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国际秩序 主讲人:刘正文
>> 目 录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国际秩序 1.“和而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 2.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时代的世界治理体系重建 3.中国对世界治理体系的大国担当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国际秩序
1.“和而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看到桌子上摆放的《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和而不同”出自于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的意思是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 在2500年前的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关于“和”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 典出: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年》 原文: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执以薪,宰夫和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释义: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 典出: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年》 原文:今(梁丘)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释义:如果用清水来给清水增加味道,谁能喝得下去?如果只是一琴或一瑟,谁能听得下去? 中国“和”文化蕴涵着“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和平、和谐在中国文化中是有深厚根基的 和平、和谐在中国文化中是有深厚根基的。和谐的价值观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观;表现于人与人之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的人己和谐观;表现在社会上,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和为贵”(《论语·学而》)、“大同”和“民胞物与”的理想社会;“和”表现于国际关系,是“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睦邻友好关系。 2014年5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 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
“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普遍原理和根本价值观。作为价值观,它是中华民族最为永恒和深沉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曾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深刻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这一概括是相当准确的。 >>
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逻辑: 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加上人口规模、国土面积等,这种体量让世界感到疑虑。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需要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和平主义的文化传统,说明其丰富深刻的内涵,消除世界的疑虑。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中国和的文化以及和谐相处的国际观。去年五月,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他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紧接着,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他又指出:“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这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习近平的讲话,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声音,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的和平智慧和中国人民对待世界的和平友好态度。
2014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活动并讲话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去粗取精”。他谈到,“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尊重生命”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至今仍为国际公认的两条伦理金则。历史上,中国真诚地把和谐和“忠恕之道”作为国际关系准则。从汉代开始直到清中叶,中国在经济科技方面保持世界领先长达1500年,但中国从来不靠“力量”进行扩张,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都是文化文明的和平传播。2013年10月24日,习近平在出席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时曾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在当今世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的价值观为核心,形成全球经济与政治、文化与文明、命运与生命共同体,将是中华文明改写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 中国文化强调“以文化人、以德服人”。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中国文化讲究的是怀柔、感化;感化是感动、打动人心,使经济文化落后的民族能够倾心于先进文明,发自内心地真诚地学习和接受先进文明,成为先进文明的一部分。习近平曾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典出:《礼记·学记》 原文: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释义:如果独自冥思苦想的学习而没有学友相互切磋,则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从历史上看,主权平等是近代国际关系准则。可是,民族国家之间的平等与和平并不是天然状态,而是武力抗争的结果。就当今来说,欧美西方文化仍为世界话语,“力量”思维根深蒂固。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这相对于硬实力来说诚然是一个进步。但是,无论是软实力还是硬实力,都有“力量”(power)在。现在的世界和平,是一种力量均势的和平、强权压制其他国家的和平,还不是各个国家、各种文明发自内心、发自文化基因的和平,其思想基础是薄弱的;世界迫切需要中国“和”的文化的再启蒙,建立基于内心真诚的和平文化的思想基础。中国文化的“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作为国际关系原则,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永恒魅力。 2015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 习近平:中国人早就懂得“和而不同”的道理
2015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 题为《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
2.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时代的世界治理体系重建
2013年3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
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提出的“鞋子合脚论”传达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新理念,彰显出浓厚的“和而不同”文化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选择的一双“鞋子”,至于“合不合脚”,只有中国的人民才知道。所以,应尊重世界各国人民所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不管是民主集中制,还是三权分立制;不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是议会共和制度;不管是一党制,还是多党制都是在不同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是不同国家的人民选择的结果。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全球性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背景下,世界各国谁都不能独善其身,最理智地办法是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消除疑虑和隔阂,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积极寻求、塑造和扩展与国家之间的共有利益,以促成和深化政治经济安全等全面的战略合作,在和平和合作的国际环境中获得自身发展,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国际和平和合作。 ——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 ——这个世界,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这个世界,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 “和”作为国际关系准则具有感化魅力: 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去粗取精”。他谈到,“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尊重生命”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至今仍为国际公认的两条伦理金则。历史上,中国真诚地把和谐和“忠恕之道”作为国际关系准则。从汉代开始直到清中叶,中国在经济科技方面保持世界领先长达1500年,但中国从来不靠“力量”进行扩张,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都是文化文明的和平传播。2013年10月24日,习近平在出席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时曾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在当今世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的价值观为核心,形成全球经济与政治、文化与文明、命运与生命共同体,将是中华文明改写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 中国文化强调“以文化人、以德服人”。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中国文化讲究的是怀柔、感化;感化是感动、打动人心,使经济文化落后的民族能够倾心于先进文明,发自内心地真诚地学习和接受先进文明,成为先进文明的一部分。习近平曾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是我国周边外交的一贯方针。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要倡导包容的思想,强调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这些理念,首先我们自己要身体力行,使之成为地区国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 ——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0月24日)
3.中国对世界治理体系的大国担当
习近平发表重要演讲 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全文)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位于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系统阐述中国新一届政府对中亚国家的外交政策,并与师生进行面对面对话交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展“一带一路”双翼 共中亚南亚腾飞
>>>
> 2016年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这是二十国集团成员和嘉宾国领导人、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集体合影。 >>> 谢谢大家! 总目录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习近平的治国理念 1.文化建设 2.生态文明建设 3.经济建设 4.依法治国 5.外交路线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国际秩序 1.“和而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 2.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时代的世界治理体系重建 3.中国对世界治理体系的大国担当 三、中国古代传统交通模式与现代交通 1.古代交通:南船北马 2.中国高铁:世界奇迹 3.C919:中国将跻身世界航空俱乐部
返回目录 >>中国>>> 1,2,3 武广高铁 京沪高铁 京广高铁 客运专线 中国高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