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故事》一波三折金曲路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后,《深圳特区报》刊登了《东方风来满眼春》这篇文章。那时还在东北的蒋开儒(《春天的故事》的词作者之一)感到特别奇怪,13年前他看到的深圳,在他的印象里就是一片水田。于是,怀揣着家里仅有的2000元积蓄,他再次来到了深圳。当蒋开儒走出深圳火车站,看着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深圳。他有了一种强烈地创作欲望。不久后,《春天的故事》歌词的第一稿出炉。
1993年3月7日,《春天的故事》歌词在《深圳特区报》发表了。兴奋的蒋开儒拿着报纸,找到了作曲家王佑贵,想请他谱曲。但王佑贵觉得这首歌词的语言格式很难用音乐来表达,便拒绝了。1994年,蒋开儒得知团省委、省青联和省音协主办广东省青春歌曲创作大赛后,再次把歌词送到王佑贵家中。
蒋开儒说:“当时是上午9点多,王佑贵还躺在被窝里。我拿着歌词给他,他用湖南话反复诵读着。读着读着,我听出了旋律,于是马上拿着五线谱稿纸,递给他,对他说,就是这感觉,就是这感觉,你赶快记下来!”于是,被窝里的诵读开启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两人又觉得歌词中春天的感觉不够,于是又在原词作的春风、春雨的基础上,加上了春雷、春晖;到最后感觉意犹未尽,于是加上了两个“啊”。两个人合力创作完成了《春天的故事》初稿。
二度创作 一举成名
《春天的故事》初稿创作出来之后,1994年上半年参加了由团省委和省音协联合举办的广东省青春歌曲大赛,但在深圳分赛区的初选中落选了。王佑贵就找到了自己创作时的搭档叶旭全(《春天的故事》的词作者之一),希望他能在作品原有基础上改一改,“救活”这首歌。
看了初稿后,叶旭全感觉眼前一亮:“以春天来引出、比喻改革开放这样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别具一格,是一个很好的题材!”而这首作品,也引发了叶旭全的共鸣——当时,叶旭全在深圳已工作了14年,可以说是与特区共同成长的一代人。
于是,当天下午叶旭全、王佑贵和蒋开儒对《春天的故事》的初稿进行了修改。这一改竟然让这首作品走出了深圳,走向了全国。
其中,最让人称道的神来之笔是用“老人”来形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但也正是用这种笔法写国家领导人,也让这首作品遭到非议。叶旭全表示,当时多数评委认为,这是一首政治题材的主旋律歌曲,唱的是改革开放,是国家领导人,用“画了一个圈”和“一位老人”这样通俗的语句来写不够严肃,不能选用。但另有两位评委却坚持认为,群众歌曲正是需要这种通俗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写法,需要清新贴切、充满深情的比喻,这首歌写出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声。在两位评委的据理力争之下,其他评委也转变了看法,最后这首歌在广东青春歌曲创作大赛中被评为金奖,一举成名。
音乐电视片助力 唱遍全国
当《春天的故事》在广东青歌赛获得金奖后,团省委就组织为《春天的故事》拍音乐电视片(MTV),这也让《春天的故事》这首歌走得更远。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刚有拍音乐电视片的概念,一首歌拍摄经费需要10多万元。叶旭全和另两名创作者都没那么多钱,所以叶旭全就回家乡东莞去找同学想办法。有一个姓雷的同学听完这首歌后,激动地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改革开放,我也不可能从一个机修工变成拥有电梯厂的老板!。”他当即决定拿出15万元来拍摄,后来也没有要求过任何回报。
当时为了节省经费,他们就在当地的小学找了一些孩子当群众演员。MTV当中的第一个镜头是有人吹响了一把圆号,那还是从深圳交响乐团借来的旧圆号。一个星期时间后,《春天的故事》MTV拍好了。
1994年10月,《春天的故事》音乐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一炮而红;12月,又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一时间,《春天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到处传唱,红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