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细说《春天的故事》
金羊网 2008-04-06
文/本报记者 邓琼 实习生 韦英哲 图/本报记者 陈秋明 阙道华
这首歌当年是如何写出来如何传唱开的——请听两位词作者蒋开儒叶旭全娓娓道来
说到改革开放以来传颂最广的文艺作品,歌曲《春天的故事》肯定榜上有名。它诞生在1994年的春天,三位亲身领受特区变迁的艺术工作者,写下了这首后来全国传唱、直至被“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带上太空播放的作品。虽是歌曲,《春天的故事》却拥有史诗般的气势和地位;虽然气势恢弘,它却又十分亲切,歌词以小见大,娓娓道来,令人如沐春风。
2008年的这个春天,本报记者专赴深圳,找到仍然耕耘在那里的两位歌词作者。蒋开儒,已过古稀之年,仍激情四溢、出口成章;叶旭全,已身居高位,却平易风趣,妙语连珠。他们共同呵护着这首属于人民的歌,也畅快地回忆起了这首歌诞生的前后以及自己所感受到的国家的春天、特区的春天。
又是春天,又是春天!
冰天雪地里
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
羊城晚报:您是广西人,当兵到了广东,然后工作去了黑龙江,创作又扎根在深圳,怎么会有这么多转折呢?
蒋开儒:我老家在广西桂林,1951年抗美援朝的时候,我就响应号召参军,结果到了广东湛江当部队的文化教员。1958年4月,我该从部队离开了,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到海南岛开荒,一个是到北大荒开荒。我觉得海南岛生活和湛江差不多,“到北方玩去!”当时就这么简单一个想法,我还没看过雪呢,所以23岁就去了黑龙江,直到57岁离开,一去就是34年。
到了黑龙江穆棱县,我因为有体育特长就被留在体委工作,但是建国十周年开运动会时,我虽然在县里的比赛中得了标枪冠军,可由于家庭出身不好,组织上还是让第二名做代表去省里比赛了。我父亲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姐夫是国民党空军的飞行大队长,在香港、台湾、美国都有亲戚,一来运动我肯定先受冲击。所以在那个年代,我是想当将军不能拿枪,想当政委不能入党,想当健将不让上场,所有路全给堵住了!于是我决定转而弃武从文,自己对着文艺作品学创作,小说、曲艺、戏剧,现炒现卖,从模仿中慢慢领悟技巧。
羊城晚报:那您怎么会和深圳结缘的呢?
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一发表,我就在冰天雪地里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有一个地方让我特别刻骨铭心,就是公报里没讲“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讲了一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立刻感觉很多事情要改变了。
1979年2月一天早晨,我收到香港表妹的来信,表妹邀请我到香港探亲,说是台湾姐姐、美国姑妈都约好清明节到香港去聚会,这是解放以后我们第一次联系啊。我试探着写了一份赴港探亲报告,没想到居然被批准了!于是我赶忙经北京、广州、深圳,4月6日到了香港。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深圳,印象里就是一片水田,几条老牛,从田埂到沙石路,从沙石路到火车站。然后一河之隔的香港呢?天也特别蓝,山也特别青,高楼林立。
我的探亲假批下来是四个月,我呆了50天提前回来。虽然姑妈、姐姐、表妹都在劝我、留我,甚至告诉我那时候240块港币、大概70多元人民币就能办下香港户口,我还是觉得应该回来,我恋家、恋老伴、恋三个孩子啊。回来又经过深圳,罗湖边检站的一个战士给我敬礼。直到前些年,我在深圳落户了,再去那个边检站。人家才告诉我,那时一批一批人偷偷往香港跑,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从海里游了8个小时过去,当时那位战士一定是看到我的通行证上时限还没到我就提前那么多回来了,出于尊敬才敬礼的。我听着眼泪就下来了,当时的深圳和香港差得多远哪!
1992年春天,我从县政协副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那时因为看到了《深圳特区报》的那篇《东方风来满眼春》,我就特别奇怪:深圳,我13年前看到的那个“小孩”,现在能长多高呀?我就下决心要再去看看,所以找老伴拿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两千块钱,我就南下了。
深圳一直在演绎“春天的故事”(资料图片)
既要往前走
就别为丢失脚印心碎
羊城晚报:这次来深圳,您就呆下来了?
蒋:一下火车,第一个感觉就是,又到了香港了吧?摩登大楼不是香港才有的吗?但是我回头一看,大楼上写着深圳,我认出那是小平同志的字体。当时我就觉得是邓小平解放思想,让这里出现了一个奇迹。如果说探亲那次我给家庭带来的春天,那这次是给国家带来了春天。当时我就想写邓小平,感觉非常强烈!但是我觉得还得先学习、体会和积累,我先得找到工作,呆下来。
我首先就去找了王佑贵,他就是后来《春天的故事》的曲作者。因为都从事歌曲创作,我们是老相识,他就把我介绍到自己任职的一个蓝天企业家艺术团去工作。在那里,没有节目写的时候,我就把凡是别人不会干的事都包上,广告词、通讯、报道啥都写,还做横幅、搬道具,什么都干。
羊城晚报:那您在退休前好歹也是一个领导干部,也上年纪了,何苦还要这样“磨练”自己?
蒋:心理落差肯定有。在北大荒时我也算“五套班子”成员,上班我是当主席,喝酒我是座上席,做报告是掌声经久不息,到这里连一席之地都没有啦,真是憋屈!
到底图个啥?我也问过自己。但是我很快就想明白的,深圳叫特区,不是养老院,也不是福利院,特区就是市场啊,你要赚钱先投资,你要老板给你发福利,你先给老板赚钱啊。然后我就写了到深圳后的第一首歌,题目很大——《闯世界宣言》:“既要往前走,就别为丢失脚印心碎;既要奔明天,就别为告别昨天流泪;功劳簿不是席梦思,单相思不是鸳鸯被,这世界不问你当年勇,只问你今天是谁;是金鹿你就跑,是银燕你就飞,海阔天空,想怎么美就怎么美。”写完之后,我就感觉解放了。
但是半年之后,这个艺术团就办不下去了,部分人员转回蓝天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我当办公室主任,一直工作到1997年,就在这个期间创作的《春天的故事》。
心里一直想
为邓小平创作一首歌
羊城晚报:那是什么样的契机触发了您写这首作品的灵感呢?
蒋:我一边工作,也从来没有放下过为邓小平同志创作一首作品的念头,所以我特别关注深圳的发展历史。我读了一批资料,其中有一本书叫《深圳的斯
芬克斯之谜》,给我的启发是特别的大。就在我去香港探亲的1979年,小平同志在说“先在你们广东找一个地方,办一个经济特区,杀出条血路来!”我当过兵,知道杀出血路的分量!南巡讲话时,邓小平还讲了“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计划和市场是两种经济手段”。我的思想一下子就打开了,就一个天窗盖了那么多年一下打开了!我的脑子里同时浮出一个画面:小平同志站在中国的大地图前指点江山,寻找着中国经济腾飞的突破点,寻找创办经济特区的理想之地,他在中国的南海边找到了深圳,就在这个地方划了一个圈……这个感觉一出来,我就觉得歌词没有问题了,灵感出现了。
这首歌词就是在1992年12月16日一次完成的,当时我到了深圳才7个月,我投稿出去,1993年1月7日《深圳特区报》的《罗湖桥》就发表出来了。我那天去上班,公司一个保安说:“老蒋,报纸上有个作者是不是跟你同名啊?”在他们心目中,他们是保安我也是苦力,搬东西、拿报纸都是我的事,所以他不相信我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我激动得不行!这一发表我感觉是对邓小平功绩的肯定,因为当时他已经不在领导岗位上了,这说明我们这个时代承认了这首歌,同时也承认了我。
羊城晚报:那这首歌做出来,又是怎样谱成曲并且脱颖而出的呢?
蒋:我做完词,自然就想到请相熟的王佑贵老师给谱曲,他当时已经调到东深供水局去工作了。他一见歌词很激动,也很感动,但是提起笔却迟迟没有做出来。为什么呢?我再三问他。他就说,你看这散文不像散文,诗不像诗,短的呢一句就是一个字,长的呢有十七个字,他开玩笑说“我找不到调”。我记得是在1994年5月25日上午9点,我第三次到王佑贵家去,因为那时正在搞全省的青春歌曲大赛,6月1日截稿。我们一起念歌词,他念着念着湖南腔,一下子找到点感觉,我就赶紧从桌子上把五线谱拿给他。他记着记着,大约到了10点钟左右,写不下去了,他说:“春天没写够,这个旋律要展开的时候就没有了,只有春风和春雨不够。”所以后来我就把“春晖”和“春雷”加进去了,这样就可以展开了。写完主要部分之后,王佑贵又觉得其他艺术样式里一个大人物出场都要有鸣锣开道,咱们这个歌唱邓小平同志也得有个副歌做引子。那没有词了啊?所以就重复题目吧,唱到结尾,再“啊”了两下,效果还真不错!
一气呵成,这支歌就做好了。后来经过修改,《春天的故事》在这个青春歌曲大赛中得到了金奖,开始“红”了起来。
写了这首歌
有实现生命价值感觉
羊城晚报:这首歌给您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呢?
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我对特区有了归宿感,我是这里的人了!我落地生根啦,有一种实现了自己生命价值的感觉,梦想实现了,并且得到了社会的承认。1996
年,罗湖区请我写歌了,于是我写了十首构成组歌,《走进新时代》就是其中的最后一首。1998年,我和老伴的户口才进了深圳,后来市委又给了我相当于处级干部的福利购房的待遇。现在我在深圳生活得很好,天天在仙湖植物园散步、构思,我还要写更多的好歌给特区。
三个方面修改歌词
羊城晚报:当年您是在一个什么情况下开始参加《春天的故事》创作的呢?
叶旭全:《春天的故事》初稿创作出来之后,1994年上半年参加了由省团委和省音协联合举办的广东省青春歌曲大赛而创作的,但在深圳分赛区的初选中落选了。当时王佑贵和我在一个单位,我也是业余在从事歌词创作,他们就来找我。
那天中午大概11点钟,两位老兄跑到办公室找我,对初选的落选有点愤愤不平,他们希望在原有基础上改一改,看能不能“救活”这首歌。时间很紧,因为深圳赛区的评选已经结束了,而当时我是省青联常委,按规定在这次比赛中可以用“直通车”向省里输送作品。商量了一下就到午饭时间了,吃过饭12点多,我们到了东深供水局酒店,开了220号房,立即开工修改。
羊城晚报:那您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修改呢?
叶:我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
一是精简结构,就是把原歌词的三段改成两段,将7分多钟长的原歌曲缩短为4分半钟左右,作为群众歌曲这样的长度比较合适。
二是扩大视野,因为原歌词中只是说深圳,而我觉得应该放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和大好形势中去修改,让歌曲跳出唱深圳而唱全国。比如,将原歌词“啊,深圳深圳,你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改为“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将原歌词“神话般崛起一座城”改为“神话般崛起座座城”。
三是将原歌词中一些政治上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进行修改,用拟人、比喻的手法使之更加贴切,也更富有诗意。比如,将原歌词中“有一位伟人在南中国的海边写下宣言”改为“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不应该分“南中国”、“北中国”,而且用“宣言”来表述一位已交班的老领导的言论,更是不恰当。所以我觉得改为“中国的南海边”和“诗篇”则更加妥帖。还有原歌词中用“你挣脱一穷二白的铁锁链,走进了乍暖还寒的春天”来描述当时的改革开放的态势,但“铁锁链”、“乍暖还寒”等词很容易使人产生歧义,所以就改为“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老人”比“伟人”亲切
羊城晚报:人们之所以这么喜爱《春天的故事》,与它娓娓道来的口吻分不开,但是以这样的笔法写国家领导人,是不是在当时产生过争议?
叶:是的,当时这首歌在初赛和决赛阶段,都曾经因为题材的敏感而遭到非议。再有一些具体的提法上,比如
说在歌词中用“老人”而不是“伟人”来形容邓小平同志,这在当时就很敏感。我们觉得,人生七十古来稀,邓小平72岁以后再出山,用“老人”比“伟人”亲切一点。但是,从老百姓的角度用“老人”最好,从上级组织来考虑就有点不妥。后来有个插曲,这首歌出来以后,1995年元旦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双拥晚会上准备选用。但是由于当时江泽民和其他国家领导人都要前来观看,中央电视台一位编导就打电话跟我说,这首歌能不能改一下,不用“老人”用“伟人”?我说不行,虽然用“伟人”老百姓没有一个反对的,当然上级领导应该也承认的,但是就不如“老人”能突出这种亲民的特色。但编导坚持说,因为中央领导第一次听这首歌,用“老人”好像对小平同志不够尊重,能不能就改这一次、就改这一个字?以后就不改了。那我只好说好吧,就改这一次,后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MTV也都没有改过,所以这首歌在那次晚会上出现过一次这个特殊版本。
同学掏腰包拍了MTV
羊城晚报:说到这首歌的MTV,看它的创作阵容,真可以说是群星荟萃呢?
叶:确实是的。1995年刚有拍MTV的概念,团省委就组织为《春天的故事》拍MTV,决定请董文华唱。董文华当时刚拍过《长城长》的MTV,是演员张国立当的导演,于是也向我们推荐了他。张国立那时刚拍完《宰相刘罗锅》,剃个光头,自己又当导演又当拍摄,只带了一个助手,真是亲力亲为。MTV的策划是中央电视台的孟欣。这个孟欣策划真是策划,两次南下,每天都工作到凌晨。当时他们就住在供水局金湖酒店,到小梅沙、深南大道、世界之窗等标志性的地方拍摄,一个星期完成。人家一看到是来拍改革开放的MTV,就门票、场租全免了。我们也能省则省,群众演员就在沙头角小学找了一些孩子,还有我们东深供水局一个员工的小孩也拉来上镜。后来担任过团省委副书记的张春生同志陪同拍摄,将灯光、道具一并揽上身。MTV当中的第一个镜头是有人吹响了一把圆号,也就是张春生来表演,吹的是一把从深圳交响乐团借来的旧圆号。
羊城晚报:那这个拍摄的经费是从哪里来的呢?
叶:我和老王、老蒋当时都没有这么多钱,所以我回家乡东莞去找同学想办法。我有一个姓雷的同学听完这首歌后,激动地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改革开放,我也不可能从一个机修工变成拥有电梯厂的老板!”所以当即决定拿出15万元来拍摄,后来也没有要求过任何回报。
羊城晚报:您一直在企业工作,为什么会把写作歌词当成一个爱好呢?
叶:我是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一直喜欢写作,但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写长的东西。就想,歌词短小精悍,我就写歌词来保留一点中文系的遗传基因吧。《春天的故事》成功以后,我就写多了。于是有人以为我是专门的歌词作者,发现我在这里工作,有的还问:老叶你是写歌的,怎么跑来搞企业了?
感觉改革者真伟大
羊城晚报:您是从深圳特区建立伊始就在这里工作,能谈谈这些年的感受吗?
叶:我1978年大学毕业就到了深圳工作。当时是第一次坐火车,从广州到深圳坐了8个小时,沿途停了25个车站。下了火车,步行去深圳水库,6公里走了两个小时。其中有3里地完全是泥路,我踩着泥一路走,一路翻山越岭,黄昏时还经过了一座殡仪馆,真是毛骨悚然!当时我就感觉深圳还不如我的家乡东莞呢。
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在我们供水局附近开了一个农场,大好的稻田不种稻子,用来养红虫,供给香港去喂金鱼,还是引进外资的项目呢。那时候是用鸡粪养红虫,一车一车的鸡粪运来,我们从早到晚就闻这个臭味,难道这就是改革开放吗?我们也弄不明白。
后来,深圳的建设走上正轨,速度也日新月异。国贸大厦建到17楼的时候,我就搭新电梯上去看,首次看到了不远处的香港,看到那边高楼林立,我就想,改革开放的成果应该就像对岸那样吧。
这30年来,深圳一步一步发展,马路通啦,汽车多啦,高楼起来啦。一天天变,感觉改革者真伟大,不再是当年养红虫的“新手”了。
回想起十几年前接触这首《春天的故事》,当时只是因为朋友拜托、有点打抱不平,而且也确实怀着对邓小平战略决策的满腔敬意,没想到这首歌走了这么远。
蒋开儒
1935年生,广西桂林人,国家二级作家。历任黑龙江穆棱县文化馆馆长、文化局副局长、文联主席、政协副主席。1993年南下深圳,从事文艺创作
。其创作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金光一缕》连续三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荣获中国金唱片创作特别奖,2004年荣获“中华世纪风采人物奖”。
叶旭全
1955年生,广东东莞人。1978年由华南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到广东省东深供水局工作,1997年任东深供水局局长兼党委书记。2000年受省政府委派外驻香港参与粤海重组工作,任职广东粤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广东控股公司,后兼任广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现任金威啤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深圳金威啤酒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作为业余音乐人,叶旭全有歌曲作品一百多首,其中《春天的故事》、《永远跟你走》、《永恒的承诺》等都传唱一时,宋祖英、董文华、汤灿、戴玉强、谭晶等一批著名歌唱家都演唱过他的作品。2003年12月,广东省委宣传部等单位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办了《爱在春天——叶旭全歌词作品演唱会》,引起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