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982年: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上图: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当年“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严俊昌、严金昌、严学昌、关友申(从左至右)在小岗村牌楼前合影(2008年10月7日摄)。 下图:部分“大包干”带头人在实行农业“大包干”初期在茅草屋农舍前合影(资料照片)。

 

这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资料照片)。

这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资料照片)。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下发一号文件,肯定我国农村正在出现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后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得到了普遍推行。

30年前的小岗村

 

这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居住的茅草屋(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这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家孩子在田里拾荒(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只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小岗作为“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大多数村民都曾出门讨过饭。1978年冬,小岗村的18位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了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大包干这种家庭联产承包制度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最终上升为中国农村的基本制度,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

从包产到户到土地流转 小岗村探索农村致富新路

小岗村村舍俨然,道路平整(2008年10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雷 摄

这是小岗村村民严成(后右)与新婚妻子曹永翠在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拍摄新婚纪念照(2008年10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俊东 摄

  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一纸分田到户“大包干”生死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包产到户实现了小岗村的温饱,但一直没有解决小岗村的致富问题。近年来,小岗村开始进行以承包制为基础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集中经营,探索致富之路。目前,在小岗村2000亩耕地中,已经有60%的耕地出租流转,被集中起来用于发展蘑菇、花卉、葡萄规模种植及家禽家畜养殖。这种集中利用土地、实现规模经营的新型合作经济给小岗村的农民带来了实惠。2007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而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4140元,小岗村摆脱了自改革开放后20多年经济停滞不前的状况。

小岗村的民生变迁

这是村民严德友(右)与妻子擦洗自家购买的轿车(2008年10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这是在村民吴广新家新盖的二层小楼前,施工人员在铺设水泥路面(2008年10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俊东 摄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一个中国农村的缩影,一个承载太多期望的村庄。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村庄,小岗村因率先实行“大包干”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中国亿万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满身光环,但与中国大多数乡村一样,小岗村也一度陷入“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的困惑。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小岗村重振改革创新的“大包干”精神,根据自身特点,开始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初步实现了从传统耕作向现代农业的多点突破,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工农业协调发展”改革致富之路。如今的小岗,葡萄园、养殖场、蘑菇种植大棚等土地集中经营已经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初步完善,兴建了学校、幼儿园、文化广场等教育文化设施,还有4家农户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轿车。30年来,小岗走过了贫困,走过了温饱,走过了困惑,走出了希望。

  

这是参观者在小岗村村民文化广场上观看邓小平语录和“大包干”带头人手印石刻(2008年10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雷 摄

小岗村的孩子们衣着时尚(2008年10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

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安徽小岗村

(从1'30''/5'20''开始看)

 

 

李家老屋。有一条明显的水泥小路从乡间马路分岔出去,沿着这条小路来到李家老屋前。茅草房顶土坯墙,有明显的翻修痕迹。屋门外有一小块镂空砖砌好地齐整的停车坪,以及区别于农家旱厕的现代化公厕。>>

李克强回忆30多年前当村干部:起早贪黑就是吃不饱

2014年03月13日(从2'37''开始看)

李克强:这也使我回想起30多年前,我在农村作村干部,那时候起早贪黑,恨不得把每个劳动力当天干什么都给定下来,结果呢?到头来就是吃不饱肚子。后来搞承包制,放开搞活,农民自己决定干什么、怎么种,几年时间温饱问题就解决了。

户籍制度改革(201407)

 

 

户籍制度改革 谁受益?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上海市最早实行居住积分制度

 

 

 

 

返回课程目录    >>相关阅读 1,2,3,4,5,6 图片 ★春天 深圳 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