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的创造者竟然来自中原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周二,又到了奇闻天下的时间了。今天的奇闻从我手上的这张照片说起,这是用卫星拍摄的我国福建南部,照片里的这些圆形、半圆形建筑到底是什么?曾经引起过不少人的猜测。 其实很多观众能够认出这就是福建民居的代表作——土楼,今年7月土楼将代表中国角逐新一轮世界文化遗产,而吸引全世界目光的不仅是土楼奇特的外表,负责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料的林海川发现,这些地处福建南靖县的土楼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在福建漳州南靖县的群山峻岭之中,星罗棋布地伫立着15000多座土楼,而其中3层以上的大中型土楼就超过了1500座。传说有的土楼被建造的歪七扭八,但是几百年来屹立不倒,而有的楼则悬浮在沼泽之上,巨大的压力竟然没有使土楼被沼泽吞没,而且这一立就是两百多年……负责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料的林海川发现,尽管土楼名声在外,但是当地史书对土楼建造方法的记载——寥寥无几。
林海川通过几本在土楼里发现的族谱了解到,福建土楼的创造者竟然来自中原……
几百年前,生活在中原河南一带的居民为了躲避战乱迁徙至此,如何保护自己就成为了这些外乡人首要解决的问题。普通的院墙不能抵御野兽的骚扰,不能防范当地土匪的侵袭。经过几次演变,最终发展成这种将城墙和民居结合起来的土楼。但是随着林海川对土楼的深入了解,他发现,这种建筑居然并不是黄土和木材结合在一起这么简单……
这是位于南靖县书洋乡的裕昌楼,始建于1308年,距今已经整整700年了,它可以说是土楼的老祖宗了。与它同时期的北京元大都城墙到现在已经被风化的所剩无几,而裕昌楼却保留了下来,被人称为福建土楼之母。
但当林海川第一次走进裕昌楼时,眼前的一幕让他大吃了一惊:从二楼往上竟然没有一根柱子是垂直的,所有的木构件都东倒西歪着,是谁建造了这歪七扭八的土楼?如此粗制滥造的建筑为何能700年不倒呢?
传说1308年,5个家族合伙修建裕昌楼,工匠的伙食由每家流负责。然而轮到其中一家做饭时,居然在饭菜上偷工减料。于是工匠师傅心生不满,故意量错了梁柱的尺寸,使得二楼以上歪七扭八……为此,5家一起找工匠理论,而工匠却推托说:是地基没打好,才出了问题……
这个流传了700年的故事,如今已无从考证。但是据林海川实地考察发现,造成裕昌楼东倒西歪的直接原因在于:当年工匠对墙基尺寸计算失误:
由于工匠最初对于夯土墙性能不了解,导致从第二层往上的木构件尺寸出现了偏差,每一层都往一个固定方向倾斜……但聪明的先人,巧妙地避免了楼的坍塌。
我们从这个位置可以清楚看到,尽管二楼以上每根柱子都是倾斜的,但是最顶部和最底部的柱子都在一条线上,也就是说重心并没有偏移。就好像杂技演员把歪歪扭扭的椅子垒得再高,它的重心肯定还是在一条线上的。
这东倒西歪的裕昌楼700年不倒,究其根源主要功劳还要归功于这厚厚的夯土墙,但是人们不禁要问,土的强度能有多大?而且土墙最怕雨水的冲刷,福建地区每年降雨充沛,土楼历经七百年的风风雨雨,虽然外墙遍体斑驳龟裂,但是高达18米的墙体并没有明显的变形。夯土墙700年不倒的奥秘在哪里呢?由于土楼建筑的技术是世代口口相传,林海川经过多方走访几位懂建筑的老人,终于揭开了建造土楼夯土墙的秘密。
福建闽西南地区流传着一句谚语,“一碗猪肉换一碗三合土”这说明用料考究的三合土价值不菲。很多大型土楼的墙体除了三合土外,还加入了大量的鸡蛋清和上好的红糖作为粘合剂,凝固后的土墙连钉子都很难钉入。在冷兵器时代,如此坚固的外墙确实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然而建筑梯形夯土墙在性能上也会有一个极限,我们注意到,福建南靖的土楼大多两三层高,而四层以上的就相对较少,这正是受到了13:1这个高度与宽度之比的限制。
主持人:什么是13:1的高度与宽度之比呢?我现在拿录像带盒子给您演示一下,假如说盒子的宽度代表土楼底层墙体的厚度,那土楼的高度最多只能13倍于底层墙体的厚度,如果再高,楼肯定要塌,这是三合土的性能极限。所以绝大部分土楼也就是10来米高,墙厚度大概是1米多,无人敢触及13:1的建筑极限。
然而一个姓简的中原后裔,向13:1发起了挑战,他盖的和贵楼楼墙体最厚处只有1.34米,而土楼的高度竟然达到了21米,最初人们以为他把地基打得很深!但事实是,这座楼的楼址竟然选在了一块3000平米的泥潭沼泽之上,从常理讲,这种地方地基时不会打得很深的,那么它又是如何打破13:1的极限的呢?。如果说刚才我们讲的峪昌楼的东倒西歪是后天发育不良造成的,那和贵楼选址这种先天不足的问题明明可以避免,为什么简氏家族还非要在沼泽地上建呢?这楼该怎么盖呢?
清雍正年间,简氏家族打算选块空地建造土楼,然而风水先生却指了指一片沼泽地,说这肯定是风水宝地。
简氏家族盲目听信了风水先生的话,并没有过多考虑沼泽地的承重问题,用传统的夯筑技术很快就在这片泥潭之上建起了两层,然而就在夯筑第三层时,不幸还是发生了。
林海川在和贵楼天井内跳了跳,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地面的起伏。 而且我们找来了一根钢钎,稍一用力钢钎就被插入了泥中。
和贵楼是一座5层方楼, ,楼高21.5米,平均每层4米. 从建成至今已有270年,站在五层之上丝毫没有摇晃之感。
和贵楼第一次建设,由于过度听信风水先生的言论,而遭到失败后,工匠师傅又该如何应对这深不见底的沼泽呢?一套新的技术方案酝酿了出来……
和贵楼的先民巧妙的运用悬浮的原理,用100多立方米松木扎了一个筏子,而在这个松木“船”上建了这个闽西南最高的方形土楼。光有坚不可摧的城墙是远远不够的,土楼主人还在土楼唯一的出入口特别设计了一道保险门,不仅大门表面包裹的铁皮可以防火,就连制作门板所选用的木材也是很有讲究的。
咬东木并非不着火,是它的燃点比一般木头要高,不易燃烧。而且一旦遭遇火攻,一楼大门之上的二楼还有一个设计相当巧妙的暗道机关——防火水幕。
在冷兵器时代,我们不难想象,土楼一旦拥有坚硬如铁的夯土墙和暗藏机关的大门这两个法宝,还有谁能轻易攻破呢?就算用铁壁合围的方法,土楼内的居民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也能在里面生活很长时间,因为早在几百年前,土楼的先人就已经把自己的家设计成了一个功能设施相当完备的集体公寓,土楼内丛向分配住房,每家每户的厨房都统一在一楼,二楼并不住人,而被设计成了粮仓,所有人都在三楼以上居住。这样的布局有着一举多得的好处。
一楼二楼为了防御安全没有安排窗户,三楼以上住人不仅通风好,而且利用每家每户内大外小的窗户可以起到打击来犯的目的。而且家家户户都有一套下水系统,不用担心卫生问题,而且在怀远楼的主排水道内,人们还养着几只乌龟,它们以污水中的残羹剩饭为食,不停的在里面爬来爬去,还起到了疏通排水系统的作用,几百年来从未出现阻塞下水道的现象。
尽管现在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但是几百年前,土楼内的居民也从来不用去楼外打水,每个土楼内都有水井,峪昌楼所在地势西高东低,西边居高的20多户每家厨房内都有一口水井。
但一直困扰林海川多年的还是和贵楼内的两眼井,和贵楼兴旺时最多居住了380人,楼中只有两口水井,两口水井虽然只相隔14米,但是井中水质却截然不同,一个清甜甘冽,而另外一个却混浊不清,被人称为阴阳井。当时土楼的主人是何用意造就这样两口水井?
经过地质专家测量阳井的水源来自深层地下,而阴井则是沼泽地的地表水。难道是和贵楼主人歪打正着造就了阴阳井吗?我们仔细观察发现,两口水井井壁所用材料有所不同,阳井是用青石板砌成,而阴井则用三合土和鹅卵石堆砌而成。三合土做井壁,显然防水性不容青石板,看来这是古时工匠有意为之。从建楼之初和贵楼的居民饮用水来自阳井,而平时清洁卫生用水则来自阴井。200多年前的古人就如此科学的分配水源,真是令人不可思议。设施如此完备的土楼,让我们这些城里人都想住上一住。
走在土楼中,我们主意到很多房间大门紧锁,而住在楼中的大多都是老人或者儿童,他们的儿女父母有的外出打工,有的搬进了高楼大厦。
据和贵楼家谱统计,建楼270年来和贵楼子孙遍布全球,有54万之多。和贵楼楼长从来不担心土楼没有人住,他说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归根的。
主持人:和贵楼、怀远楼、峪昌楼,光从听名字我们就能感觉到土楼文化的深厚,去年9月福建土楼已经通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现场评估,今年7月将在加拿大公布最终结果,我们预祝福建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相信福建土楼的未来一定会像和贵楼大门上对联写的那样:和亲皆康禄,贵子共贤孙。
广州 汉语培训 汉风HSK汉语培训中心 电话: 020-86006099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