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从1980年国家批准设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速度”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习惯用语。在短暂的28年间,深圳从一个人口只有3万人的边陲小渔村发展到人口过千万的现代大都市,城区面积也从最初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700多平方公里,GDP也从1979年的1.79亿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6700多亿元,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目前已经成长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是其四大支柱产业。此外,作为中国主要的外贸口岸,深圳进出口总额连续10多年位居大中城市第一。2007年,深圳人均GDP达到10628美元,成为内地首个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

深圳: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的窗口

 

  【经济特区】中国自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为发展对外贸易,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在某些地区或在某些地区划出一定区域,实行特殊政策。这些地区或区域称为经济特区。

  1979年1月,一份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那宽大的办公桌上。邓小平习惯地点燃支“熊猫”香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再次拿起那份摘报。尔后,他立起身来,走到墙壁上悬挂的大比例中国地图前,目光落在毗邻香港、澳门的东南沿海那块地方,凝神良久……不久,中共广东省委接到邓小平在那份来信摘报的批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

  不久,在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汇报后,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又带着这个意见向邓小平作了汇报。小平同志说:“对!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宣布:为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327.5平方公里、6.7平方公里、1.67平方公里区域,设置经济特区。12月10日,国务院又正式批准成立厦门经济特区,面积为2.5平方公里。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

——一个耀眼的起点:第一个经济特区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从1980年国家批准设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速度”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习惯用语。在短暂的28年间,深圳从一个人口只有3万人的边陲小渔村发展到人口过千万的现代大都市,城区面积也从最初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700多平方公里,GDP也从1979年的1.79亿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6700多亿元,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目前已经成长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是其四大支柱产业。此外,作为中国主要的外贸口岸,深圳进出口总额连续10多年位居大中城市第一。2007年,深圳人均GDP达到10628美元,成为内地首个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

 

 

 

 

  30年前,世纪伟人邓小平在南中国深圳河畔“画了一个圈”,并在停泊在蛇口海湾的明华号游乐轮上,挥毫写下“海上世界”四个大字;30年后,明华轮还在原地,但海水变成了陆地,四周已然是高楼林立的城市。

  沧海巨变。深圳已经成长为东方城市巨人。2009年,深圳GDP超过8200亿元,较1979年增长了979倍。昔日南海边上的小渔村,今天的目标是5年内超越新加坡!>>>

 

 

 

点击查看链接

1980年的福田  

 

1980年的福田

1979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创办经济特区的决策。以创办经济特区为标志,中国的对外开放迈出了重要步伐。

1981年正在兴建中的广东深圳蛇口工业区

上图:开发前的深圳蛇口老街(1979年5月23日摄)。下图:高楼林立的深圳蛇口工业区(2008年10月10日摄)。

 

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左二)在深圳登上20层高的国际商业大厦楼顶,眺望建设中的罗湖新城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