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做好了登上世界舞台的准备
2008年03月04日
新华网专稿: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8分,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正式拉开序幕。这届奥运会被广泛视为中国在沉寂了几个世纪后的首次登台亮相。香港著名政评家秦家骢就此撰文説,中国已经认真做好了登上世界舞台的准备。日本时报网2日以《中国的“重生”会摊平局面吗?》播发了秦家骢的文章。
中国所选择的奥运开幕日期具有重要含义。对中国人来说,数字“8”意味着繁荣,而这正是中国自1978年邓小平上台以来所追求的目标。邓小平时代的中国在保持低调、专心发展的同时,向所有国家都伸出了友好之手。
自1997年英国将霸占了一个多世纪的香港归还给北京,这种心理就在不断强化。到了1999年,葡萄牙归还了澳门。从那时起,中国再没有任何一部分处于外国统治之下。在数千年时间里,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古国,发明了造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然而,被自身辉煌冲昏头脑的中华帝国选择了闭关锁国,与世隔绝。1793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马戛尔尼勋爵来提议通商,乾隆皇帝对此不屑一顾地说:“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过了还不到50年,英国在鸦片战争中的胜利迫使中国割让了香港,掀开了一个耻辱的世纪。毛泽东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决非偶然。
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而且很有可能在今年再上一层楼,超过德国。但所有这些发展成就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国的河流与湖泊也受到了污染。
尽管中国成了一个经济超级大国,但它尚未被纳入由美日德英法加意俄这些最先进工业国家组成的八国集团。
中国的人权状况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好过。政府已经退出了人民群众个人生活的多个领域。如今,个人能够自己决定学什么、干什么工作、跟谁结婚和是否出国旅游。
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首次申办奥运会时承诺,奥运会将带来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北京颁布了旨在为境外记者采访提供便利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
谋求中国扮演更重要角色的并不只是中国政府。中国人民也大都赞成。芝加哥全球事务学会2006年的一项舆论调查报告称:“对于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积极作用并增强实力和影响,中国人表达了毫无保留的热情。”
2008年奥运会则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不亚于一个国家的重生。中国准备成为国际社会中一个受尊重和负责任的成员,整个世界都在欢迎这个划时代的改变。
邓小平两次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风云人物”
(1978年)
改革开放30年·里程碑事件回眸:邓小平南巡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我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强调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地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这是1992年岁首,邓小平同志在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参观。新华社发
这是繁华的深圳罗湖商业区一角(1992年12月摄)。新华社发
2008年10月11日,华灯初上,高楼林立的深圳市中心车水马龙,流光溢彩。
邓小平南巡示意图
他推动的改革让世界震惊——小平南巡改变了中国
2008年02月19日 来源:新京报
1992年2月7日,邓小平(右二)在杨尚昆(左二)、吴邦国(右一)、黄菊(左一)等陪同下,在上海杨浦大桥工地向桥塔上施工的工人招手致意。当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张蔚飞 摄
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经武昌站。 侯根水 摄
2008年2月18日,深圳街头的邓小平画像。单增辉 摄
1992年2月8日,邓小平欣赏黄浦江夜景。张蔚飞 摄
2月19日,是个不一般的日子。
11年前的今天,小平逝世。
16年前的今天,小平第二次巡视中国南方,推动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年,他已经88岁。在女儿邓榕的记忆里,父亲甚至已经不能在摇晃的车厢里散步。但在南方,另有一个东西在摇晃:改革是否持续。
“八九年风波后,左的思想杀气腾腾。有人公然提出和平演变的危险来自经济领域。”现已退休的陈开枝,这样回忆小平二次南巡背景。陈为广东省委前副秘书长、当年小平深圳之行的主要接待者之一。
南行之前,小平已经退休两年。在北京景山后街的米粮库胡同3号,那座青砖灰瓦的院落里,需要他决策的是,怎样把饼干分给孙子孙女。“爷爷就这么点权力。”
1992年1月19日上午9时,这位老人乘专列驰骋2441公里后,抵达深圳,这次完全意义上的“私人之行”,却让中国改革开放国策得以延续。
并且,在他离世后,他的南巡讲话,被理论界称之为“政治遗产”。
陈开枝仍记得诸多细节。老人家一到宾馆,就从房间出来,“快点叫车,别人把深圳说得一塌糊涂,说资本主义复辟了,到底是怎么情况啊,我急需确认。”
“这个对我来说是很震撼的。”16年之后,当年的这位亲历者仍为小平的“大胆”而赞叹。“参观回来后,大家都在车上争论‘深圳姓资姓社’,老人下车后说,‘那些人尽讲屁话!’”
小平则鼓励大家,“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陈锡添,当年被允许采访邓小平南巡深圳的惟一记者。如今仍坦言当时“思想不够解放”,在撰写新闻稿时,把小平一些当时看来颇敏感的言词隐去。
事实上,小平此次南巡六次讲话,再次主张:生产力是衡量国家与制度是否优越的基础;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随后这一论断出现在十四大报告中。
可谓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小平同时力推政治体制改革,被认为是留给后人的另一份遗产。
1986年6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小平强调,“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改,因为首先会遇到人的障碍。”
三年后,其在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小平推动的改革开放让世界震惊。在国际舆论看来,“能让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极短时间内来个180度大转弯,就如同让航空母舰在硬币上转圈,难以置信。”
1992年,小平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文章写道:“‘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 (记者 杨继斌)
邓小平南巡改变中国
“小平到广东不是来休息的”
现已退休的陈开枝是广东省委前副秘书长、当年邓小平深圳之行的主要接待者之一。回忆起16年前接待小平南巡的种种细节,陈开枝至今记忆犹新。
1992年元旦,陈开枝到佛山的南海检查工作,忽然接到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同志打来的电话,讲了一句只有他听得懂的话:“我们盼望已久的老人家要来了,请你赶快回来研究一下总体安排和接待警卫工作。”陈开枝立马跟南海市委领导辞别。对方问:“有什么急事?吃了中午饭再走嘛!”陈开枝回答:“我现在真的不能告诉你们有什么急事。也许很快可以告诉你们,也许永远不能告诉你们。”
这份中央办公厅给广东省委的绝密电报,只有短短两行字:小平同志要到南方休息,请做好安全接待工作。“当时,我身边不少同志都认为小平同志是来休息的。但我不这样认为。老人家多年已有一个习惯,就是到上海休息,上海早做好他休息的整套准备,一切摆设都按照他平常的生活习惯。他到广东不是来休息的,也不只是为了看看南方改革开放的成就。”陈开枝说,他预感到小平同志来广东,将是“一个大动作”w!
“又一次历史性的事件即将在我们身边发生!”陈开枝这样判断。
他认为,邓小平来广东,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作出的一个不寻常的“大动作”:一方面,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陷入低潮;另一方面,国内自1989年“六四”风波后,形势亦令人忧虑:一是西方对中国实行制裁、封锁和孤立政策,外商投资止步观望;外贸出口下降,旅游业萎缩。二是经济上由于治理整顿措施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为主,要求很急,力度很大,致使经济下滑、市场疲软、生产萎缩,发展速度受到一刀切的严格控制。三是在思想政治方面,“左”的东西东山再起,甚至有些人提出了“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提出“双重任务论”(阶级斗争和全面建设),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偏离了。
“他用朴素语言谈出深刻道理”
不开会、不陪餐、不题词,不见记者、不照相、不报道,邓小平南巡之前,曾立下这样的规矩。“小平同志当时已退下来了,是以一个普通党员身份来广东的,甚至可以说,他那时是个老百姓了。”陈开枝说。
但为什么在之后的电视新闻报道中,能看到很多邓小平讲话的场面和内容呢?据陈开枝透露,那是因为当时他向“邓办”主任王瑞林争取得来的,“我们录音拍片,这是为国家保留一份珍贵的记录啊,如有人追究,我来承担”!
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的许多历史镜头,16年来一直深深镌刻在陈开枝脑里,“1月19日下午在皇岗口岸参观时,小平同志在深圳河大桥桥头的边境上久久地凝视对面的香港土地,他的神情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他也许是在考虑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实行一国两制这样的大事吧!”“通过很朴素的语言能谈出很深刻的道理来,这就是伟人!”陈开枝回忆说,当邓小平谈及“特区姓社姓资”的问题时,他尖锐地批评:“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那些人尽讲屁话!”
当邓小平谈及改革开放,他没有用很长的篇幅、很高深的理论来论证,而是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陈开枝觉得,听邓小平讲话,真能品出“投石击破水中天”的味道!而且,虽然16年过去,邓小平的这些话却仍像昨天说的那样,振聋发聩。离这个时间越久远,就越能体会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真味,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深远!
“没南巡讲话 十四大怎么开”
“小平南巡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谈及邓小平南巡的历史意义,陈开枝这样比喻。“没有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怎么开?没有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1992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如此之快,谁能想象?!可以说,在小平南巡之后,我才对‘扭转乾坤’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理解。”陈开枝说。正如一份杂志的评论所言,伟人之所以伟大,往往在于他告诉我们一些大家心里都明白的道理,大家都立即接受并付诸实施。
邓小平南巡途中,陈开枝多次听老人家讲过“不争论”。“他之所以说‘不争论’,是因为当时有不少争论,而且还相当激烈。”陈开枝说,这些争论归纳起来有这么一些问题:基本路线的要点在哪里?改革开放姓“社”还是姓“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否兼容?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厂长负责制是否削弱了党的领导?私营经济是否动摇了社会主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不是单干风……当时,这些问题被一些“左”派理论说得很玄奥,很吓唬人,严重干扰了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不刹住这股风潮势头,就可能葬送社会主义。所以,邓小平南巡的历史意义,无论从任何一个层面去认识,都是十分深远的。
南巡那年,小平同志已是88岁高龄的老人。“当时那么大年纪了,而且是个老百姓了,这时候站出来能不能镇得住,很难说。但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不计个人安危,除了有勇气,还要有魄力,更要有策略。没有强烈的党性和热爱国家、人民的精神,是做不到这样子的。他确实是一个无私无畏的民族英雄”。
“可以说,南巡讲话是小平同志对全党全国人民的庄严的政治交代。也可以说,这是老人家的历史性的政治嘱咐”。陈开枝说。 据《羊城晚报》、《新京报》等综合整理
邓小平两次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风云人物”
(1985年)
《时代周刊》刊文怀念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
2008年12月12日 来源:中国网
1979年1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邓小平获选为1978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邓小平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走进中国
1986年1月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这一次是因为邓小平对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比1985年发生的其他所有事件都更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近日,美国《时代周刊》总编辑艾略特撰文怀念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现编译如下,仅供参考。
当学生们问及谁是我见过最值得难忘的人,我从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一问题。是拥有钢铁意志的南非总统曼德拉?还是自信的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还是曾因桃色新闻而遭弹劾的克林顿?或是难以计数的其他人士?
我无法作出选择,如果有人问,谁是我不曾谋面但却最难忘的当代领导人时,我会毫不犹豫地作出选择——那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一位桥牌玩家,经常一根接一根地吸烟,喜爱法国面包,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
30年前的中共第11届三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邓小平的领导地位,而他在这次会议上举起改革开放大旗。温家宝总理今年在天津出席达沃斯经济论坛时称:“1978年的中国处于一个落后的时期,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称奇。
邓小平没有学过枯燥的经济学理论,不过他生性乐观。邓小平曾说:“我在经济领域是一位门外汉,虽然提出了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但是如何落实依然要讲究科学。”即便如此,他仍然是当时对经济学识了解最多最深的一个。邓小平主持的改革始于农村,农民们被允许出售富余粮食,可以长期租用自己的土地,而不是作为公社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开始迅速发展。政府不再控制物价,这种变化极大促进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农村取得成功后,改革范围逐渐扩展至城市。邓小平批准建立了经济特区,深圳特区取得成就让中国人看到了市场经济的魅力。从此,中国开始了经济超速发展的长跑,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可以更为恰当的说,在人类历史上,邓小平的改革使更多的人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改善生活的机会。
当然,经济持续30年高速发展后,如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全球经济危机导致需求减少,中国经济正面临挑战。但是尽管如此,邓小平的成就仍然非常辉煌(《时代》肯定持这样的看法,邓小平两次被评为《时代》年度人物,获得这一荣誉的人士中只有四人是非美国籍人士。)
这是我们时代的伟大故事,不是中国人的事,是我们的故事,是全人类的故事——这就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遗产。(本文来自《时代周刊》,编译时略有删节)(萧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