小伙子的见义勇为一说缺乏事实证据,不予采信。依据公平原则,判决被告小伙赔偿老太各项损失45876.36元。(9月5日《扬子晚报》)
本来,我又没在当时的事发现场,也不知道这小伙子是真的撞了老太太,还是真的见义勇为,好心做好事。但我知道,这是一场侵权赔偿诉讼,适用的是“谁主张谁举证”。老太太向小伙子索赔,就得先证明确是小伙子撞了她,而且因为撞了她给她造成了何种损害,又因此产生了何种损失。在老太太的证明未成立之前,小伙子是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在民事诉讼中,原告对其主张有举证的义务,这是诉讼公正的前提。否则的话,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被卷入无穷无尽的诉争中去。
我们不妨来看看法官是如何裁判的。法院认为:人被外力撞倒后,一般首先会确定外力的来源、辨认相撞的人,如果相撞之人逃逸,作为被撞倒之人的第一反应是呼救并请人帮忙阻止逃逸。当时事发地点在人员较多的公交车站,事发时间在视线较好的上午,事发过程非常短促,所以撞倒原告的人不可能轻易逃逸。根据彭某(即小伙子)自认,他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彭某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老太太的人,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如果彭某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在老太太的家人到达后,他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老太太的家人将老太太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彭某做这样的选择,他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
法官的整个认定过程,都是“根据社会情理”或“从常理分析”,而不是依据老太太提出的证据证明。似乎在常理之下,只有“撞人”了,才会把人送去医院。正是在这种“情理证明”之下,法官将举证责任从原告转移给了被告,进而认定小伙子无法证明其扶老太太进医院是“见义勇为”。
当然,老太太也始终没有证明是小伙子撞了她。或许这就是法官各打五十大板“理论基础”吧,既然双方都不能证明,“公平原则”也就派上了用场,小伙子由此被判令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看来,法官的“情理”和“常理”确实可怕,可怕到被告要为原告不能证明的事实埋单。我只能奉劝自己的诸位读者,以为见人跌倒你别扶。不要说什么“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法官的“常理”已经不古了。若我们视“扶老太太去医院”为“社会情理”,奈何法官不认,为之奈何?
还好只是一审,大呼“想不到”和“冤枉”的小伙子已经表示“肯定上诉”。那就等等二审吧。
http://www.ycwb.com/ycwb/2007-09/06/content_1608985.htm
一成女大学生渴望嫁入豪门
金羊网 2007-09-06
left" class="style59">
广州市青年婚介所调查显示
本报讯 记者陈晓璇、实习生张莹璇报道:昨天,团市委属下的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公布一项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婚前同居表示认同,但态度相当慎重。
5月份至今,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在全市高校举行“婚恋情感大学校园直通车”公益讲座,
对10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婚前性行为”,29.7%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性是个人行为,自己负责就行了;49.3%人认为不可以,婚前性行为对自己的危害大;17.6%的人认为无所谓,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就可以;4.4%的人则认为,生理需要,就算是“一夜情”也可接受。
在回答“怎么看待婚前同居”时,23%的被调查者认为必须要,可以让双方在婚前更了解对方;52.1%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尝试,不过在尝试前需要慎重考虑好。
在婚姻方面,71.1%的学生认为对象是自己找最好。尽管现在在学校允许结婚,但72.3%的学生不赞成,认为应该先立业,后成家。为了规避就业风险,渴望嫁入豪门的女学生占了9%。
http://www.ycwb.com/ycwb/2007-09/06/content_1609091.htm
“网婚”受到青少年热捧 渐成为“试婚石”
金羊网 2007-09-06
left" class="style59">
现在许多年轻人先试虚拟婚姻再考虑步入婚姻殿堂
本报讯 记者陈晓璇、实习生张莹璇报道:“网婚”是什么?——“过家家”+网络!昨天,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公布的广州大学生婚恋情感调查报告显示,有超过三成大学生都想尝试“网婚”。为何这种虚拟的婚姻如此受欢迎?“网婚人”到底是在游戏
“人生”,还是真的有所寄托?
昨晚,记者进入某网站模拟社区开设的“婚礼堂”,发现人气并不亚于现实生活中的婚姻登记处。在这里,五年前便颁行了完善的《网络婚姻法》:结婚、离婚都要提出申请,要通过版主的调查核实,才能够办理手续。
据该网站统计,截至上月6日,已有28对新人从“婚礼堂”走向了现实中的红地毯。一名网友说,她和男朋友准备结婚了,但还是先来“网婚”体验一下。“如果在虚拟世界中都谈不来,现实就要多考虑一下了。”原来,像同居一样,“网婚”正成为很多将要步入婚姻殿堂的情侣们的“试婚石”。
刚刚升入高中的练勇在网上和一名女孩很谈得来,两人感情迅速升温,最近在网上领了“结婚证”,一起“布置新房”、“度蜜月”、“生儿育女”。练勇说:“虽然是虚拟的,但感觉很开心,变得很健谈。”可在现实生活中,他仍然孤僻,暑假里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整天泡在电脑前。
“网婚”为什么会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开来?一名游戏迷告诉记者,未成年人的“网婚”很多是由于网络游戏造成的。“想象一下两个寂寞的人,每日在游戏里一起杀怪练级、聊天谈心、同喜同悲,这样的彼此陪伴,只要是正常人,都会产生一定的感情,更何况是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
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情感热线”专家黄子模认为,心理负荷过重、在现实中经历感情波折、向往成人生活、现实交往能力较弱及责任感淡薄是青少年热衷“网婚”的主要原因。此外,当今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弱,内心的孤独只能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得到些许满足;同时,青少年责任意识淡薄,认为在虚拟社区里可以完全不必受任何社会道德的约束。
■记者观察
“网婚”应怀何种心态?
《网络婚姻法》明确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申请人在现实中已有配偶或恋人,切勿在婚礼堂征婚、应征、或与他人申请登记;已知对方在现实中有配偶或恋人的,如非其配偶或恋人本人,请勿与之在婚礼堂应征及申请结婚登记。
然而,记者发现,网络婚姻法却似乎不具有法律效力,网民的真实身份无从鉴定,对他们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心态也难于捉摸。有不少表明自己在现实中是单身,很希望能从“网婚”过度到现实的婚姻,但却无法确定是真是假。
某婚礼堂的版主坦言,网络婚姻中不乏无聊游戏者,有不少网民是来这里“捣乱”的,所以到底有多少是因此真心相爱或是对网婚负责,无从考证。
不过,黄子模却认为把“网婚”当成游戏对待是好事,这样才不至于使心理陷入虚拟,走火入魔影响到现实生活。他指出,虚拟和现实的感情是不能互相交换的,千万不能把“网婚”得到的享受当作现实婚姻的样本。
http://www.ycwb.com/ycwb/2007-09/06/content_1609017.htm
离婚热的冷思考:六成离婚 发生在35岁左右
金羊网 2007-05-06 09:15:29
left" class="style59">
离婚热的冷思考
调查显示,离婚案中主导离婚的女性远多于男性
■策划 新快报记者 张英姿
■执行 新快报记者 文安 实习生 杨莹
记者走访广州民政局各婚姻登记处,随机调查了20例离婚个案,发现当事人年龄在35-39岁之间的有12例,遥遥领先于其他年龄
段人数,12例中有8例是女方主动提出离婚的。
据广州易春秋律师事务所以熟悉老百姓家庭法律事务著称的“家庭律师”谢锦江介绍,在他经办的离婚案件中,35岁左右离婚的夫妻增多,“35岁离婚群”现象同样存在,占到总数的六成。他说,这一年龄段的离婚当事人十有七八是白领,受过高等教育。
记者了解到,通过诉讼离婚的夫妻纠缠最多的仍然是财产问题,之后依次为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等。据谢锦江律师介绍,在离婚诉讼中,绝大多数女方会主动要求孩子的监护权。
据广东离婚网资深律师韩顺庆介绍,在他近年经办的离婚案件中,超过80%的当事人是城市“中产”,其中高学历女性所占比例更高过男性。他总结说,婚后一方进步,另一方停滞不前是导致婚姻失败的根本原因,“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对家庭生活的质量就有更高要求,如果双方有差距,婚姻关系肯定受到挑战”。
对此现象,社会心理学博士陈丽君认为,女性感情细腻,比男性更注重高质量的婚姻生活,女性主导离婚,说明她们已经能主动面对不幸婚姻,尤其是面对婚外情的女性,她们不再选择忍耐和接受,而是能主动地把握婚姻,这是妇女地位提升的最好体现。
据黄埔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黄建勋介绍,就黄埔区近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离婚双方的家庭纠纷中占份额最多的是财产纠纷,去年一年该区办理的离婚案件中,44%存在财产纠纷,43%为孩子的抚养权争执,剩余14%则是因为在赡养老人问题上无法达成协议。
记者了解到,无法协议离婚的夫妻多在财产分割中存有异议,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告诉记者,很多女性为了尽快结束婚姻,最终都会在财产上让步,但对于孩子的监护权,往往女方更主动承担。
离婚个案
肖丽(化名)37岁,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广告公司。在公司员工的眼里,肖丽成熟洒脱,极具个人魅力,对公司的大小业务都能够应付自如。在她的映衬下,主管公司财务的丈夫就要逊色许多,除了帮妻子管好账,肖丽的丈夫从来不参加公司的应酬,下班后常常一个人回家照顾孩子。
这样的生活也算平静,但让所有人意外的是,今年春节后,肖丽提出和丈夫分手。面对大家疑惑的目光,肖丽无奈地说,不能同步成长的婚姻已经变成双方的囚笼,“思想的差距越来越大,共同的话题越来越少,他痛苦,我也痛苦”。
专家点评:
广东省技术师范学院心理学教授、社会心理学博士陈丽君认为,婚姻需要双方用心“经营”,35岁左右正是婚姻的一道“坎”,这个阶段正是激情逐渐消退的时候,如果不给爱情添加新的“营养”,一旦夫妻双方在思想的成长中拉开距离,生活习惯和处事观念出现落差,婚姻就会亮起“红灯”。
陈丽君说,在这个时候,夫妻间一定要进行有效沟通,找出原因共同修补裂痕,挽救可能解体的家庭。
广州市妇联有关负责人认为,随着法律意识的普及、妇女地位的日益提高,妇女对爱情、婚姻、家庭的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对待婚姻问题上,她们正从过去依附、从属、迁就,逐步走向自尊、独立、自强。这不仅体现在离婚个案中,就是前来妇联投诉,直言要离婚的女性也比前几年有明显增多。
http://www.ycwb.com/xkb/2007-05/06/content_1469371.htm
10年婚姻不抵一晚乱性 夫妻离婚6成与性有关
金羊网 2007-05-05
left" class="style59">
10年婚姻不抵一晚乱性,富婆弃做“瓷瓶”只求开心
■专题策划 张英姿
■专题执行 新快报记者文安 实习生杨莹
“如果他们只是在网上聊天,甚至见过面,只要还没有……我都会原谅他。”想起前夫的背叛,黄女士悲从心来,她坦率地告诉记者,如果与性无关,她可能不会坚持离婚。记者从广
东离婚网和妇联部门获悉,已办离婚个案显示,婚姻头号杀手仍然是婚外情,6成左右离婚与性有关,而起于网络的“网恋”、“一夜情”等,更以最后的“乱性”成为扼杀现实婚姻的一只“黑手”。
“字太露骨了!我不能相信”
4月29日中午,在广州天河岗顶附近一家西餐厅,黄女士向记者讲述了自己10年爱情不敌几日网聊的故事。
黄女士是湖南人,今年37岁。“我在广州生活了11年,有10年是和老公一起过的。”虽然上个月办了离婚手续,但黄女士对“老公”的称呼还是改不了口。她告诉记者,“老公”比她大四岁,在一家电子公司任职,“刚认识的时候他是技术员,结婚那年成了工程师,现在已是管理人员了。”
“我们有个女儿,好好的谁能想到离婚?!”黄女士说,以前“老公”回家不怎么玩电脑,但今年春节后,她发现“老公”睡到半夜还爬起来上网。格外留意后,黄女士终于在一次偶然机会看到了“老公”QQ里的聊天记录,“字太露骨了!我简直不能相信那些是老公留下的,他与女网友只聊了三天就见面,当晚在酒店开房……”丈夫的背叛刺痛了黄女士,“10年夫妻啊,比不上一个根本不了解的网友?”伤心欲绝的黄女士不顾丈夫的哀求,毅然和丈夫离婚。“我不能忍受,如果只是聊天,甚至见面,只要没有……我都会原谅他。”她流着眼泪说。
“我知道很多人骂我没良心”
青衣(化名)是个漂亮的女人,看上去怎么都不像38岁。因为漂亮,她成了不用做事就可以享受一切“高品质”生活的“瓷瓶”妻子。她告诉记者,丈夫比她大14岁。“他对我很好,我们俩之间不知道是不是爱情,我谈不上爱他,但也不反感他。”青衣说,前几年她还是很开心的,“我从小地方来,他把我从一个土丫头变成现在这样,还是应该感谢他。”
如果不遇到另一个男人,青衣可能还会继续她的富足生活,尽管她的丈夫的“性趣”越来越低。
“以前没想那么多,但自从……我才知道自己活得很可怜。”青衣说,新男朋友是她的老乡,很年轻。“我知道很多人骂我,说我没良心,没有人能理解我。”她有点伤感,回忆起丈夫对自己的照顾,青衣一直说“不忍心”。
青衣和男朋友开了家食店,她在离婚的时候放弃了很多财产。“我不开车了,也不做美容,但我很开心。”青衣说。
专家点评∶
广东离婚网在线律师黄宇芬认为,物质、精神和性生活在家庭生活中都非常重要,性生活并不是衡量婚姻幸福的唯一标准。
他建议,夫妻性生活不协调首先应该找原因。如果夫妻感情仍在,那么性生活的问题可以通过治疗调试来解决好;如果两方感情已经破裂,选择离婚也在情理之中。
黄律师说,社会对因性生活出现问题而离婚的夫妻应该多点宽容,但究竟该不该离婚,还要看夫妻之间的感情基础。“如果夫妻一方有偶然的出轨,只要双方感觉可以治疗创口,也不一定就要用离婚来解决问题。”他认为,在追求“性福”的时候,当事人也要考虑到对方的幸福,毕竟人还是一种感情的动物。
http://www.ycwb.com/ycwb/2007-09/06/content_1609017.htm
喝足水,地瓜变“天瓜”
金羊网 2007-09-06 14:34:11
left" class="style59">
left" class="style59">
广东省农科院专家表示,改良后口感不变,可推广种植
地瓜,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下长成的。但记者昨天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基地内看到,经专家改良,地瓜像葡萄一样一串串挂在半空中,成了“天瓜”。
在基地内,连冬瓜这样的大家伙也挂到了半空中。专家告诉记者,它们“吃”的不是普
通的泥土,而是养在富含营养成分的水里,俨然一棵棵小树。它们都是无性繁殖,但经过这么诸多改良口感仍然不变。农科院副院长李康活表示,目前这些“天瓜”已经可以推广种植了,特别是在食品紧张但又土地不够的情况下,这种养在水中就能结果的植物最有优势,但现阶段主要还是用于观赏居多。
本报记者 许悦 摄影报道
http://www.ycwb.com/images/2007-09/06/ysysbj7992.jpg
http://www.ycwb.com/ycwb/2007-09/06/content_1609014.htm
城市边缘嬗变的土地和人群
金羊网 2007-09-01
文/图 本报记者 赵世龙
广州番禺南浦岛在建的地铁站边,有一片千来亩的菜地,周边是丽江花园、广州碧桂园、南浦海滨花园、海龙湾等著名楼盘,珠江和它的一条支流包围着位于南浦岛西北角的这片土地,不远处丫髻沙大桥和连接芳村的一座在建大桥历历在目,江对岸海珠区高耸的多处楼盘隔江相望。
作为
广州房地产华南板块和洛溪新城组合延伸的部分,南浦岛在未来的规划中,定位是高尚住宅区。这样的规划定位,这样难得的无敌江景,很多人都说:“这片菜地变成楼盘,是迟早的事!”这也是近年广州和珠三角城市化进程中避无可避的事情。
千亩农田“隐居”开发中的南浦岛
外来农民租地种菜忙
不久前海龙湾和南浦岛东乡村达成协议,划出几百亩环地铁站周边的地合作搞商业开发。
任你周边楼盘热成什么样,每天都有一群人在这片即将消逝的田园风光里辛勤劳作。记者守候数天亲见:天下雨人都往屋里躲时,他们却几乎倾巢而出,冒雨变戏法似地将一片一片绿菜地覆上棚膜,一二十分钟内改变大地颜色不是神话,同时开启抽水机抽积水排涝;太阳一出他们又忙不迭地奔向地头,几分钟后成百上千亩土地农膜消失,露出一畦畦绿油油的各色蔬菜。
他们并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这年头,珠江三角洲很多土地主人早就洗脚上田了,相应而生出现了许多外来租地一族。南浦岛上这千来亩地里的200来户种菜人,95%来自江西省抚州崇仁县,他们以每亩1500~1800元不等的价格、平均每户租种三亩、每次签五年承包租地合同,从东乡村集体租地来种菜。
这里的租地现象自打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了,时间最长的已在这连续租地种了七八年。租地菜农在原来一片平地上开垦出沟渠纵横的一畦畦菜垄,每畦菜垄约1米宽、8米长,一亩地约有500畦菜垄,每亩地一年所有投入约1万元,可以收菜十几次,每年刨去地里的种子化肥农药和生活开销,能落下个1~2万元,这一大片千来亩的菜地,能让他们一年种出2000~3000万元的产值来。
生活艰辛,城市开发快没地种了
他们感觉是城市边缘人
他们在自己的菜地边沿大路小路搭个石棉瓦的棚子居住,棚户的简陋和地旁的豪华地产碧桂园形成强烈对比。在这里生活,棚户没有电,生活远不如他们在家乡,可以说过着最原始的生活,小孩读书在这附近的一所名为“华立”的民工子弟学校,晚上做作业只能在煤油灯下进行。另外一些民工子弟就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过活、读书。
搭建一个这样的棚子,也得花1000多元。最近上面有人放风说要整顿,好多地方动手拆棚,搞得菜农们人心惶惶。另外一个对他们最大的制约是广州的禁摩,他们送菜的工具几乎全靠摩托车,没有人买得起汽车。因为户籍不在这里,他们的车全是家乡牌照。每天晚上12时前后,就是菜农们下地摘菜时,他们将各类摘下来的蔬菜装在铁框里,用摩托车搭着过洛溪桥,送到广州大道南的沥蟯批发市场售卖。
本来凌晨到3时这个时段,是车流量最小的时候,但洛溪桥脚、南洲一带查车抓得紧,他们经常被扣车罚款。
拆棚和扣车,几乎是断送他们种菜生涯的两个致命卡口。
在这片开阔的野地里种菜,经常遭遇雷击是他们面临的另一个生存危机,番禺是个雷区,两年前这片地里就因雷击打死过一个江西菜农,杨年孙一次在下雨时在电杆那接电抽水,一个雷刚好在他走开时劈到电杆,没击中他,这已算好彩的。这两年被雷电击伤的菜农多达5-6人。
租地菜农和记者说起“这片地也许很快就要开发,没得种菜了”,脸上现出黯然的神情。有地的不种,种地爱地的没得种,这一刻他们才感受到,他们是怎样的一群时代和城市的“边缘人”。
东乡村酝酿一系列改制
村民变为市民村庄融入都市
近年,城市化和房地产扩张迅速推进到了洛溪和南浦两个大岛。
东乡是南浦岛上4个村里占了岛上的地近一半的大村,也是番禺第二大村,全村有6200多人,除了少数几个搞花木场种树种草皮的,基本没人种地了。村民的营生变为出租房屋、开小店做生意和到别处打工,新一代读书出来的年轻人则直接成为城市青年去工作,村民的地由村里集中出租,村民按提成分红。
村副主任林志华透露:全村4700多亩地,目前已经征掉了1900多亩,村里还剩2800多亩地,南浦岛上只剩记者前面所说的那千来亩地,另外的1700-1800亩地在过江的大石那边。租地只占村里收入很小的部分,也是临时的一个举措,不定哪天就没了:村里和外来租地菜农签的合同一般为五年期限,租金一般为一年一交;但有一条,即征地时租地人只能获得500元/亩的青苗补偿,并且马上就得让出土地,拆掉棚户,去领回他未尽承包期内的租地金。
林志华说,村里另外的一种租地就是工业和商业用地出租,最令他们烦恼的是有时收不到租金,还得和人打官司,因为出租的地上已经建起了厂房商铺,他们刚刚打赢了一单索要1000多万元租地租金的官司,但执行难却成了问题,一直也收不到钱。
去年东乡村等南浦岛上的村集体被从大石镇划了出来,和洛溪岛一起成了洛浦街,林志华把这比喻为“从农村走向城市化的第一步”。但目前东乡村仍维持村委会而没有转变成为居委会,这是因为还没完成维护村民利益的“固化股权”。章程去年已经搞出来了,大意是按2006年12月31日前出生在册的村民,将获得村集体财产相应的固定股权,这个固定股权包括村集体的征地、厂房出租、土地发包等所有收入。此时日后出生的村民,不再享受这个股权利益,但可以享受其他一些相关福利。
林志华说,完成了这个程序,以后就算村集体土地完全并入城市化的广州,村民可以很快转化为市民,村集体转为经济实体,村委会升级为居委会,很快就能融入现代化都市。
http://www.ycwb.com/images/2007-09/01/ysysbj7912.jpg
图:生计艰难,这位外来农民说起来就发愁
http://www.ycwb.com/ycwb/2007-09/01/content_1603376.htm
一份报纸和她同行的时代:出行篇
金羊网 2007-08-31
回望过去的五十年,我们从两条腿到不断升级的各种代步工具,便捷日新月异。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先人们连梦想都不敢有的出行方式,在我们身上一一实现。当年的“宗亲村”,如今的“地球村”,我们的生活半径,我们的生活内容,我们的生活方式,极度扩张。五十年里,《羊城晚报》参与着,推动着,印证着……
专题撰文本报记者 李晓莉
出行·典型词汇
公交售票员
公交售票员的主要职能是维护车厢秩序,防止逃票者。1993年,广州一汽率先试行无人售票制,开出了中国内地第一辆自动投币公交车。继深圳之后,成为全国第二个学习香港,全面推广无人售票公交的先进城市。“售票员”一职从此告别市民。
打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该词变化多端,由香港“截的士”演化而来,现又回输香港,部分港人开始使用。
自由行
不需要跟着旅游团,自己办签证,随时出发,到回归后的香港易如反掌。
电子机票
全球航空公司的目标,是在2007年年底实现100%电子客票。南航于2000年率先推出国内第一张电子客票,国航、东航于2005年相继加入了电子客票系统。
驴友
自助游的发展,让社会出现了一堆爱出行的“旅友”,不知道是更形象生动还是纯粹打错拼音,“旅友”变身“驴友”。
长途客车仍担重任 朱文海摄
下期风云·
玩乐
游戏,老年人消磨时间的帮手,成年人放松的工具,儿童步入社会的开始。忆儿时,我们的玩乐很单纯,邻居几小孩,一齐捉迷藏、爬树、捉虫虫……
现在,卡拉OK,上网打游戏,去影院看大片……却是一次一次麻木的重复。钱花去不少,但总给人“玩而不乐”的感觉,是现在的小孩太可怜还是当年的我们太天真?敬请关注下期——玩乐篇!
http://www.ycwb.com/images/2007-08/31/xin_2508043115476871815914.jpg
http://www.ycwb.com/ycwb/2007-08/31/content_1602435.htm
贷款修路破解困局 广东当年首开先河
金羊网 2007-08-31
广东交通建设在改革开放后十几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旧的投资体制下100年也无法完成的“大手笔”!
改革开放之初,不少外商对投资内地交通建设有兴趣,前提是能够尽快收回资金,并得到一定的投资回报。但怎么回报?当时百废待兴,靠政府还钱是不可能的。1981年,广东率先提出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设想,并
在全国开创了“以桥养桥,以路养路”的先河。
当年,广东省交通主管部门向外商集资1.5亿港元,并自筹资金8000万元人民币,将广深线的两个渡口和广珠线的四个渡口改渡为桥,通过收取车辆通行费来偿还贷款。1984年1月1日,广深线东莞中堂大桥建成通车并投入使用,并建成全国首个路桥收费站,闯出了通过“贷款修路、收费偿还”加快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极大地推动了全省公路建设的发展。
至1994年,全省共投入公路建设资金355.5亿元,为改革开放前30年总投资的93倍,建成桥梁3900座,实现了全省主干线无渡口通车,还填补了改革开放前广东没有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空白。
http://www.ycwb.com/ycwb/2007-08/31/content_1602439.htm
出行篇:交通升级,老广尽情飞驰
金羊网 2007-08-31
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轮船、火车、地铁、飞机……出行的梦想,在不知不觉间一一实现
今天,广州市籍汽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大关!广州成为国内继北京、上海后第三个汽车保有量过百万的城市。——《羊城晚报》2007年8月15日
“步行的时候想要辆自行车,有了自行车想换摩托,开上两个轮子之后,又想要四个轮子……”大家的想法都那么雷同、坦率得可爱。
变化,就在日日夜夜间,从自行车、公交车、摩托车到的士、私家车、地铁、飞机……
五十年,梦想一一实现。
变
出行工具天翻地覆
您还记得50年前广州的交通什么样吗?记忆已经开始模糊,不要紧,泛黄的报纸依旧记载着这个年轻人十分陌生的答案。
那个年代,公交车只有二十来条线路,的士刚刚出现只搭载外宾,自行车贵得值几个月的工资,还有三轮车和轮渡,已经满足所有市民的出行要求了。“我们那时候没有什么娱乐,家又住在工厂附近,确实不需要什么交通工具。”家住荔湾的彭老先生说,他依然记得,一条《方便市民深夜出入,三百辆三轮车通宵载客》的消息登上了《羊城晚报》1960年7月2日的头版,“当年,这个办法深受市民的欢迎。”
不知不觉间,50年的出行工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61年,广州东华东路至中山纪念堂驶过了三辆新车,这就是无轨电车的雏形。
1978年,广州的出租车开始“扬手即停”。
1997年,地铁一号线投入运行;10年之后的今天,广州地铁已开通4条线路,长度超过100公里,每天客运量超过100万人次。
2006年,广州老八区公交车日班线路355条,夜班线路40条,运营线路长度为6852.7公里,日均客运量512万人次。
2007年,“水上巴士”从中大码头开至芳村码头。
……
http://www.ycwb.com/images/2007-08/31/xin_40080431153082837118.jpg
当年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叶健强摄
http://www.ycwb.com/images/2007-08/31/xin_410804311530390174909.jpg
现在市民的出行优选 朱文海摄
http://www.ycwb.com/images/2007-08/31/xin_4108043115309371295910.jpg
快速交通也进入市民生活 朱文海摄
变
市内省外越来越“小”
数字极端枯燥,生活有声有色。回首望去,才知交通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举足轻重的角色。
“要去小港新村或者中山大学,那路还是曲曲折折的;那树还是稀稀疏疏的;路旁的房屋还是参差不齐……”(1996年1月24日《羊城晚报》),现在,这里早已成为楼价上万的新港路。
而当地铁出现后,“地铁到哪生活就到哪”就成了市民的新选择。工作,或许在繁华的天河;而家,则是一路南下,直至番禺。知道三号线开通的路线图后,不少市民的购房决定如此——清早帆起,驶向喧嚣热闹的城市中心;黄昏锚落,泊在绿草如茵的幽静小区。一条地铁线路,使人们不需要再在工作和住宅间权衡利弊远近,更多市民在考虑,将工作和生活的空间分别对待。
不仅市内,还有省际。随着高速公路越建越多,广东之内乃至广东之外都越变越“小”。
“当年我去一趟番禺,要过两个渡;去一趟中山,过四个渡;去一趟高要,很可能回来就赶不上渡轮了,”司机老崔说,“可是现在,开去北京都很方便。”
自驾游的兴起,让“贪玩”、“好吃”的广东人“过足瘾”——外出旅游、探亲便捷如串门:广州到佛山等珠江三角洲城市,已步入“一小时生活圈”;2005年底,随着粤赣、渝湛等出省高速公路的通车,广东省与所有陆路相邻的省区出省高速公路通道全部贯通,朝发湛江夜宿重庆,广州早茶南昌午餐、晚上再到上海看夜景已经成为现实。
http://www.ycwb.com/images/2007-08/31/xin_4208043115304212524211.jpg
今日广东,高速公路上车水马龙 本报记者朱文海摄
http://www.ycwb.com/ycwb/2007-08/31/content_1602438.htm
公路越建越多 广东越变越“小”
金羊网 2007-08-31
数字看出行
“在经济还比较好一点的珠三角,河流纵横,水网交织,星罗棋布的渡口把公路分成无数小段,公路交通要靠渡船摆渡汽车过河,快速的公路交通与缓慢的渡船摆渡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广深、广珠、广湛等主要公路渡口多,等级低,塞车现象非常突出。如果遇上台风、暴雨、大雾天气,车辆等候过渡往往要排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长龙,一等就是大半天,旅客、司机叫苦连天。”(2002年10月2日《羊城晚报》)如今,随着高速公路的越建越多,广东越变越“小”。以下一系列的数字,或许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南粤大地的动脉扩张:
——截至去年,全省建成高速公路达3340公里。“十五”期间,新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里程近2000公里,是“九五”以前高速公路建设里程总和的1.6倍!
——1981年,广东交通部门率先提出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设想,并在全国开创了“以桥养桥,以路养路”的先河。
——1984年1月1日,广深线东莞中堂大桥建成通车并投入使用,一举成为全国首个路桥收费站。
——1989年开通的广州至佛山15.7公里的广佛高速公路,拉开了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的序幕。
——到1993年,广东省新建公路首次突破万字大关,达11671公里,为建国以来新建公路成绩最辉煌的一年。至此,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67554公里,每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已达到38公里,成为全国公路密度最大的省份。
http://www.ycwb.com/ycwb/2007-08/31/content_1602433.htm
出行?现象:我们的生活如此改变
金羊网 2007-08-31
吃
美食地图不断扩版
“食在广州。”广州美食声名在外。
“1993年是广州市餐饮业最为兴旺的一年,广州市服务旅游局属下的49个饮食单位,去年的营业额达17亿元,利润1.6亿元,创出了历史最高水平。据统计,目前广州各类饮食企业已达10020家,每天仍以10家左右的速
度递增。”(见1994年1月31日《羊城晚报》)
今年,广州注册的酒楼食肆有3万多家,广州人均年餐饮消费是全国年人均餐饮消费支出的7倍以上。
帽峰山下的烧鸡、白鹤洞的河鲜、东圃的农家菜、番禺、南沙……有了车,距离似乎更不成老广们的“问题”了。“九十年代刚工作时,我们都约在市中心吃饭,那时大家觉得到市中心集中方便,”“嘴刁”的老陈说,“现在我们再聚会,可选择的就多了,番禺、增城,哪里都不在话下。”
住
市区工作郊区居住
十几年间,当年的“西伯利亚”番禺,已经成为广州“野猪”购买住宅的选择之一。市民刘先生说:“当年去番禺要过两个渡,一个是石溪,一个是大石,即使单位派车去,也要在渡口等半天。现在可不一样了,且不提私家车、楼盘车频繁往来,连公交车、地铁也长驱直入,方便快捷。”
南沙也是如此,霍震宇透露,1985年霍英东带他第一次去南沙时,记忆中全是旅途的颠簸。“当时直线38海里的路程,要经过3天的辗转才能走完。”可是现在,只要短短50分钟车程,广州市民就能到达。
“西关小姐”、“东山少爷”的年代已经过去,居住版图的扩大,交通工具起了重要作用。“地铁居住”时代应运而生。以“快捷、便利、不塞车”为优势的地铁,成为不少广州“野猪”追逐的新生活态度——在市区工作,到郊区居住。
玩
国内海外任行任玩
全国首个官方自驾游平台在哪里出现?没错,广东。今年4月20日,“广东省自驾旅游协会在梅州雁鸣湖畔正式成立,旨在为广东及早构建有序的自驾旅游环境。”(见2007年4月21日《羊城晚报》)
旅游部门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去年全国各景区自驾车旅游人数占到了总接待人数的1/3以上,而广东比例更高,约占一半以上。对广州、深圳等省内各主要自驾游客源地进行的抽样调查有效数据也显示:该区域的私家车主每年平均自驾车出游多达9.6次;超过六成的车主会选择在周末或节假日出游。
http://www.ycwb.com/ycwb/2007-08/31/content_1602437.htm
羊城晚报名记者27载“车生活”
金羊网 2007-08-31
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到私家车再到自行车……
他的兜兜转转,也是国民出行史的典型缩影
“唉,摩托车,伴我跑街多年的老伙计,终于要离我而去了!”(见2006年12月26日《羊城晚报》)
发出如此感叹的是本报摄影部主任叶健强。
“红棉牌”
陪他入行
1980年,《羊城晚报》刚一复刊,老叶就兴冲冲地当上了摄影记者。说起刚进报社那会儿,老叶挠了挠已经稀疏的头顶,才想起当年第一部“爱骑”——28英寸红棉牌自行车,“二手的”,老叶说。那时他一个月的工资才130元,而那辆二手红棉,就花了他120多元。
每天一早,老叶背上摄影包出门。“再远的地方,也是骑车去。”老叶说,比如去广船拍个照片,现在坐地铁半小时就能到,当年骑了两个多小时的自行车才到,颠得屁股又酸又痛。
骑自行车的日子不算长,1982年,报社买了一批“幸福牌”摩托车发给摄影记者,老叶领了一辆。从此,“红棉牌”失宠了,喜新厌旧的老叶把这辆他称为“大水牛”的摩托车当成了“新欢”。
然而,“大水牛”很有性格,每次老叶把右脚跟都蹬肿了,它才慢悠悠地发动起来;跑不了一会儿,排气管就开始“热烈”起来,常常把老叶的右腿烫出泡泡。但老叶很满足:“那时整个报社才两辆汽车,有时候连领导都坐不上,只能供应记者跑特别紧急的突发事件。”
风驰电掣于大街小巷,老叶拍下了不少好照片,直到“大水牛”给他“上了一课”。1983年的护士节,老叶搭上一位美女文字记者去罗浮山军队医院拍写新闻,“90多公里,我开了3个多小时”。在回来的路上突然下起雨来,而他为了躲避乱穿马路的农民,连人带车一头冲进一个大坑中,当场被甩了出去,足足昏迷了六七个小时。“醒来时人已经在医院,脑子也被摔震荡了,”老叶自己一点都不后怕,“只是那美女记者后来再也不敢坐我的车了。”
http://www.ycwb.com/images/2007-08/31/xin_250804311534203907512.jpg
“私家车”只能雪藏
当记者多年,“辣手”老叶“摧残”了6辆摩托车,其中骑坏4辆,被盗一辆,最后的“小五羊”随着2007年1月1日广州中心城区的全面禁摩,被有关部门回收了。
禁摩了,老叶说:“一个时代结束了,百般滋味在心头!”回头看看,他感叹,“没了摩托,我就好像丢了腿。”
2006年的最后一天,老叶最后一次骑着“小五羊”,跑着他的街区新闻。为了纪念他的“小五羊”和摩托生涯,这一天,他也被拍了,成了别人笔下的新闻——《老叶跑街骑策铁马最后一天》。
“爱车”没有了,老叶试着开他的私家车来拍照片,但是,每次看到精彩画面的时候,老叶就开始发急,“好不容易停好车了,回头画面没了。”有一次在第十八甫,他实在等不得,硬是停车跑去拍照片,等他心满意足地回来时,车头已经有张“牛肉干”在等着他了。
无法进入横街窄巷,无法达到心中的“零距离”拍摄,私家车不到一个月就被淘汰了,老叶走了个“轮回”——重新骑上自行车。
广州大了,路宽了,人多了,一辆小小的自行车,骑起来不再如当年顺心。老叶想了个法子,他一口气买了三辆:“家里一辆,报社一辆,朋友家一辆”,布好了点,老叶再买了“羊城通”,“自行车+公交车+地铁+打的,哪样好用用哪样。”
http://www.ycwb.com/ycwb/2007-08/31/content_1602436.htm
的士:由外宾专用到全城争打
金羊网 2007-08-31
left" class="style59">
广骏“元老级”司机细述出租车发轫广州的“威水史”
“那一年,为了疏导广交会来宾,中央特批了200部皇冠充实广州的士队伍,我就是带着这个‘特别的历史使命’加入了的士行列。”在广骏“元
老级”人物崔腾英口中的那一年,是1973年。从皇冠开到沃尔沃,再到捷达、捷达王,开着的士,“活史书”崔腾英发现广州的“地图”在一日一日地增大,打的的人一日一日地变化……
50年代
专门用来接外宾
56岁的崔腾英记忆依旧清晰:早在1956年,广州已经出现第一批“的士”,但却跟现在的意义有着根本不同——“那时候,的士是专门用来接载广交会的外宾的。全广州才几十台的士,定点在宾馆上下客,接送至广交会。”
让现代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当年的的士是“固定路线”。“我们一般就停在广州宾馆、白云宾馆、东方宾馆等地方,接到调度派单,才把车开出去,去哪花多长时间都是固定的,”崔腾英回忆,“那时候,的士就相当于专车。”
“扬手即停”是从香港传过来的习俗,而这个小小的改变,却让广州成为全国内地最先让的士产生活力的城市。“1978年广交会的时候,政府还特意印刷了‘告来宾书’,说的士可以扬手即停了。”
70年代
结婚用来撑场面
由于的士仅供外宾消费,而且价格不菲,当年的市民根本打不起的。“只有结婚的时候才用的士撑场面,”崔腾英笑着说,“那可是很时髦、很有面子的事情。”
他依然记得,70年代末,他为一个邻居找来了五辆的士充当婚车,“那时候,没有花装饰,也没有贴大红纸,只是五辆的士一出现,全街都轰动了。”当年的空调的士1.8元起步,每公里0.6元,一趟跑下来花十多元,是结婚中重要开支之一。
80年代
司机这行很“威水”
虽说是“扬手即停”,但崔腾英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停在了宾馆和港口前面,“八十年代的时候,市民还是不舍得打的的,只有做生意的人摆款充场,实际代步性质不多。”
当年风靡一时的是“音乐茶座”,每到了傍晚八九点,崔腾英的“生意”就来了。他经常能在人民南一带接上客人,然后直奔茶座。“我们到了1984年,的士就开始分开日班和夜班,白天的生意多是拉着港澳的客人,晚上则是送一些老板去音乐茶座。”当年,打的的人“威风”,崔腾英也觉得的士司机这一行很“威水”。
由专车到出租车,八十年代“打的”开始席卷大江南北。
90年代
搭客番禺寻美食
广州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崔腾英的工作空间也渐渐大起来。“我们以前都是在老四区活动——东山、越秀、海珠、荔湾,一出三元里,我们还要收‘回空费’。”
“回空费”就是的士回程的路费,三公里大约1.5元。崔腾英依稀记得,那时,出了海珠区的江南西,就可以向顾客征收“回空费”了,即使现在繁华的天河,也在征收范围内,“那时的黄埔大道,只有两车道宽,两边都栽满了梧桐……”
可是不知不觉间,崔腾英的活动空间大了,他曾经搭过客人到番禺去寻觅美食,也曾载着市民到番禺的家电商场买电器,“那时,一程定价45元,去番禺还要过渡船。”
近几年
全城抢着打的士
1997年广州地铁建成使用,崔腾英小小地担心了一把,生怕地铁开通后少了不少客人。“可是现在回头看,压倒性的冲击不但没有,还给我们带来不少接驳生意。”他乐呵呵地指出。
长途客少了一些,崔腾英并没有抱怨什么,但是他发现,城市里的人越来越爱打的了,“赶时间啦,天气热啦,下雨啦,我的的士就特别多人争。”他发现,在市中心一些主要街道,的士突然成了“抢手货”,“有时候车一开过去,几个人冲过来要开车门。”把崔腾英给紧张了一把。
直到今年3月,看上去依然精神奕奕的崔腾英结束了34年的司机生涯。
他也许并不知道,在这三十四年里,广州的的士已经从几十辆翻倍到了1.6万多辆;现在广州的人均GDP达到6800美元……
http://www.ycwb.com/ycwb/2007-08/31/content_1602434.htm
出行篇:全城早起为看地铁
金羊网 2007-08-31
一号线全线对社会开放日趣事多
不是1997年6月28日的首段开通,也不是1997年11月1日起开始正式试运行,我们挑了1999年2月16日这个地铁一号线全线对社会开放观光的日子,回忆地铁。
那是一个带点凉意的清早,没到8点,已有市民陆续出现,李启青是其中一个。
早在半个月前,从事保险业的李启青便开始策划这一天。开通前的那个星期五,他来到东站入口,向这里的保安编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我是珠海导游,过几天要带团来观光,可否让我先行熟悉一下地形。”保安在请示有关领导同意后准许其逗留10分钟。李启青按捺着兴奋,“偷偷”地潜入东站摸爬地形,这里的自动找零机、售票机、进站口的位置,他一一熟记在胸。
这天一大早,李启青拉着太太姚虹6点就爬起床,赶到东站,正好7点。铁闸门一开,二人快步奔向自动找零机,把12元纸钞兑成硬币,从自动售票机购得两张单程票,排在了入站队伍的前头。8时20分,二人终于如愿以偿,赶在其他乘客之前踏上第一班地铁。李启青很自豪,“有备而来”的他摘得了东站地铁首列“首对旅客”的头彩。
头班地铁自始发站开出时,东站的上座率为八成以上,西朗站较为偏僻,也达五成以上。开行两三站后开始满座,之后乘客逐渐塞满车厢。首班地铁很少有人下车,每个人都准备坐足全程过上一把瘾。
这一天,地铁一号线共发送旅客12万人次。
http://www.ycwb.com/images/2007-08/31/xin_3508043115440462719213.jpg
地铁四号线已开通到南沙 本报记者朱文海摄
“濒死体验”研究:“看到死亡”现象很普遍
2007年09月08日 来源:广州日报
根据“濒死体验”者的描述创作的绘画作品。
这是一个小心脏病手术,悉尼圣文森特医院的外科医生要清除弗拉伦斯·科恩心脏动脉里面的一个血栓。由于是小手术,因此医生没给科恩进行全身麻醉,手术过程中科恩有点迷糊的感觉,但意识是清醒的。
突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她发现自己升到空中,而且胸口遭到重击,同时耳边响起了钟声。此后的影像更加清晰,她看见自己躺在手术台上,医生正在处理她的身体。“我急得大叫:别切我,我还清醒啊!”科恩回忆说。接着她看见一道耀眼的白光,然后她在空中的身体飞向了白光,“然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是20年前的事情了,当时的手术记录显示,科恩的心脏曾一度停止跳动。现在回忆起这件事,科恩还心有余悸,“这事很怪,我平时很少谈起它。不过那肯定不是梦境,我当时很清醒”。
科恩女士20年前的这段经历是一段典型的“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简称NDE)。尽管科学界还不能对这种所谓的“看到死亡”现象作出一致的解释,但濒死体验确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科学界分成两派
濒死体验现象吸引了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但是这些研究者分成了两个截然对立的阵营。目前科学家们对濒死体验现象是否存在并无怀疑,根据不同的研究结果,科学家发现心脏骤停后苏醒过来的人中,有4%~18%的人有过濒死体验经历。让科学家产生分歧的,是对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濒死体验是大脑严重缺氧后的一个独特生理现象,明尼苏达睡眠紊乱研究中心主任马克·马霍沃尔德表示,“很多人认为濒死体验是一种宗教或者超自然现象,但实际上它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
对这一观点持反对意见的科学家则认为,濒死体验并非这样简单,他们认为濒死体验是一种意识扭曲现象,而且人类的意识可以不依赖于大脑而存在。目前人类对意识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奥克兰心理学家卡尔·简森认为,“濒死体验现象的形成原因对人类来说仍属于神秘王国的范畴,目前我们不可能把它解释清楚。”
大脑功能理论
目前关注濒死体验现象的主要是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1978年,在一些学者的倡议下,国际濒死体验研究协会正式成立,在美国还有一个专门研究濒死体验现象的刊物《濒死体验研究》。
在近年来的濒死体验研究中,“生理现象派”占有一定的优势,很多科学家都愿意用大脑功能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神秘现象。
这些科学家认为,濒死体验是在心脏骤停后发生的,由于求生是人类最大的本能行为,当心脏停止跳动,大脑供氧停止之后,大脑就会开动其全部“防御机制”,此时大量大脑会分泌出大量神经传递素,这些神经传递素又会释放出无数影像和感觉信息。这些信息本来都是存在大脑记忆库中,因此有濒死体验经历的人看到的大都是他们经历过的场景。至于很多人都会见到白光以及通过一段黑暗隧道,则是大脑后部和两侧在遇到危险时候的一种特殊反应。
“灵魂出窍”提供借鉴
此外,其他科学家的一些研究也给“生理现象派”提供了支持。瑞士神经科学家奥拉夫·布兰克博士和瑞典神经科学家亨里克·埃尔松博士分别率领的两个研究小组,先后在健康人身上完成类似“灵魂出窍”的模拟实验,使实验对象在清醒状态下看见几米之外“另一个自己”。
“灵魂出窍”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被实验者的视觉和触觉被分离并错位。在视觉和触觉被分离后,大脑的感官信息处理变得混乱,于是大脑创造出一个幻觉,使人感受到一具并不真实存在的身体。
这两项实验为曾被认为神秘莫测的“灵魂出窍”现象提供了科学解释,同时也给科学家解释濒死体验现象提供的借鉴。
还有很多现象无法解释
由于目前的科学手段还不能完全揭开濒死体验之谜,因此“神秘派”的支持者仍很多。他们认为,目前“生理现象派”的理论根本解释不了很多濒死体验者的经历。
皮姆·范·拉曼尔博士是荷兰著名的研究濒死体验的学者,他在1988年~1992年间对334位被成功抢救的突发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跟踪研究。
在拉曼尔的研究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病人的灵魂离体经历,这些经历很难以从神经生理角度解释。
例如一位突发心脏病的44岁患者,送到医院时此人已被宣布临床死亡。但拉曼尔还是持续给他做心脏起搏和人工呼吸。拉曼尔在准备做人工呼吸时发现患者口中有假牙,便将假牙从患者口中拿掉。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抢救,患者终于有了心跳和血压。
等清醒之后,该患者一见到拉曼尔便告诉他, 自己知道他的假牙放在哪里。拉曼尔医生非常吃惊,因为他知道该患者当时处于深度昏迷状态。该患者解释说,当时他漂浮在空中,看到了医生抢救他的全部过程。该患者描述的抢救细节和场景都与当时的真实情况吻合。如果把当时该患者的意识活动归结于他的脑神经活动,那如何解释他在处于大脑不活动的状态下,却能清晰地看到一切的事实呢?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就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记载了濒死体验现象。研究表明,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遍布世界不同地域、种族、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据美国盖洛普公司的一项调查,仅在美国就至少有1300万健在的成年人有过濒死体验。
http://news3.xinhuanet.com/world/2007-09/08/content_6684634.htm
1.6亿年前小行星相撞注定恐龙灭绝命运
2007年09月08日 来源:科学网
多数科学家认为,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美国研究人员最新研究认为,恐龙的这种悲惨的命运可能在灭绝前1亿年时就已注定,那时两颗小行星相撞,产生无数巨大岩石飞向地球,其中的一块最后导致了恐龙的灭绝。相关论文发表于9月6日的《自然》杂志上。
领导该项研究的是美国西南研究所的天文学家William Bottke。他和研究小组利用斯隆数字巡天数据库(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database),检测名为Baptistina小行星家族的一组岩石碎片,该小行星家族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上,结果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空洞。
研究人员很快认识到,这个空洞应该是附近的木星和火星的引力造成的。历经数百万年,这种引力造成的岩石碎片有一些进入到了太阳系的中央区域。计算机模拟表明,这些碎片中有很多进入了穿越地球的轨道。Bottke表示,这几乎不可避免的,必然有碎片会撞击到地球。通过模拟现代碎片的运动及检测它们的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碳质球粒状陨石,carbonaceous chondrite),研究人员找出了恐龙灭绝的元凶——一块170公里宽的岩石,它在大约1亿6000万年前与一块60公里宽的岩石发生了碰撞。
Bottke表示,他有90%的把握相信这次远古的对地球的撞击是由小行星碰撞造成的,同样,今日的Baptistina小行星家族也是由此次碰撞形成的。
比利时Vrije大学的地质学家Philippe Claeys认为,此次研究对于解决是彗星还是小行星造成了恐龙的灭绝大有助益,与Baptistina家族有关的化学成分有力地表明了小行星更像是真正的罪魁祸首。Claeys同时表示,此次发现及其它类似研究提醒我们,要时刻留心太阳系中发生的事情,特别要关注的是小行星带。
http://news3.xinhuanet.com/internet/2007-09/08/content_6682059.htm
科学家提出三大措施应对“天外地球杀手”
2007年08月29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28日专电 有许多近地小行星可能与地球相撞。为避免这一情况发生,科学家提出三大应对措施。
据美国《大众科学》9月号报道,对地球构成严重威胁的近地小行星可能多达200万个,这些太空大石块的轨道可能经过与地球相距4800万公里以内的地方。在目前探测并追踪到的4535颗近地小行星中,没有一颗将与地球相撞,但还有无数近地小行星潜伏在宇宙中。
观测这些近地小行星的工作大都由美国、意大利、日本和澳大利亚的6架光学望远镜完成,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组负责协调。这一项目由美国航天局出资,由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和美国空军合作,唯一目的是探测潜在近地小行星并给它们编制目录。
为了让处于和地球相撞轨道的近地小行星转向或摧毁它们,来自美国航天局和私人投资建立的B612基金会的科学家提出了多种方案。这些方案目前都还没有启动资金,但探测小行星的“曙光”计划将于本月实施。美国航天局已经考虑利用现有火箭和太空船技术让一名宇航员在小行星着陆。如果成功,这一措施也许有助于人们积累经验,使未来让小行星转向的技术趋于成熟。以下是三大应对“天外地球杀手”的措施。
一是用核武器炸掉小行星。我们已经拥有核弹,但危险的是,爆炸可能把一颗小行星杀手变成许多更小的小行星杀手,把这些放射性物体抛入不可预测的轨道。
二是撞击小行星。可以用太空船撞击目标,改变其轨道或把它撞碎。这一方法很有效,但如同前面用核弹一样,这也可能把威胁扩大数倍。
三是给它施加压力。用航空器或推或拉,不是向两侧——那样太费力,而是向前或向后,让它减速或加速。用很小的力,花几个月时间就可以改变中型物体的行进速度,避免使其撞上地球。比如,可以用“小行星拖船”附着在近地小行星上,轻轻推它,改变其速度。也可以用一台“重力牵引机”接近它,用相互的引力轻轻改变其方向。还可以用太阳帆吸收太阳发出的光子,像风吹动船帆一样轻轻把它推离原来的轨道。
http://news3.xinhuanet.com/tech/2007-08/29/content_6623094.htm
广州 学汉语 广州 汉语培训 外国人学汉语汉风HSK汉语培训中心 电话: 020-86006099
返回目录 相关阅读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