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犹如一个极度贫弱的巨人,近5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全国主要工业品最高年产量仅为:纱44.5万吨,布27.9亿米,原煤6188万吨,发电量60亿千瓦小时;粮食最高年产量也只有1.5亿吨,棉花84.9万吨。此为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起步点。
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50余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也整体达到小康水平。从1953年到2000年,中国已陆续完成九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元,增长速度达8%。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最重要的改革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国政府一直推行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专门机构“计划委员会”来规划和制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的目标。工厂按照国家计划生产产品,农村按照国家计划种植农作物,商业部门按照国家计划进货和销售,所有的品种、数量和价格都由计划部门统一制定。这种体制使中国经济能够有计划有目标地稳定发展,但也严重地束缚了其本身的活力和发展的速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注意到中国经济及其发展速度与世界的差异,作出重大决策:对中国实行了几十年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1978年,改革率先在农村展开。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民重新掌握土地的使用权,可以自主安排农活和处置农产品,由他们自行决定种什么、种多少;在农产品的经营方面也给予农民更多的选择权,取消统购派购的做法,放开大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取消过去众多的限制性政策,允许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开办乡镇企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以空前提升。
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1992年,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尝试,中国政府有了更加明确的改革方向,此便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政府正式发布的文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城乡居民提供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997年,中国政府进一步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使经济体制改革迈出更大步伐。
到2002年,各项改革有序推进,成效明显。现在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显著增强,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按预定计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小岗村
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力挺《小岗村的故事》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政府在1978年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即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从1980年起,中国先后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的厦门和海南省分别建立了五个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后又陆续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河北、广西辟为经济开放区,从而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1990年中国政府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并进一步开放一批长江沿岸城市,形成了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开放带。1992年以来,又决定对外开放一批边疆城市和进一步开放内陆所有的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还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15个保税区、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样,中国就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上述对外开放地区,由于实行不同的优惠政策,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出口创汇、引进先进技术等方面,起到了窗口和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率先开放的沿海城市
西部开发
2000年,中国西部开发拉开帷幕。国家在资金投入、投资环境、对外对内开放、发展科教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均为西部地区提供了优惠政策,使该区成为开发热土。2000年至2002年三年期间,国家在西部地区新开工36项重点工程,投资规模达6000多亿元。
中国西部包含甘肃、贵州、宁夏、青海、陕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和重庆十个省区市,拥有全国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和22.8%的人口。中国西部地区矿藏丰富,能源(包括水能)、旅游、土地资源极具优势。由全局观之,位于大江大河下游的东部拥有14000公里的海岸;而处于江河上游的西部则与十多个国家接壤,拥有3500公里陆地边境线,被认为是对外开放的第二个黄金地带。
中国政府正在制定西部开发总体规划(中国西部为十个省区市,但西部开发除此十省区市外再加内蒙古和广西两个自治区),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外商在西部地区投资的优惠政策措施。如中国政府决定,对设在中西部地区的鼓励类外资企业,在现行税收优惠执行期以后的三年内,可减为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出口企业还可减免,最低税率为10%。同时,西部省区市享有与沿海省市同等权限,可自主批准3000万美元以内的外资项目。
2002年,国家科技部批准了在陕西设立西部的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规划。根据规划,这个被专家称为“西部硅谷”的项目以陇海铁路(连云港—兰州)陕西段为轴心,把陕西关中平原的四个国家级开发区、三个省级开发区和几十个产业园与科技园串连起来,发展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相关科研和产业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目前,这一地带集中了近9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85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1000多个科研院所和50多所大专院校。
利用外资
中国利用外资的渠道和形式多样,大致分为三类: 对外借款,包括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以及外国商业银行贷款、出口信贷、对外发行债券等;外商直接投资,包括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以及合作开发项目等;外商其他投资,包括国际租赁、补偿贸易、加工装配以及对外发行股票等。从1990年到2001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5108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780亿美元。
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50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27亿美元,首次成为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为,在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投资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利用外资能够取得如此突出的成效,完全是由于中国认真履行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结果,如降低关税总水平、放开对外商投融资领域限制、进一步扩大开放程度,以及大规模修改和完善涉外法律法规等。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中国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相继建成一大批基础设施,为外商在中国投资办厂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国家政府先后颁布了500多个涉外经济法规,为外商来中国投资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1997年底,中国又修订公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和支持外商在农业综合开发、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高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领域投资。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和中国的对外承诺,共清理法规文件约2300件,其中废止830件,修订325件,基本完成了涉外经济法律法规清理修订工作,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三大基本法律及其实施细则为主体的外商投资法律体系已基本建成。到2002年底,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中国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到42.4万多家;国际大财团、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世界排名前500家大型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中国被世界投资者、金融界评为投资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
对外贸易
在世界货物进出口额排名中,中国已由1978年的第二十七位、1990年的第十六位、2000年的第八位跃居至2004年的第三位。2005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又比2004年增长23.2%,达到14219亿美元。目前,与中国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共有220多个,十大贸易伙伴依次是:欧盟、美国、日本、香港特别行政区、东盟、韩国、台湾省、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2004年7月1日,中国开始实施新修订的《对外贸易法》。该法将中国已经实行50年的外贸权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并对货物进出口与技术进出口、国际服务贸易、对外贸易秩序、与对外贸易秩序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关税总水平已经由2000年的15.6%降至2004年的10.6%。2005年关税总水平进一步降低到9.9%,其中工业品的平均关税降至9.3%,农产品降至15.3%,世贸组织信息技术协定项下的信息技术产品关税全部降为零。从2006年1月1日起,中国进一步降低100多个税目的进口关税,涉及植物油、化工原料、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产品。
降低关税
近几年,为了更快融入世界经济潮流,中国在降低关税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1996年4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调低4971个税目的进口税率,使关税税率的平均水平从35%下降到23%;1997年10月1日,又降低4874个税号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关税平均水平从23%下降到17%。从2001年1月1日起,中国政府决定再次自主降低关税,涉及3462个税目,关税总水平下降为15.3%。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统计显示,该年中国的进口关税总水平已从1992年的43.2%降至12%,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高关税政策;共有4315个税目达到最终减让税率,占税目总数的59%。
今后,中国政府将履行承诺继续分步降低关税税率。到2005年,其关税税率将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以下,工业品的进口平均关税税率将降至10%左右。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这一战略部署就是: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2年中共十四大进一步提出,要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实现第二步发展目标;同时,也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初步设想。
1997年中共十五大又将第三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2021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2049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1988年 邓小平谈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台阶”
1979年12月6号 邓小平谈“小康”?
1979年12月6号,邓小平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大平正芳问:中国的现代化蓝图究竟是如何构想的?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邓小平回答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