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广州老妇病死房屋已归医生 翻遍遗物不见卖房款
2007年12月21日 来源:新快报
黄老太生前在家中前留影
黄老太太生前就住在该楼的三楼。记者 郗慧晶/摄
老太太和外甥夫妇合照。
《羊城晚报》昨天报道了“可能是广州2007年最神秘的一场房产交易”——一位拥有天河广利路一套83平方米房子的老太太,今年11月24日在医院病逝后,其主管医生池响峰拿出老太签名的收条,自称是老太房子的新主人。家属到房管局一查,发现在老太太去世前一个月,房子的确已经过户给了这位医生。不过,家属却怎么也找不到老太太卖房所得的40万元。据池医生说,当时他们是在病房里进行的现金交易。
敏感可疑的医患关系,数十万元的现金票子,无人见证的房屋交易,坦率护工的离奇证言……一宗小小的二手房交易,就这样成了年度最神秘交易。
本报记者循线追踪,独家获得了当事医生家人提供的故事细节,不过,这反而使得这宗交易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神秘买房案”卷宗
卖主:患者,80 岁的老太太黄玲(11月 24日去世)
买主:黄玲的医生,28 岁的池响峰
房子:天河区广利路,约83平方米
价钱:40.2万(据房管局记载)
11月24日晚,黄玲老太死了。她死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分院的病床上。今年4月,她因为腰椎骨折及严重贫血入住这家医院做治疗和康复。老人已经80岁了,死亡证上注明,死因是肺部衰竭和严重贫血。
医生拿出老太口述“遗嘱”
一切似乎很正常。黄玲是个“老革命”,广东新会人。她1939年加入了印支共产党南所中国同志工作委员会,在胡志明的身边生活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回到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当编辑。1985年她在北京工作到离休,其后要求回广东养老,“娘家单位”就是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
1999年,黄玲买下了单位在天河区广利路的房改房一套,面积约83平方米。此后,她就一直独居在那里。
黄玲在广东有亲人。她的儿子谭信民在韶关,但两人关系比较生疏。谭信民才一岁大时,父母就离异了,谭一直跟着父亲生活。除了儿子,和黄玲关系最亲近的,是外甥曾锋。据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工会主席孔妙然介绍,当年黄玲申请回广东养老的理由之一,就是有情同母子的外甥可以照顾她。
黄玲去世时,没有亲人陪在身边。她的外甥曾锋在夜里赶到时,只看见了冰冷的尸体。
次日,中新社广东分社社长龙土有带着工会主席孔妙然、办公室副主任陈满钊赶到了医院,黄玲的主管医生池响峰递过了一份“遗嘱”,说是他记录,黄玲口述的。
而同时赶到的谭信民,也从池医生那领到了一份“遗嘱”。
两份没有黄玲签名的医生手写“遗嘱”上,除了丧事从简、希望骨灰撒到香港附近的大海等内容外,最“关键”的一条就是:房屋已在10月份卖给池响峰,处理好遗物后把钥匙交给他。
黄老太死前把自己唯一的房产卖给了主管自己病情的医生!这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很吃惊,但是,更让人吃惊的还在后面。
老太去世前房子已过户
黄玲的儿子谭信民拿着护工转交的钥匙,和中新社广东分社领导、亲戚一行10人直奔广利路。多方查点,房子里除了2.1万元现金,再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
11月26日,从广州市国土房管局查询返回的信息,又让大家吃了一惊:房子早在10月26日就过户到了池响峰和他的妻子名下,而在11月19日,黄玲去世前5天,池响峰连户口都迁入了广利路。
据国土房管局的记载,交易金额是40.2万元。
这40.2万元在哪?遗物中没有。“遗嘱”里没有交代。
作为单位领导,中新社广东分社社长龙土有正式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分院院长钟旭敏进行交涉。也是第一次听说此事的钟旭敏院长很重视,马上向池响峰了解情况。
病重老太收下40万现金?
在医院领导面前,池响峰坚持认为自己买房是正当的,“只是捡了点便宜”。他对院长说,他已经分两次付现金给黄玲,其中10月8日付10万元,10月22日付30.2万元,两次都是在病房给的,没有其他人在场,但黄玲有写收据给他。
后来,池响峰也向钟院长出示了两张收据,金额分别为10万元、30万元(注:并非30.2万元)。据池响峰说,收据是黄玲亲笔写的。
池响峰的说法,让所有人更摸不着头脑了。外甥曾锋的问题如同连珠炮:
如此大笔的交易,何以会使用现金?病房交易为什么不请证人见证?
怎么可能把如此大笔的现金交给一位80岁的老太太,何况是个病重行动不便的老太太?
黄玲自收取现金后,除单位陪同回过家中一次外,从未离开过医院,这么多巨款怎么就不翼而飞了?
中新社广东分社的人也觉得这种说法匪夷所思:一次给30万元现金,别说老太太提不动,就连数钱都是个问题——这不是正常交易会选择的方式。(羊城晚报记者 林洁 实习生 朱继宇)
一位医生买了病患的房子,这也许只是有点敏感、但并不复杂的事情。可是,在调查展开之后,一切似乎都不那么简单了。
老太同事 医生向我撒了谎
中新社广东分社的孔妙然、陈满钊,很直接地表达了对池响峰医生的不信任。
因为就在11月22日,老太太去世的前两天,曾亲口告诉过他们,她没有收到池响峰的房款。而池响峰也在那一天欺骗他们说,房屋还没有交易。
来听听孔妙然的回忆——
11月22日上午,她和陈满钊一起开车接黄玲回家拿冬天的衣服。拿好衣服后,黄玲从小手提包里取出一沓钱,让她帮忙数15000元出来。她觉得很奇怪,于是通过纸笔,和几乎失去听力的黄玲有了以下对话:
“数钱干吗?”“给池医生,他很穷,买我的房子没钱交税要跟我借。”
“你的房子卖多少钱?”“原先说20万元,后来评估说应值30万元。”
“有没有收到他的钱?”“还没有。但我在他拿来的一份文件上签过名。”
孔妙然觉得蹊跷,当了解到黄玲连房产证、身份证都给了池响峰后,特别叮嘱黄玲,“你的房子不能随便卖,卖掉后你住哪?池医生买你的房子,应该是他付钱给你。如果他连交税的钱都没有,哪有钱付给你?”
黄玲一听,骂自己净做蠢事,最后决定不借钱给池响峰,并对孔说:“如果池医生问起房子的事情,我就说已交给单位处理好不好?”孔当即答“好”。
回到医院后,孔妙然与陈满钊直接找到池响峰,问他黄玲的房屋交易了没有,池说“没有”。两人就告诉池,房屋要暂停交易,今后如果要交易,要先和黄玲的亲戚及单位沟通,在场见证,池也回答“好”。
孔妙然后来很气愤地对记者说,她没有想到池响峰当时欺骗了他们(房子早在10月26日就已经过户了),而且“且不说他到底有没有付款,那个价钱也远低于目前的市场价”。
护工直言
医生给老太打了两次针
陪伴黄玲老太太走过人生最后一程的是护工刘桃华。刘来自湖南,黄玲是她服侍得最久的一个病人,两人感情很好。据医院的病友介绍,黄玲只听两个人的话,一个是池医生,一个是刘护工。
然而,即使是每天跟着黄玲的刘桃华,也说从来没有见到老太太收过什么大笔的现金。面对记者,她也是一脸疑惑,“没有看到任何人给钱啊。要是给了,钱都去哪了呢?”
刘桃华也许是最早察觉到房产交易的人。据她回忆,早在七八月份就隐约听到池医生和老太太在商量买卖房子的事情,谈论时,池医生都让她离开病房,但她还是会听到只言片语,“那时候阿婆不想卖,说住不惯医院,可不知道为什么到了10月份好像又被说服了”。
就在10月1日,池响峰带着黄玲要外出,刘桃华死活要跟着。
刘桃华说,那天显然是去看房子,不过来回打车及吃饭的钱,都是黄玲付的。“10月7日,池医生又带着阿婆出门,但不让我跟了”。刘桃华是个直爽的人,有时还会开开池响峰玩笑:“池医师,看了房子,觉得好不好啊?”刘桃华还提醒他,“阿婆年纪大了,你如果买房子应该让人家单位知道一下,可以帮阿婆作主啊。”可池响峰回答她:“房子是阿婆买的,阿婆可以做主。”
在护工刘桃华看来,阿婆之前思维一直都很清楚,但到了10月份以后就不太行了。“她给我钱去买吃的,给了好多,我回来后把找来的钱给她,可阿婆却认为钱不够还要给。”刘桃华觉得,这时候的黄玲对钱的概念已经糊涂了。
黄玲去世后,亲友与池响峰发生了争执。刘桃华说,池还警告她不要乱讲话。可她告诉他:“来不及了,有些话我早就跟阿婆单位说了,收不回了。”这还包括刘桃华告诉中新社广东分社,在黄玲去世的当天和前一天,池响峰曾亲自给黄进行过两次屁股的肌肉注射。“以前都是输液,从没进行过肌肉注射。”刘桃华强调,她只是说真话而已。
儿子奇怪
医生来电问我的态度
黄玲和儿子谭信民的关系很特殊。
11月17日,就是黄玲去世前一个星期,两母子才见了18年来的第一面,也是最后一面。
谭信民说,母亲的个性很怪,虽然她与父亲的婚姻持续时间只有短短几年,但母亲却用了一辈子去怨恨,即使父亲去世20年了,母亲依然不原谅。为此,两母子关系比较僵,母亲总不让他来探望自己,所以都是表哥曾锋和亲戚们在照顾她。
可池响峰的一个电话,让他决定去探望病重的母亲。
那是10月5日(也就是池悄悄买房的前三天),池响峰在电话里告诉他,老太太挺孤独,来看她的人很少,所以他经常陪老太太聊天、散步,两人关系很融洽。就是在这个电话里,池提到老太太想卖掉房子,问谭的态度。“但他从头到尾没有说是自己想买房”。
因为对母亲的情况不了解,谭没有回答,只问母亲愿不愿意见他。在得到池响峰和中新社广东分社方面肯定的回答后,谭在11月17日来到了母亲的病床前。母亲没有发脾气,一见面就递给儿子纸和笔,儿子才知道母亲已经基本听不到了。
母子通过纸笔聊家常,黄玲的两个战友也闻讯赶来,和他们一起分享喜悦,大家还高高兴兴地外出吃了午饭。
谭信民说记得自己当众问过母亲,要不要买下医院楼上老年公寓的房间长住,因为出院回广利路后她自己买菜做饭不方便。但母亲却表示,这个医院的饭菜太难吃,老是噎着她。谭也就不勉强了。
谭信民再次接到池响峰电话,是在母亲去世后的凌晨,大概2时许。这个电话让他跌入了云里雾里——池响峰说,自己已经买了老太太的房子,手续都办好了。他手上有三封遗嘱,一封是给谭信民的,有他母亲的亲笔签名。池响峰还说,老太太的房子里有现金,都分开包好,给谁的都写着名字,也有一包是给谭信民的。
但买房用了多少钱,房子有多少现金,池医生都没有透露,只是反复问谭对他买房的态度。谭指出:“不是太恰当。”
谭信民告诉记者,自己也一把年纪了,没想过多要母亲的什么遗产。可是,从母亲卖房,中新社广东分社发现有问题,再到母亲死亡,每个时间点都太接近了,而且池给他的电话显然有所隐瞒和欺骗,“我总觉得内有乾坤,总不能让老人家死得不明不白”。
医生同行
差价不就是个大红包吗?
一个医生的购房行动如此引人瞩目,关键在于他买了自己病患的房子。
这场房屋交易是否合法,还需要漫长的法律程序去评判,包括笔迹鉴定,包括双方的证据大战。无论是黄玲的亲朋,还是池响峰,都声称已做好了打官司的准备。
池响峰一再强调,没有哪条法律禁止医生买病患的房子。另外,池响峰对自己“主管医生”的名头似乎有点在意,专门强调,在“购房的10月份”,他外出培训一个月,由其他医生负责黄玲的治疗,当时的主管医生不是他。
但是,每一个听到这个故事的人,都觉得利用医生的职务便利购房不妥当。
中新社广东分社社长龙土有在黄玲去世的第二天,就向池响峰表示,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关系,池不应该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当利益,更何况是对已经病重的老人。
记者采访广州市多名医生,他们都觉得这买卖不可思议。“避之惟恐不及!”一位医生很明确:这违背了职业道德,利用这种关系以低于市场价格购买房屋,比收红包更严重,“相差的价钱不就是个大红包吗?”因为在卫生部颁布的“八项行业纪律”里,其中一条就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不准接受患者及其亲友的红包、物品和宴请”。
不过,有医护人员认为,如果病人是以遗嘱的方式赠予房屋,就像“英国老太把遗产留给中餐馆夫妇”一样,在病人正常死亡后,由得到法律许可的医生继承。“这不属于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收受好处”,情有可原。“但道德高尚的人也不会收,因为医患关系始终比较特殊”。
四大疑点
疑点1:
分两次在病房给了40多万现金,没有人证,虽有收据,但钱不见了
疑点2:
老太太去世前2天,医生找她借钱交契税,老太太告诉同事说还没收到房钱
疑点3:
明明10月26日已过户,医生池响峰11月22日还撒谎称尚未交易
疑点4:
每次交谈都避开护工,之前交易情况老太单位、儿子、外甥全不知情(羊城晚报记者 林洁 实习生 朱继宇)
池响峰亲来本报叙述买房经过
不告知同事是尊重老人意愿
一宗简单的二手房交易,由于涉及敏感的医患关系和离奇细节,一下子惹来了全社会的关注。昨天下午5时许,池太太先赶到报社,约半小时后,刚下班的池医生也从医院匆匆赶来。这位不到28岁的年轻医生戴着眼镜,十分斯文。池太太形容自己的丈夫是一个“很单纯很老实的人,所以当时才没想这么多”。
看得出,关于房子的纠纷已经让夫妇俩心力交瘁。池医生说:“工作时都觉得喘不过气来。”
黄玲是今年4月入住池响峰所在的医院的。池响峰说,当时黄玲还能走,神智也清醒,“事实上,直到她去世前,她都是神智清醒的,只是耳朵有点背,但还是可以交流的”。池医生说,今年国庆前两天,黄玲对他说,想把自己位于天河区广利路的一套房子卖掉,房子有12年楼龄,是楼梯房,位于三楼,有八十多平方米。池响峰说,当时黄玲开价40.2万元。
10月1日那天,黄玲表示想回家一趟,拿她的军功章,并说,如果池想看看房子的话,可以跟她一块儿回去。池便和黄玲一起回到广利路的房子,一看房子的状况,池表示还可以,“虽然有点旧,旁边还有条臭水沟,但是近地铁,对这个价钱也觉得可以接受”。
池医生夫妇向记者表示,从2005年开始,夫妻俩就在寻找合适的房子,但“一手房太贵,二手房又挑不到满意的”,甚至在已经去黄玲家看房后的10月3日,为了多点选择,他们还到柯子岭去看过一套房,那套房比广利路的房子面积略大,但楼龄达20年,且地段也没有广利路的好,要价也要38万元多。池响峰称,这一比较下,他们决定还是买黄玲的房子。
池医生表示,房屋买卖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交易过程符合我国法律规定。
池医生回应质疑
针对黄玲家属及单位同事、护工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提出的一些疑问,池响峰一一说明:
●这40.2万元哪里去了?
池医生:作为买房,我的义务就是按约定时间把款项给老太太——就是卖房方。至于老太太把钱做什么用途、放到什么地方,我无权过问,也不应该过问。
●如此巨额的款项,为什么要现金交易?
池医生:这也是老太太的意思。我当初也曾表示,这么多现金拿过来会不会不方便,需不需要银行转账,但老人家自己说给她现金。我没有问为什么,她既然这么要求,我就照办了。
●按约定应付房款是40.2万元,为什么只有40万元的收据?
池医生:黄玲说她过户也要交税,她也没问她要交多少钱的税,就说“这两千块你拿回去,就当是替我交的税”。所以第二张收据只写收了30万元。
●和黄玲交易的事,为什么不告诉亲属和黄玲的单位?为什么在11月22日向黄玲同事隐瞒了10月26日已完成房产交易的事情?
池医生:黄玲在提出想卖房子时,我也曾问过她:“家属、单位有没有意见?”她说她有权处置自己的房子。此前她也提到过儿子在韶关,且多年没有联系了,所以在亲属这一层也没有多想。
至于在房产过户近一个月后,为什么没有对她的同事说明房子已过户,这也是尊重老人自己的意愿。黄玲之前曾经说过卖房的事不要跟单位讲,因为她还有很多事需要单位协助,比如发退休工资、交看病的费用、单位派个车接送之类的,她怕卖了房子单位就不管她了。11月22日,她的单位同事陪她回家拿过衣服,回院后她的同事就问我“黄玲的房产证是不是在你手上”,考虑到黄玲之前的顾虑,我就说“这个事要问老人家的意见,看她愿不愿意说”,结果我去问老人家时,她正好上厕所了——当时是下午5时许,你知道,老人家上厕所时间比较长,我就出来问他们要不要等,他们没等,就走了。
●为什么交易的事要避开护工?
池医生:我没有避开,那名护工要同时服侍三个病号,不可能时刻守在她身边。我也没有要求过护工避开。
●为什么在老人去世前两天要给她进行以前从没有进行过的肌肉注射?
池医生:我们每做一个治疗都要开医嘱,一般是医生开医嘱、护士执行,像打针这样的事不可能是医生去打的。那次她看到的肌肉注射其实是一个误解:我们康复科有针灸、穴位注射这些治疗方法,当时黄玲脾胃不好,我就给她选择一些穴位进行丹参穴位注射辅助治疗,这不是护士说的“打针”,而是另一种治疗方法,是由医生执行的。这些病历里都有记载的。新快报记者 肖萍
“老太太肯定是被骗了。”黄玲的亲朋异口同声。
亲属提出多个疑点
黄玲去世后两天,儿子和外甥都到景泰街派出所报了案。但到目前为止,警方并没有立案。
老太太的儿子和外甥揪着各种疑点不放——
●和一个80岁的病重老太太作交易,没有任何证人,护工、同房的病人全不知晓,“这是做贼心虚”。
●40.2万元交易全部用现金,还在病房交易,完全不符合常理。
●池响峰对黄玲的亲人、单位都频频地说了假话,更为可疑。
●黄玲亲口告诉过单位同事,没有收过钱,还表示要单位作主。
●黄玲年纪大耳朵不好,而且对外面社会不了解,对商业交易更是陌生,医生完全有可能利用她的信任做手脚,骗取签名甚至伪造签名。
外甥曾锋表示,自己是富裕之家,也不在乎那么一套房屋,“阿婆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没有什么积蓄,买房时的5万多元还是我掏的,家具都是我买的,钱不多。可阿婆辛苦了一辈子,不能这样白白被人骗呀”!
医生:有意见法庭上见
池响峰坚持:“这是正常的、合法的、手续完备的买卖”。
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分院的医生办公室,我们见到这位不到28岁的年轻医生。他很斯文,戴副眼镜,办公桌上摊着一本厚厚的《内科学》,看得出很勤奋用功。
对于记者的到来,池响峰显得有点激动,声音不自觉地上扬。他说如果大家觉得有问题可以报警,他做事问心无愧。
记者:现金交易似乎不合常理呀,老人怎么提,怎么数呢?
池:老人写了收据的。你说我让你没有收钱写个20万元的收据给我,你敢不敢?
记者:医生买自己病人的房子合适吗?
池:没有任何法律规定说不可以买卖啊,父子兄弟都可以,医生和病人怎么不可以?
池响峰不愿意多谈,一再强调都是老人家自愿的,签有正式买卖合同,手续完备,其他人有意见就法庭上见。一说起黄玲的亲戚,池响锋意见很大,说他们还打了他,他保留追诉的权利。
池还说,他准备要收回房子了。“那是我的房子”。
猜想:假买卖真赠予?
黄玲住院期间,池响峰对她很好。
护工刘桃华说,她常跟老太太开玩笑,“池医生都成你儿子了!”钟旭敏院长也透露,池响峰自去年底来到这家医院后,表现不错,对病人都很好,有口皆碑,去年在医院的春节晚会上,一个耳聋痊愈的病人还专门回来表演节目感谢池医生。
记者见到院长钟旭敏的时候,他也正苦恼。钟旭敏和池响峰谈过几次,也提醒他医生这个职业对这样的买卖应该回避。但池响峰坚持买卖的正当性,还把买卖合同及黄玲委托中介交易的委托书都拿给院长看。
院长说,他甚至告诉池医生,针灸推拿行业收入不错,“钱财不是大问题”。可池坚持说是老人家自愿的,买卖办得神秘也是老人家要求的,说老人家很反感亲戚,说亲戚只盯着她的房产,要池医生不要告诉任何人,包括单位。面对已经完成的民事交易,钟院长说自己也很无奈。“在法律上好像找不到什么问题,只能说这个医生的职业道德水准不够高,是我没有教育好”。
钟院长说,他也很想知道真相,因为从常理推测,如此这般在病房给高额现金几乎不可能。但他希望记者不要光听一面之词。
于是,又有人猜测,会不会是黄玲老太自己导演了这场“假买卖”?
黄玲曾经对多人表示,有人觊觎她的房子。老人80岁了,她喜欢池医生,会不会最终决定把房子无偿赠与这个陪伴自己最后人生路的医生呢?一老一少担心到时有人有意见,就配合着导演了这出“假买卖”,实际并没有付钱?
在采访中,不少人提到池响峰手上可能还藏有一份遗嘱,那里会有答案。但池响峰予以否。(羊城晚报记者 林洁 实习生 朱继宇)
病人过世房产过户医生续:当事医生暂停职
2007年12月22日 来源:新快报
11月24日去世的黄老太太的房子现在还空着,她生前就住在这栋楼的305房。资料图片
神秘房产交易当事医生暂停职
一个多月前医生以40.2万元的价格向患者买的房子,当时和目前的市价都不低于70万元;当事医生已被所在医院暂停职务,同事、病人对当事医生评价为医德口碑不错……
医生向患者买房搅起疑云一片!《病人过世,惊曝房产已归医生》的报道出街后,各执一词的医生和患者家属令事件更为扑朔迷离。记者昨天继续寻根溯源,力图接近事实真相,却发现事件更添神秘色彩。
最新进展
医院介入调查 医生暂停职务
记者昨天从池响峰医生所在医院获悉,池医生向患者买房一事见报后,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办公会议对池响峰医生向患者买房一事进行研究。由于池医生与黄玲老太太之间的房产交易属于个人行为,医院事先并不知情,院方决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进行调查,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暂停池响峰医生的职务。
此外,医院还于21日上午发文并召开全体中层干部会议,重申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医德医风的有关规定,将有关行政规章制度再次下发到各科室,要求认真组织学习、贯彻执行,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在医疗行为过程中不得为己谋取私利,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格言时刻警醒自己,做真正的“白衣天使”。
医疗界专家
以个人身份接受钱财不允许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远立教授在得知此事后,并没有直接表示对此的意见,只是称,病人对于医术高尚、救死扶伤的医生心怀感激,人同此心,可以理解。在美国,经常也有病人,在接受医护人员的诊疗和护理后,重回医院捐一笔钱,有的建大楼,有的专门捐给指定的医生做研究经费,这些都是正常的,甚至还传为一段佳话。不过,以个人身份直接接受病人的财物,则是在各个国家都是不允许不提倡甚至是禁止的。
老太住宅调查
老人旧居闹中有静
昨天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了黄玲老太太生前居住的小区——位于广利路聚侨苑小区某座三楼。虽然这里与天河城等市中心繁华地段相邻,但与外面的喧嚣相比,这里显得十分宁静。只是从外墙马赛克上的斑驳来看,能看出这栋房子已经有些年月。
走上三楼,黄老太与同层楼的邻居一起在楼道内建了一个铁门。记者透过铁门往里看,黄老太房子的不锈钢大门仍然有八成新,十分干净。记者电话采访了中新社广东分社工会主席孔妙然,由于要给老太太送工资,孔妙然曾到过老太太的家。据她描述,黄老太的房子装修比较简单,两房一厅,在10年前黄老太刚搬进来时曾装修,新旧程度属中等。
老太房子市价70万
记者在广利路一带走访了多家中介了解到,黄老太的那套房可以卖到70万元以上。
在广利路一家合×中介,记者假称自己要买房,中介谢先生告诉记者,聚侨苑小区是附近少有的封闭式小区,双地铁上盖,且“旺中带静”,三楼属于好楼层,至少要卖到9000元/平方米,83平方米的房子要74万元左右。随后记者到中×地产假称有聚侨苑的房子要放盘,中介杨先生说:“由于受市场波动影响,最多只能卖到8000元/平方米,83平方的房子可以卖到66万元左右。”
记者电话采访了满堂红地产的房产价值评估人士陈先生。陈先生表示,聚侨苑小区前面是天河城,人流量大,需求量更大,所以该小区房子的卖价比较高,现在每平方米均价8000—9000元,前段时间楼市走势较好时,能卖到9500元/平方米。
邻居眼中的黄老太——
她是个十分节俭的人
记者在黄老太旧居随机采访了几位邻居。黄老太三楼的邻居林姨得知记者来了解关于黄老太房子的情况,反复向记者强调:“医生一定在说谎,40万元绝不可能用现金交易!黄老太年纪虽然大了,但身体没有什么问题,听说她住院是为了疗养,看到她病逝的报道我都吓了一跳。”
林姨称,黄老太生前是个十分节俭的人,每月拿3000元左右的退休金,但每天就吃些馒头、面包、快餐之类,甚至有点营养不良,可见她对钱是很细心的,她不可能要求40万元用现金交易。“1万元钱她都数不来!”林姨说:“这套房子绝对不止40万元,我们每个月都要交0.5元/平方米的管理费,可以算是这附近的高尚住宅。说是有十几年楼龄,但从我们集体搬进这个小区到现在才刚刚十年。”她还证实,6楼有个屋主买了一套与黄老太家差不多大小的房子都花了70多万元。
同事眼中的池医生——
他在病人中口碑很好
池响峰医生的同事则表示,该院是一家养老性质的医院,很多有慢性病的老人,在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的情况下,愿意卖掉或出租住房的事情并不罕见。“池医生在病人当中口碑很好,在没有得到执法机构对事件的定性之前,一些极端的猜测可能会对其名誉造成影响。”有医生说。
此外,不少医务人员担心,该事件看起来虽是一起二手房交易纠纷,但发生在医生和患者之间,涉及到了时下敏感脆弱的医患关系问题,对医务人员的公众形象可能有“负面影响”。
黄老太外甥——
不排除找人鉴定老人的签名
记者昨日下午拨通黄老太外甥曾锋的电话,起初他对记者说:“现在很多人打电话给我,我怕其中有池医生的同党,我必须确认你的身份!”但当记者提及池医生对他们提出的疑点已经一一反驳了,曾锋显得非常恼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80岁老人拿不起40万现金”
记者提及,池医生称付款后老太亲笔签了收据,因此这是一次正当买房行为。对此曾锋说,老人生前的确很信任池医生,但她从未有过买卖房屋的经验,池医生拿到老人的签名的确不是难事。但他还是对那个签名的真实性有怀疑,不排除做相关鉴定,希望公安部门能介入,这样取证则更容易。
曾锋称,池医生一直说自己很关心黄老太,那他不可能不考虑到40万元的现金老人家如何清点的问题,这么多钱起码有十多斤重,一个80岁的老人家怎么可能拿得起?而且老人家高度近视,有假钱又怎么办?因此他认为这根本是个不攻自破的谎言。
“老人临死前胃口很好”
记者表示,池医生曾澄清老人死前两天不是肌肉注射,而是治疗老人脾胃的穴位注射。曾锋则称,护工曾告诉他,老人家临死前一天胃口很好,中午还在考虑要吃什么,由此可见她根本不需要打脾胃针。
曾锋说,他们已经对老太太做了尸检,但结论要在1个月后才能拿到。不过,法医称只能检查老人家体内有没有毒素,不做药物分析,因为这个很复杂,但老人家已经在医院住了六七个月,要知道老人家什么过敏太容易了,所以也没抱太大的希望,只能各种方法都尝试一下。
“黄老太就像我的亲生母亲”
记者提及,有报道称您是老太太最亲的亲人了,但又有一种说法称:老太太曾说和你的关系原来是很好的,但你儿子结婚住在老太太家,把房子弄得乱七八糟,惹老太太生气,最后关系闹僵了,所以连老太病重都没去看望,死后才来争财产。
对此,曾锋表示,10月6日他专门从越南赶回来看过黄老太。“护工有我的全部联系方式,这就是最好的证明。”曾锋说,他在越南的工作很忙,的确比较少去看望黄老太,但是他妻子退休后一直在照顾老人家,经常煲汤给老人家喝,有很多生活照片可以作证。后来不知是谁挑拨,黄老太居然骂他的妻子煲汤给她害她喝到拉尿,后来就一直不肯见其妻,此后其妻子的妹妹及堂兄都去看过她,也被赶了出来。但曾锋强调,无论如何,老太太跟他的关系仍然很好。
为了证实这一点,曾锋对记者讲了自己与老太太的渊源:“她与我的母亲是两姐妹,由于外公早逝,还是我母亲把黄老太带到越南的。我家当时环境还不错,但父亲在我不到一岁时过世,家里就困难了。黄老太从我小学起就供我读书,直到我大学毕业,甚至我刚毕业没找到好工作,她还负担了我很多生活费。我的亲生母亲长年在国外,对我来说黄老太就是我的亲生母亲!1985年黄老太退休后定居广州就是因为我的缘故!”曾锋说,2005年老太太不小心摔断腿,还在曾锋家住了一年多。每逢过年过节,他们都会跟老太太一起过,每周其妻至少回去看她一两次,给她送些汤水。
曾锋还回应称,他的儿子、媳妇搬去黄老太家住并不是因为没房子住。“我有很多物业,在广州、上海的房产总共有6套,而且黄老太现在住的房子也是我掏钱买的,我跟本不需要去抢这套房子,但我要维护老人家的遗愿。”曾说,让儿子、媳妇到黄老太家住,主要还是因为害怕老人家一个人孤独寂寞,而且媳妇上班也比较方便。就算有些小争执,也是跟婆媳关系一个道理,后来儿子夫妇搬出来关系也就缓和了。
曾锋还表示,他调查过池医生的背景,知道池是从广东梅州市平远县出来的。“那个地方很穷,年收入一两千元,根本没有能力拿钱买房。”(记者 肖萍 郭晓燕)
神秘买房记追踪记:中介力证黄老太真赠假卖
金羊网
黄玲亲属单位不接受池医生赠予说,“买房事件”昨又出现新证人
本报讯 记者林洁、实习生朱继宇报道:昨日,买房医生改口,一场买卖变成了赠与,病患房屋交易的最新进展又一次搅热了羊城人民的视野。
中介自称房屋系赠送
要证实医生所说的话,房屋中介是其中的一环。
昨天上午,正当记者准备找为黄玲办理过户手续的房屋中介了解情况时,电话不期而至。这是除了池响峰医生外,第二个主动来说出“真相”的人。他自称姓陈,是当时到黄玲老太病房确认老太真实意思的中介,但拒绝透露所在的中介公司。
“张小姐其实只是负责办手续,是我和另外一位余小姐到病房找老太太的。”陈先生介绍,他在池响峰所在的医院看过病,和池医生认识。有一天,池医生打电话向他咨询,有个住院的老太太要送一套房屋给他,怎么过户。“他当时含糊地说是远房亲戚,我和池是很普通的朋友,也没追问。”
陈先生让池医生去房管局办理有关手续,但池说不太懂。后来坐下来一谈,陈建议说还是办理买卖过户,因为中介对赠予手续不熟悉也比较麻烦。
“后来,池医生拿了3份东西交给我们,分别是买卖合同、委托书、房地产转移登记申请书,全部是已经签好名的。还有产权证和身份证原件。”但陈先生不放心,又约时间去了医院病房。“当时老人家在吃饭,护工不在,思维讲话很清晰。”两名中介就让黄玲老太当面签署了一份承诺书,并摁了手印,承诺书上没列明赠送。
陈先生说,他问过老太太,那三份东西是她亲自签名的吗?老太太回答是。他又问“你的房子确定要给他(池)?”老太太点头微笑。
至于老太太写收据的事,陈称不知道。
家属单位不信赠予说
然而,黄玲的亲朋以及中新社广东分社的同事都不接受池医生的说法。
在韶关的谭信民觉得,池之前一口咬定是买卖,现在又改口,不过是为了找一条退路。
黄玲的外甥曾锋则有点激动:“绝对不可能,黄玲除了有儿子外,在广州有庞大的宗室亲人,几十年相互关心照顾,不可能把房子送给才相处几个月的医生。”
曾锋强调,对老人来说,那套房屋是她唯一的居所,“10月6日我去探望她的时候,她还在嫌医院伙食不好,怎么可能预见死亡先处理自己唯一的居所呢?”
据曾锋介绍,黄家在西华路有祖屋,是个大家族,全部亲戚一起开过家族会议,明确将房子要回来归谭信民。
中新社广东分社工会主席孔妙然证实,曾锋明确说过不会来争这间房屋。
孔妙然和同事们也无法认同池医生的最新说辞。“就在黄玲去世前两天,我当面问过黄玲的,她都没有说送。”
声音
支持派:一个现实的电影版
拍砖派:40.2万房价很真实
蹊跷的病患房屋交易出现“过山车”剧情后,读者、网友迅速分成两派。
池医生的支持率由“低迷”开始“上扬”。
在金羊网及各大门户网站上,不少网友选择相信池医生的说法。
支持者大都留下很感性的留言:“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外国电影,说的是一个孤寡老人和一个少年的纯真友谊,那老人把自己的财产作为爱的寄托赠予了少年,黄老太就是一个现实电影版,为什么不相信这是真的呢?”
不少人还用“英国老太将千万遗产留给一对中餐馆的老板夫妇”的故事来印证,池医生的说法是有可能发生的。
但“拍砖”的也很多。
首先被质疑的当然是“前后证词变化大,可信度太低”,多名网友异口同声“谁能保证这一次就不是谎言呢”?
更多的民间侦探还在做各种“推理分析”。一位做生意的读者说:“老太太既然打算把房子半卖半送给医生,那么在价格上就不会出现40.2万元,而是40万元。都已经半卖半送了,还会去要那2000元零头?40.2万这个数更像是讨价还价出来的数字。”因此他还是不相信。
神秘买房记追踪:黄老太儿子再上警局告诈骗
金羊网 2007-12-26
本报记者 林洁 实习生 朱继宇
一个“假卖真送”的故事,两份“语焉不详”的遗嘱,“医患神秘买房”一事似乎清晰了些,又似乎更让人迷糊了。
昨日一早,63岁的谭信民一个人从韶关赶到了广州,他再次走进广州市公安局白云区分局刑警大队,控告池医生诈骗。
“生娘不如养娘大” 老太不让儿子照顾
这是记者第一次见到黄玲的这位儿子,之前都只是通电话。
花白的头发,厚厚的镜片,已过花甲之年的谭信民不擅言辞,对“一些指责”也只是憨憨地笑笑。他是一名理科副教授。
他在广州一所著名高校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当了教师。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他选择放弃了广州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生活条件,回到家乡韶关的一所高等院校继续教书育人,一辈子生活在象牙塔里,现已退休,在家带孙女。
中新社广东分社的领导介绍,有些人指责谭信民“不孝”不太公平,黄玲生前告诉过单位领导,谭准备退休时,考虑到生母一个人在广州生活确实太孤单,有向她提议退休后到广州来照顾她,可黄玲不同意。黄玲对单位说,儿子是他继母抚养长大的,他继母还健在也是一个人,儿子应该留在韶关照顾养育他的人。
当年,黄玲离婚,把不到一岁的儿子留给了前夫。谭信民是继母养大的,继母对这个儿子非常好,自己也没有再生育孩子。如今这位母亲也差不多80岁了,也喜欢一个人住,谭定期去看她。
谭信民说,虽然这十多年黄和儿子不见面,但母子俩还是会打电话和通信,孙子和媳妇有时也去探望。不过,脾气比较怪的老太太总不愿儿子探望,年纪越大越明显,“父亲20年前过世后,她好像把当年对我父亲的一些怨恨转到我身上”,怕惹生母不高兴,老实的谭信民也就服从了。
其实,黄玲告诉过单位:只有儿子的继母百年之后,她才会考虑让儿子回到自己身边。
对谭信民来说,“房子并不重要,人老了够住就可以了”,但他担心感情上一辈子都不是太开心的母亲,临终还被人骗了,“这就太不值得了”。
遗嘱至今尚未拿到 继续控告医生诈骗
池医生所在的医院向外发布说,根据池提供的两份有黄玲老太太签名的“遗嘱”及相关证人证言,初步认定房屋是赠送。
根据池医生所说,那两份遗嘱是他代书,一份是给中新社广东分社,一份就是给谭信民的。
从前天开始,谭信民的代理律师颜卫国就一再要求池归还两份遗嘱。但直到昨晚谭离开广州,池医生都没有把藏匿了一个月的“遗嘱”交还给谭信民,只是说“要协商公正的方式交”。
早在黄玲去世后两天,谭信民和亲戚已经向白云区景泰派出所报案,控告池医生诈骗。
一个月了,警方一直没有明确到底立不立案。
背着一袋行李,老人又一次奔波。谭信民也很“犟”(不知是不是遗传),挺重的行李,却总不肯让年轻人帮忙拿。
景泰派出所还是没有答复立不立案。但谭信民和代理律师颜卫国向景泰派出所和白云区分局提出,最新情况的出现,更证明了池涉嫌诈骗,请求公安部门尽快立案调查。
谭信民向警方表示,池医生先是咬定房屋买卖,后来又说房屋赠与,但他所说的遗嘱中,也并没有赠与的内容,只是说房子卖给了池医生,房款已作安排不必追问;从一些房屋买卖与过户的资料上看,黄玲的签名与单位保留的真实签名“看上去很不同”,加上黄玲亲口告诉过单位同事池医生是要买房但没给钱,还要借钱交税,所以他认为池医生涉嫌采取了欺骗的手段,骗取了黄玲的身份证、房产证后,伪造了黄玲的签名办理了房屋转移手续。
谭还认为,池医生在各方压力下不得不承认没有支付房款后,又说房屋是赠予的,目的是继续行使对房屋的所有权,肯定有诈骗嫌疑。
池医生表示放弃该房屋产权并捐赠——
院方赞赏 读者反弹
本报讯 记者林洁、实习生朱继宇报道:池医生表示愿意放弃该房屋产权,决定捐赠;池医生所在的医院说,在得到法律鉴定并认可的前提下,院方对池医生的行为表示赞赏。这样的态度昨日公布后,不少读者无法认同。
一位读者致电说,先不论赠与真假,“先来算算池医生收下这个房子多长时间,从10月26日房子已过户到12月22日承认房子是送的打算放弃,医生收下房子两个月。如果不是被发现了,池医生应该也不会说放弃受赠房屋。也就是说池医生收了个70万元的大红包已经两个月了,现在要退也算浪子回头,但这种已经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院方何以要赞赏呢?”
网友的评论也很有意思,“开始说谎说得跟真的一样,骗得大家团团转,最后即使承认了也不需要如此高调赞赏吧”,“事件存在争议,赞赏所为何来”,“难道是鼓励病人多多馈赠物品给医生吗”。
当然也有人支持院方。“病人给红包是因为患者怕医生态度不好,这个案例很特别,老人喜欢池医生所以送房子,就像有的老人临终赠于保姆遗产是一个道理,医生愿意捐赠出来当然要赞一赞。”
病人房产转医生名下续:医生改称房子为患者赠送
2007年12月24日 来源:羊城晚报
昨日冬至。蹊跷的医患房屋交易有了急转直下的剧情:买房医生承认,房子是黄玲老太送的,老太没有收钱。
昨晚,在医院领导的陪同下,带着两份有黄玲签名的遗嘱复印件,池响峰医生现身羊城晚报,“我决定要说出真相,给关注此事的公众一个交代,也给自己一个清白”。
池响峰称黄玲为“黄阿姨”。
他说,说出真相,违背黄玲的意愿,“但为了我自己,我必须讲出事实了,希望黄阿姨在天之灵不要怪我”。
黄玲老太太从住院到去世,不到8个月。
在这7个多月里,这位医生和她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老太脾气怪但信任我”
池医生说,黄玲是4月份住院,由她单位中新社广东分社三名同事一起送过来的,之前动了手术,来他们医院做康复。
“老人家脾气是比较怪。她对很多人都保持很警惕的样子,偏偏很信任我”。
于是,一老一少有了不少温馨的病床回忆。
有一次,老太太闹着要出去“修脚”,因为她的腰椎有问题,不能弯腰,剪不到趾甲。老太太还偏偏不要护工帮忙,最后,是池医生帮老人家剪的脚趾甲。老太太有胃溃疡,却喜欢吃饼干,护工阻止她,她不听,老太太振振有辞“除非池医生不让我吃才算”。
黄玲也有不听医生话的时候,可池医生说自己有办法让她听。老太太“药毒性耳聋”,池建议她配个助听器,方便听电话或近距离交谈。可老太太很固执,说以前配过“没用,不要”。池医生就到楼上老年公寓借一个给她试,一试果然有用,老太太很高兴,在池医生和老战友刘莲的陪同下,一起到北京路的健民药店配了一副。
“是我想办法让她同意儿子探望”
“黄阿姨住院期间,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我都没有看到有亲人来探望”。
就在她住院期间,中新社广东分社的工会主席孔妙然告诉池,老太太其实有个儿子在韶关,很久未见。后来孔找来了谭信民的电话。
“我问过老太太,要不要儿子来探望,老太太很抗拒。”
池医生给电话谭,谭也担心去探望的话母亲会生气,说只要母亲愿意他就来。后来,池医生想了个办法,告诉老太太,她儿子是到广州出差顺便来看看,老太太才接受了。这才有了两母子18年唯一的一次会面。
池医生经常陪老太太聊天,老太太会跟他讲当年在越南、在香港的革命故事,“我总觉得要多和老人家说说话,多照顾她一点,老人家就不会那么孤独”。“我尽力让她在人生最后的时光快乐一点”,池医生说,黄玲也讲过,在那住院的日子,是她人生中比较快乐的时光。
“她说要把房子送给我”
9月底的一天,黄玲突然提出,要把房子送给池响峰。
“我当时第一反应当然是不能要。”池说自己很吃惊,还问她有儿子有亲人有单位干吗这么做。老太太说不愿意留给亲人,又说起很多家务事,包括很多矛盾。
“我还是坚决不要。”老太太很不高兴,说“我把你当儿子看,你不把我当亲人看”。池医生还是觉得不妥当。
10月1日,老太太让我陪她回家拿衣服和咖啡。“她喜欢喝咖啡”。于是池医生和一个老乡,加上护工刘桃华去了老太太的家。他也觉得那房子不错。可老太太连续几天都不高兴,“平时有人不顺着她,她甚至会连饭都不吃”。
到了10月5日,池响峰值班,老太太再次提起送房子的事。两人聊了许久,老太太又想出“那我把房子卖给你”。
“当时我觉得,送,我不接受;买,倒是可以考虑。”于是池就咨询了一些中介,中介给出的意见也是赠送房屋的手续很麻烦,订立买卖合同比较方便。老太太就自己说了一个40.2万元的价钱。
“我一直处于矛盾中”
手续办得很快。10月8日,按房屋买卖合同,池医生提了第一笔10万元现金给黄玲。
池医生说,他和妻子提了款加上手中的现金有8万元,银行有提款记录可查,他又向朋友借了2万元。可老太太拒绝收,说“我快入土的了,这钱用不着”。
“我很为难,也很难过。”池医生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中介则说先把买卖程序全部办下来再说。
黄玲想了想,提出“以后这房子可能会比较麻烦,我还是按合同写收据给你”。
于是,黄玲分别写了两张收据给池响峰,因为是个形式,第二张收据也就只写了“30万元”,少了那2000块。
“我一直处于矛盾中。”老太太总强调“钱你不用给”,那天从银行取的钱我又存了回去。“我当时想,老人家确实病重,日子也不多了,违背她让她不高兴我也过意不去,让她快乐就好”。
后来,10月26日池医生拿到了房产证,还想放在黄玲那里,但老太太说放在医院不安全让他自己保管,还问了他办手续花了多少钱,老太太还强调“我出,我有钱”。
从那以后,见到谭信民或老太太单位的人,池医生就会问老太太要不要说一下,可老太太总不让他说。直到老太太去世。
老太遗嘱有句“特别的话”
池医生称,有两份遗嘱四个证人
既然是“送的”,池响峰为何坚持到现在才说实话?他又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这个真相?
遗嘱列明“卖房钱已安排莫追问”
老太太过世,面对中新社广东分社及老太亲友的质疑,池响峰说自己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有一次他亲自到分社想要说出事实,最后却依然没有说出口。他咨询一位律师,律师让他“咬死这个是买卖比较好”。
于是他就硬着头皮挺到现在,觉得这是“按照老人家的意愿去做”,而且律师都说法律手续完备。
医院这两天做了很多思想工作,让他一步步回到了事实上,“我要给自己一个清白”。
他说其实早在11月初,他帮老太太记录的两份遗嘱是有签名的,他交给中新社广东分社及谭信民的只是内容,不是原件。他当时为了保护自己,没有拿出来。
池医生向记者出示了两份遗嘱的复印件。给“中新社广东分社”的内容与之前一致,但给“谭信民”的最后有一句很特别的话“待你和池两人协助处理好遗物后交钥匙给池医生。并告知单位房子已卖。卖房的钱已经安排,不必追问,也不必与他人讲”。
两份遗嘱池响峰代笔,黄玲有签名。
有四个证人知道是赠送房屋
这个神秘的“买卖”变成“赠送”,有没有人可以证明呢?
池医生说,开始时自己向老乡借了钱,后来又还给了他。这名李姓的老乡一直都知道老太太是要送房子给医生,也是他陪着去老太太家看房子的。
另外,池医生透露,办理这单二手房交易的中介其实一直都知道是送的。当时到病房跟老太太作确认的两名陈姓和余姓中介以及办手续的张小姐,全部都了解这个交易老太太不收钱,房子是赠送的。
池医生“打算放弃”受赠房屋
但具体怎么处理,他还没想好
说出了事实,池医生说自己觉得轻松多了,之前都很紧张。他说在黄老太赠送房屋的时候,他一点都没想到这可能会和医德问题挂钩,他都是按老太太的意愿在办理,“我认为要做一个好医生,除了要给病人看身体上的疾病,还要看心病”,老人家当时郁郁寡欢,我就想着让她快乐,没考虑太多。
池医生说,现在看来作为一个医生接受这个房子确实不合适,所以他打算放弃这套受赠的房屋,具体怎么处理他还没想好,“希望还是能接近老人家的意愿,或许会捐赠给慈善机构”。(作者 林洁 朱继宇)
广州日报:遗房赠医生 谁解老人心
大洋新闻 时间: 2008-01-01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翁淑贤、任珊珊
揭秘“医患房产交易”疑云
卖房?赠房?近日,广州一位老人过世前将房产留给主管医生的故事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家属质疑遗嘱的真实性,认为老人去世前已神志不清,欲与医生对簿公堂。医生则坚称,接受赠与是尊重老人的心愿。
黄玲阿姨已经无法向世人亲口解释自己的决定。连日来,本报记者分别走访了与她相识61年的一位老友、当事医生、护工以及几位病友,通过她们对黄玲老人和池响峰医生的观察,试图还原老人从入住老人病区到去世前的一段生活。其中,和黄玲同住在医院的张华阿姨,是与她走动最勤的老友,也成了她最后岁月的重要见证人之一。她说,黄玲曾得到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度过了她一生中较为愉快的一段时光。”
黄玲生前老友张华:
没有池医生就没有老人的母子重聚
“如果她最终决定把房子无偿赠与陪伴自己度过最后一段时光的医生,也在情理之中。”张华(化名)老人如此评述老友的举动。她1946年认识黄玲,这对革命战友以前还一起在北京待过。在随后的61年里,虽然各自生活变迁很大,但她俩的联系一直没中断过。张华从2006年12月5日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分院正式成立前3天入住,感觉不错。去年,80岁的黄玲动了腰椎手术,本来就已多病,术后更瘦得只剩一层皮,在张华的帮助下,去年4月中旬,入住到这家带有养老院性质的医院。
为护工跟60年战友夫妇翻脸
一开始,黄玲对医生、护士和护工都很反感。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黄玲在医院逐渐安顿下来,对医生和护工也不再黑脸了。2007年6月的一天,黄玲的战友陈伯的太太到医院探视她。一进病房,陈太太看见护工和她的孩子正开着风扇看着电视,黄玲在一旁看报纸。陈太太怕黄玲着凉,又怕电视太吵,说了护工两句,让她把风扇和电视关了。护工没吱声,倒是黄玲气得跳起来:“人家辛辛苦苦出来打工,你凭什么看不起劳动人民?!”老太一边维护护工,一边指着陈太太骂“恶婆”。陈伯跟黄玲是十几岁在越南当娃娃兵时就患难与共的老战友,按说两人的交情也不下60年了。她之前动手术,陈伯夫妇经常去医院照顾她。没想到住进来没两个月,黄玲的感情天平已经明显地倾向于与她朝夕相处、天天为她洗衣、打饭、抹身子的素昧平生的护工。张华说:“我理解,护工在她最孤独无助时给了她最直接的帮助,她才会为一件小事失控。”
医生促分离18年母子重聚
黄玲更依赖她的主管医生池响峰——黄玲不愿吃药,池响峰一来准奏效;黄玲有胃病却爱随便吃点饼干凑合一顿,池响峰让她改喝粥她也接受了。自打黄玲入院,张华就寻思:80岁的黄玲将来后事总得由家人处理。但无论怎么劝说,黄玲都不愿跟儿子见面。后来,当张华发现黄玲听池响峰的,于是就让池响峰去做工作。池响峰开始断断续续跟黄玲的儿子谭信民通电,将患者的病情告诉他,同时也不断劝说黄玲。2007年10月底,黄玲终于松口:“不要他特意来,如果他有机会上广州出差,顺便见一面就行了。”没过几天,池响峰在查房时就“顺便”向黄玲透露了她儿子很快要来广州“出差”的消息。11月17日上午9时许,黄玲终于在病床上迎来了18年未见一面的儿子。那天早上,张华闻讯赶去,至今回想起来她仍然很受感动:“18年有多长啊,真是替他们高兴呀!”那天,她跑到外面餐馆订了房,饭桌上,张华说了话:“你们能重聚,该好好谢谢池医生!”
房子一直是她的一大心病
“房子是黄玲最大的财产,也是困扰她的一大心病。”张华说,每次见到黄玲,她都数落张三、李四(张华不愿道明具体人)想在她死后图她的房子。临终那天的早上,黄玲还在嘟囔着:“有人要‘谋’我的房子啊!”就在黄玲过世的第二天下午,张华接到谭信民的电话,他第一句话就追问:“你知不知道我妈将房子卖给了池医生?”张华才知道,黄玲的房子已经有了归属。
死去的人一了百了,留下活着的人围绕着房产争论不休。事实上,许多细节已“死无对证”。张华意味深长地说:“她虽活了80岁,但后来长期与外隔绝,没什么社会经验,也绝不会想到身后还会发生这么多事。”
对话黄玲最后岁月的重要证人:
“事情有必要搞得那么扑朔迷离吗?”
记者:现在池响峰已说出房子是黄老太“假卖真赠”给他的,你怎么看?
张华:如果她最终决定把房子无偿赠与陪伴自己度过最后一段时光的医生,也在情理之中。我的孩子都很孝顺,天天打电话关心我,但他们不能天天陪着我。而在这里,护士、医生天天跟我见面,有什么事都是他们来帮忙。人是有感情的,我现在也将这里当成了家。不在这种环境里,许多人是体会不到这种感情变化的。黄玲住院,除了单位的同事、邻居和陈伯夫妇偶尔来过,极少有人探访。孤苦伶仃,没有亲人在身边,医生和护工的一句问候、一个笑容,她都会有感触。不过,房子的事她应该跟组织谈,把事情公开。她当初要是来找我说,我也绝对不会赞成的。
记者:如果“假卖真赠”说法成立,你说黄老太为什么要把事情复杂化?
张华:因为赠与手续真的很麻烦,我们公寓就有个阿伯是通过买卖关系把房子给他女儿的,而买卖只要给些手续费就能办成。我老伴走后,办财产赠与手续也曾不胜其烦。但无论买也好赠也好,医生都不该不声不响地收下这套房子,更不该一开始就不讲真话,让简单的事情变得那么复杂。
黄玲临终不糊涂 自称“精神不太好”
记者:有报道说,护工刘桃华发现阿婆之前思维一直都很清晰,但到了2007年10月以后对钱的概念已经糊涂了?
张华:黄玲不拿她找回的钱,还多给她一些,她可能觉得奇怪,但我不这么看。黄玲自己是很省的,但对钱财看得不重,对人很大方,吃饭都抢着埋单。我觉得她是有意给护工的。她曾跟我说过:护工不容易,天天吃辣椒哪有营养?事实上,护工对她也不错,有时还回家给她煮东西吃,老人嘴上没说,心里却很感谢,所以,多给护工点钱,想帮帮护工。
记者:护工说,在老人去世当天和前一天,池医生曾亲自给她进行两次肌肉注射,还强调以前都是输液,从没进行过肌肉注射,你怎么看?
张华:那也很正常,药是护士配的,有记录就查一查嘛。我倒是知道之前几天,她出去了一趟,不小心着凉了,后来转化成肺炎。临终那天我还去看她,她说:“你来了,是不是池医生通知你的?今天我精神不太好。”她吃不下东西,只喝了杯咖啡……80岁的人,来时就已一身病,很难再挺下去。
扯上医患关系对谁有好处?
记者:你有没留意媒体上的报道?
张华:我一直看,但那些报道真把我弄糊涂了。我在想:这件事有没有必要搞得那么扑朔迷离呀?一会儿扯上医患关系,一会儿又说要保护护工。我知道,这里的人并没有对护工怎么样呀!她不是还在这里好好干着嘛!这么做只会让事情更复杂,让医患关系更紧张,这对谁有好处?
记者:有人说,不管如何,作为医生,池响峰就不该收下病人的房子,这与收红包似乎成了一回事。
张华:这跟红包不能画等号,因为不能忽略老人的感情因素。池医生对黄玲不错,他一开始也不知道她有房子,他不做工作,黄玲母子也不一定能团聚。只是他太年轻,涉世未深。现在他把事情讲出来了,通过法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早日画上句号。我去过不少医院,这里的医患关系算是好的了。我女儿从国外回来,我不让她回家住而是住到这里,几天下来,她对我说:“妈,这里24小时都有人看着你,我总算放心了!”我现在看到这里的医生、护士一个个没精打采,做事谨小慎微的,心里不好受。
当事医生池响峰:
曾坚拒房产 老人骂我不把她当亲人
事件被披露至今,28岁的医生池响峰一直处于舆论关注的中心,他为此“消失”了一段时间。同事评价他“为人老实,好心办糊涂事,不要一棍子把他打死啊!”一个医生说,病人彭勤英去年10月出院时经济有困难,池医生还刷卡垫付1000元,“他对病人的好不是假装的。”而93岁的罗玉贞阿婆在病房里一听他的名字就对着记者大叫:“快叫池医生回来啊,我好想他!他是好医生啊!”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还接到一个退休老干部关切的短信:“池医生,你是不是被抓了?别怕,我相信你。”
他坦承,经过这段时间的反省,觉得“很后悔,应该坚定立场,不答应老人就好了”。回忆8个月来与黄玲的交往,池响峰说老人和他的缘分是通过一件件小事不断加深的。
老人因病痛曾想自杀
池响峰说:“2007年4月17日黄阿姨单位的人把她交给我,说她是个孤寡老人,要我多关心;从那起,黄阿姨就要我帮她交护工费、伙食费。5月某天,黄阿姨腰痛弯不下身剪脚指甲,我认为这是举手之劳,便来帮她剪脚指甲,她很高兴。5月中旬,黄阿姨冲凉不慎闪了原来就受伤的腰,痛得哭喊着‘要自杀’,我和其他医生给她安慰和治疗,并找她战友开导她,让她放弃轻生的念头。7月底8月初,我发现黄阿姨有药毒性耳聋,左耳听不清,我借了其他病人的助听器给她试,她很喜欢。8月的一个休息日,我和黄阿姨的战友陪她上北京路健民药店配了助听器,顺便逛了步行街。看到对古路面的保护,她说,好久没来了,变化真大,真高兴!”
“8月底,听说黄阿姨有个儿子在韶关,我开始给他打电话告知其病情,希望他们见面;他说她不愿见面,若贸然前来会被她骂,我听后打算劝一劝黄阿姨。9月我出外学习,黄阿姨查出低血钾,其他医生劝她吃药她不肯,我想起可通过橙子食补,就买了4个大橙子给她。9月28日,黄阿姨跟我促膝长谈,第一次提到房子的事,她要把房子送我,我坚拒,她生气,骂道:‘我把你当干儿子,你不把我当亲人!’”
去世前身边无亲人
“10月5日上午,我又打电话劝黄阿姨的儿子来看她;下午她又提出要送我房子,后来说卖给我,我觉得房子环境不错、交通便利,就心动了,并找中介咨询。”
“10月7日,黄阿姨说她邻居估计她的房子值50万元,她想以40万元卖给我,我接受了。10月8日,所有证件齐备,我知道黄阿姨平时都用现金,当晚就备了10万元现金带到病房给她,她给我收据,说:‘我是快入土的人了,这钱用不着,你先拿回去,房子是送你的。’我当时很矛盾,存了一部分钱入银行,还了一部分给老乡。”
“10月9日,中介公司派了两个人来,要确认黄阿姨头脑是否清醒,对买卖是否同意。她当时很警惕,叮嘱我:房子的事不要跟单位、亲戚、战友和邻居提及,一讲出来就麻烦!之后一个星期,递件成功我告诉了黄阿姨,她又写了一张30万元的收据给我。10月27日,拿到房产证,我给黄阿姨看,要她先保管,她说放医院不安全,要我拿回家。”
“11月17日,黄阿姨母子18年来首次团聚,她说已告诉儿子:‘我没留很多财产给你,也没有留大笔钱给你,你不要见怪。’11月22日,黄阿姨单位来人,我问她要不要把房子的事讲明,她不理。”
“11月24日,黄阿姨因之前外出着凉,引起肺部衰竭和严重贫血去世,身边没有亲人。”
病友朱乐堤:
病人对好医生怎能没感情
61岁的朱乐堤和黄玲住在同一楼层。“老太太跟别的老人不一样,见面跟她问声好,她不爱搭理人。”朱伯的妻子和黄玲的护工是老乡,在闲聊中听其说起池医生对黄阿姨很好。“去年10月池医生去外面学习一个月,老太太不舒服,就让护工打电话叫他回来,一个月回来医院几次呢,有时只是因为想他了就叫他回来。”朱伯的妻子说能够理解黄玲的选择。朱伯因病情需要接受针灸治疗。“池医生对病人态度很和蔼,有问必答,从不让我们空等,还经常过来问哪里不舒服。”她说,丈夫以前也住过其他医院,“我们有对比,态度好的医生,病人怎么没有感情?”
当事护工刘桃华:
“池医生的确对阿婆好”
护工刘桃华是这一事件的另一关键证人。在黄姨朋友、医护人员和病友眼中,这位脾气耿直的阿姨深得黄玲信任。“我说的都是实话,就是没看见她卖什么房子,收到什么钱。”面对记者时,她愤愤不平地操着一口浓重湖南腔,反复强调这一句,语速快得像打机关枪一样。
她不许记者拍照,担心“你拍到我的脸,回头人家把我谋杀了”。因为她的实话实说成为家属怀疑池医生的依据,她觉得自己这几天来在医院受到大家的孤立,心情一直不好,脸绷得紧紧的。遇见记者前来采访,火气仿佛找到了出口,她在走廊里嚷了十多分钟,才渐渐平静下来。
“报纸上说是你讲的,医生给阿婆打了针,她就变糊涂了。”同病房一位制服外套着一件红色皮夹的女护工跟她聊天。
“我只跟记者说,我不知道打的是什么药!到最后,我跟她(阿婆)说的话,说完她又问一遍,不是糊涂是什么?”她立即大声反击。
“我没感觉阿婆到最后糊涂。你口音那么重,说话快,阿婆耳朵是聋的,听不清!”同伴立即说。
“你说话确实这样。”受刘桃华照顾的病人也插口了。机关枪哑火了,她摆弄着手机,过了一会儿又抬起头,声音小了点,却透着明显的委屈:“反正我没跟人说池医生的坏话,我对每个人都说,池医生对阿婆好。”
其他医护人员:
看报纸才知阿婆不是孤老
“如果这事发生在其他老人身上,我觉得不可能,可是发生在黄阿姨身上,我觉得不意外。”在黄玲去世前经常为她做理疗的刘医生评价说,老人个性极难相信别人,平时做惯理疗的医生临时有事,换个人来做,她都不肯。
“可跟人相处久了,觉得你是真心对她,她便会对你很好,好得让你很感动。”刘医生说,平时跟她约了3时做理疗,她准会2时50分到,宁可在门外等10分钟,“请她进来也不肯,她总说‘你忙你的事情,不要耽误你’。”
“我一直以为阿婆是孤寡老人,看报纸后才知道原来她有亲属子女!”刘医生感慨。“我们这里住的老人,大部分是80岁以上的,黄阿姨是最特别的一个!”孙护士长说,这里的老人经济条件都不错,很多人亲戚常来看,而黄阿姨呢,来看她的人最少。“印象中,除了她的老战友,就是单位的人,没见过有什么亲戚。”
孙护士长说,因为长时间的相处,老人们跟医护人员感情很亲。“老人经常拿东西给我们吃,或者要请我们吃饭。”
老人家就像孩子一样,医护人员如果不答应,老人就会不高兴,觉得不领情,会发脾气。“我们请示过医院,吃饭要坚拒,可是如果老人家执意要请吃橘子糖什么的,吃一点就好,哄老人家开心嘛。”
赠与接受
涉及人物:
黄玲:生前为中新社广东分社退休老干部
池响峰: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分院医生,曾是黄玲主管医生。
张华(化名):1946年与黄玲相识,61年来一直有联系。2007年4月中旬,介绍黄玲入住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分院,本身住在分院老人公寓。因住得近与黄玲走动最勤,成了她最后岁月的重要证人。
陈伯:十几岁在越南当兵就跟黄玲是患难与共,交情不下60年。黄玲之前动手术时他常和太太去照顾她。黄玲后来为护工与之翻脸。
媒体不能对弱者穷追猛打
大洋新闻 时间: 2008-01-05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李龙
近段时间以来,有几件事被舆论炒得沸沸扬扬,半真半假的内容,再加上半带猜测的主观渲染,很是吸引读者的眼球。闹得满城风雨的“患者遗房赠医生”一事,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接受赠房的医生似乎成了乘人之危、收受“红包”的典型。然而就在公众对此已渐淡忘之时,依然有人对其穷追猛打,大有不将事情闹大誓不罢休的味道。
类似的例子俯首皆可拾。昨天,一篇“中山大学博导虐待自己学生”的报道也很是引人关注,网络上已经有人用相当恶劣的言语对“虐生博导”进行人身攻击。同样,江西丰城少女小熊在被掳走又脱险回到父母身边后,哭着请求记者不要采访她,因为有很多媒体不是关注其最终的结果,而是怀着猎奇的心理想要探究她的离奇历险过程。
很显然,这些事都算不上什么公共事件,与公共利益并没有什么关联。然而,它们却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兴趣,并引导着读者以好奇的另类眼光“审视”着事件中的主角,进而在这些个体身上贴上了带着浓重个人色彩的感情标签。可怕的是,这种感情标签有时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所有这些,在媒体自己还没弄清楚事实之前,就草率见诸报端。像“医患房产交易”事件,到底是老人遗赠,还是医生巧取,在事情没有定性之前,就应本着客观的精神真实报道,而不应事先预设该医生具有不良动机,然后以卫道士的面孔,层层剥皮。赠房卖房是一回事,医患关系又是另一回事,在此事上本就当区别对待。
媒体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报道视角和对象,但是不应忘了,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兼具着维护社会正义的监督作用。这种监督是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挞伐,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然而,现在有一种倾向却很是明显,媒体在监督的时候,似乎偏爱追究弱势的个体,反而对那些公共资源的拥有者不感兴趣。在“监督”个体的时候,又往往怀着猎奇的娱乐化心态,挖掘其人性弱点,甚至穷追猛打到连个人的隐私也不放过。这对于个体来说,有失公平;对于媒体来说,则有失其社会公器的作用。因为作为单个的个体,哪怕是博导、医生,在媒体面前,仍然是弱者。而监督,也当以公共利益为对象,多关注那些拥有公共资源的部门、群体。
当然,这并不是说个体事件不应该报道,对于那些丧尽天良、违背伦理道德的个人行为,我们也应当揭露其行径,以催人自省。但媒体心中当有把秤,明白报道的尺度和重点放在哪里。在这方面,有章可循,比如有些国家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不遗余力,记者想要采访患者,连病房都不得进入。
有一点则更应该明白,与这些个体的隐私或者秘闻相比,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监督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才是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主要职责。时下,已经有人提出了“警惕传媒歧视”的说法,意思是说现在的新闻传媒对弱势群体有误读和偏见,要么是居高临下地对其现实窘境表达同情,要么就是过度渲染其负面形象,反而不惜笔墨地讨好“主流人群”。到底是什么让一些媒体偏离了批判和监督的方向,当有所反思。
神秘买房记:报道引满城“福尔摩斯”探因由
金羊网 2007-12-24
本报记者林洁 实习生朱继宇
去年哥德堡号来访,黄玲很开心地去参观
昨天,我们把一单医患房屋交易,像悬疑电影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
两名主角,一位驾鹤西去,死无对证;一个虽强调买卖“合法公平”,但说法始终无法解疑释惑。
一张“华南虎照”,早已让市井中的大小“侦探”训练有素。这不,满城的“福尔摩斯”们一时群情激昂,已经蠢蠢欲动——
最新猜想:以现金交易再行“盗窃”?
昨天的三种猜想:有意诈骗、合法买卖、变相赠与,似乎还是不能让“侦探”们满意。
一位李先生打电话找到记者,第一句话就直奔主题:我认为还有一种可能是盗窃!
李先生细细分析,医生手中有买卖合同,有交钱收据,先假定买卖是真的,黄玲老太的签名也是真的,那钱哪去了呢?“一个有正常思维能力的医生不可能选择在病房现金交易,但他这样做了,那有可能就是为了很轻易地从一个80岁的住院老太身边把钱弄回来!”
“我这样说不是凭空想象!”李先生一副很老到的口气,他说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旁人见过那些现金,唯一说见过的人就是这个买房子的医生。“既然只有他一个人见过,那只有他一个人知道病重老太身上携有巨额现金,现在钱不见了,最大的唯一的嫌疑人不就只有他了。”
记者提醒李先生,这是刑事罪不能随便指控。所以,李先生认为,既然有嫌疑,公安机关应当介入调查,如果医生是清白的,公安机关可以为他洗刷嫌疑。
不过李先生最后又来了一句“说不定查来查去,查出医生根本没付钱”。说到底,这读者还是怀疑那“40.2万元现金”不存在,想要“曲线救国”。
补充猜想:先签名后补收据内容?
民间“侦探”们大多都把关注点盯到那“巨额现金”上。
因为这是目前最有悖常理之处。
一位王小姐致电本报热线,提出要查证两点:一是要调查池医生的家庭环境,看他有没有能力买房?二是要调查他的银行账号,看有没有如此大笔现金取提的记录。这种“查对银行账号”的方法得到不少人的拥护。有的网友说,池医生弄得越神秘,大家就越怀疑,“他如果大大方方拿出银行取款记录,不是可以平息很多争论吗?”
还有的“侦探”盯着现金收据的“签名”。
一位网友说,医生是很容易弄到病人签名的,更何况是一名80岁的病重老太,于是网友猜想,会不会存在医生让病人签名之后,再补填收据的内容呢?
不过,池医生告诉过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分院的院长,收据都是黄玲老太自己写的。
抢救猜想:医生亲自为病人打针?
老太太的死因也成了大家探讨的话题。
护工刘桃华曾经提到,老太太之前治病,只有吊针输液,没有进行过肌肉注射,但在人生的最后两天,由池医生亲自操刀,为老太太注射了两针。
不少有点医学知识的网友提出了质疑:医生亲自给病人打针的机会非常少,近乎零。
记者专门咨询过该分院院长钟旭敏,他解释这种情况其实在中医里存在,那不是一般意义的肌肉注射,是一种穴位注射,是由医生来执行的。“查病历就可以知道了”。
据了解,池医生也表示他是做穴位注射,他当时根据老太太的脾胃情况,选择一些穴位进行了丹参穴位注射辅助治疗。
池医生一家有话要说:
都是老人自己的意愿
昨天下午,池响峰医生正在上班,池太太带着一位自称是池医生“表哥”的人来到报社。
显然,池医生及家人对各方的质疑很有意见。
池太太代表丈夫再次强调,他们的房屋买卖是“公平公正公开”的,而种种的“神秘”都是老人的意愿。
池太太透露买卖细节
池太太透露了一些池医生与老太太相处及买卖房屋的细节——
黄玲老太和儿子、外甥关系都不好,老人很可怜,很少有亲人探望。“老太太的儿子从不探望老人,池医生打过数次电话,她儿子都不来,外甥也没见到。”老太太曾经向池医生透露,外甥就是想要谋求她的房产。
“老太太外甥的儿子和媳妇曾经在广利路的那套房屋住过一年,可是双方却发生了矛盾,最后是老太太把他们赶出去的。”这就是老太太为何要求卖房不要告诉亲戚和单位的原因,“她担心外甥有过激行为”。
池太太又透露,房子是黄玲主动要卖的。记者在采访池响峰的时候,他表示给现金也是老太太自己的意思。
那40.2万元的现金哪去了?池太太说,钱去哪了他们不便过问也不该过问,“我们给了钱,义务就完成了。”
池“表哥”为何这么“痞”
“表哥”何许人也?这是一个在这单医患买卖中扮演“特殊”角色的人物。但他拒绝透露自己的姓名。
他有痞气。一到报社就扬言“要扇记者耳光”,面对保卫人员又说“我不会在这里动手,要动手出去动”,离开报社时还冲记者威胁,“你给我小心点”。
他曾自称律师,说受池医生委托处理他的法律事务,但从没有出示律师证。黄玲的儿子及亲戚们都反映接过这名“律师”的电话,以池医生的代言人自居,对于给付巨额现金,这个“律师”是这么说的——“给现金有什么奇怪的?我是个律师经常都拿着几十万现金啦,一个老太太怎么不能拿,她拿更保险,装个塑料袋,谁会知道那是几十万?”
而就在10月1日和10月7日,护工说池医生有个朋友陪着一起去看房的,姓李。而这个“表哥”就自称姓李。这样一个痞气十足的人参与到了医患房屋买卖中,又给原本就很蹊跷的交易增添“神秘”。
神秘买房记:黄老太遗嘱原件现身 疑问更多
金羊网 2008-01-11
神秘买房记追踪
池医生希望送还房子,“全身而退,大家双赢”
本报记者 林洁 实习生 朱继宇
医生说,房子是病重老太送的。谁可以证明?两份遗嘱,中介证人,还是黄玲老太太的战友?
遗嘱现身池医生想“双赢”
一直以来,除了池医生所在的医院外,没有人见过池响峰藏匿了一个多月的两份“遗嘱”。
记者听池医生说“房子是送的”那晚,看到的也只是复印件。
2007年12月29日,谭信民和中新社广东分社终于拿到了这两份遗嘱。
据中新社广东分社法律顾问甘宇律师透露,当天,池医生的代理律师依然重复一直以来的提议:遗嘱和房子一揽子解决,双方找一个双赢的方法。
怎么个“双赢”呢?那个姓徐的律师表示,只要谭信民承认房子是其母亲黄玲送的,池医生就把遗嘱交给他,并“高风亮节”地把房子还给谭信民。甘宇律师说,池医生一方的意思就是“谭得到房子,池全身而退,大家双赢”。
可是谭信民无法答应。谭信民要的是“真相”,不是“房子”,而且他也代替不了生母去决定这个房子“送不送”。
池响峰拗不过,最终还是把两份“遗嘱”原件交了出来。
多处修改遗嘱问题多多
看着两份池医生代书的遗嘱,每个人心中的疑问就更多了。
撇开这两份遗嘱在法律形式要求上的“缺陷”,谭信民和他的代理律师颜卫国还有很多问题要问——
这份“11月1日”的遗嘱,为什么要由池医生代笔呢?黄玲当时是可以自己写字的呀!而且池医生当时说是在外培训,为什么要专门回医院为老太太代写“遗嘱”呢?
两份遗嘱有不少好像是句号改逗号的地方,而逗号后面的内容偏偏就是那最关键的“房屋及其他财物由儿子谭信民及池医生处理”、“卖房的钱已经安排,不必追问,也不必与别人讲”,而这些内容的字迹明显比其他内容小而密。会不会有人后来添加内容呢?
另外,黄玲签名的笔显然和池医生代书的笔不是同一支笔,而且黄玲签的内容也比较怪,说“以上情况属实”,像是作证明的语气而不是为自己遗嘱签名的语气。
关键证人也无直接证据
经手房屋买卖交易的房屋中介是“赠与说”的关键证人。
而房屋中介陈先生主动给记者电话说明真相时透露,他和同事余小姐只见过老太太一面。那一面的场景是,陈先生支开池医生问黄玲,“那三份东西(买卖合同等房屋过户文件)是您亲笔签名的吗?”老太太回答“是”。他又问“你的房子确定要给他(池)?”老太太点头微笑。
谭信民和代理律师觉得,假定房屋中介说的是真的,但在池响峰事先告知房子是赠送的情况下,这样的场景与问话容易发生歧义。
另外,住在医院楼上老人公寓的黄玲战友一直是“赠与说”的支持者。但她也没有听黄玲说过送房子的事,她认定“房屋赠送”的根据是,黄玲老太一直担心有人谋她的房产,池医生对黄玲老太很好,而黄玲老太非常信任池医生。
广州 汉语培训 汉风HSK汉语培训中心 电话: 020-86006099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