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成为我国第一大姓
2007年04月24日 16:18:48 来源:新华网
2月5日,一卷写有赵钱孙李等及万姓同根字样,用百家姓氏打造而成的中华百家姓竹简亮相河南周口。据了解,该竹简长27厘米,宽11厘米左右,每根竹片上写着19个姓氏,由38根竹片串连而成,共有一百个姓氏,字体为楷书,竹简的左右两边各印有二龙戏珠图案,象征着“万姓同根,根在龙都(周口)”的意思。中新社发 杨正华摄
新华网北京4月24日电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
据介绍,我国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第三位是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
姓氏人口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的姓有10个,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姓氏人口少于2000万人多于1000万人的姓氏有12个,依次是:徐、孙、马、朱、胡、郭、何、高、林、罗、郑、梁。
位列前100名的姓氏还有:谢、宋、唐、许、韩、冯、邓、曹、彭、曾、肖、田、董、袁、潘、于、蒋、蔡、余、杜、叶、程、苏、魏、吕、丁、任、沈、姚、卢、姜、崔、钟、谭、陆、汪、范、金、石、廖、贾、夏、韦、付、方、白、邹、孟、熊、秦、邱、江、尹、薛、闫、段、雷、侯、龙、史、陶、黎、贺、顾、毛、郝、龚、邵、万、钱、严、覃、武、戴、莫、孔、向、汤。
前100个姓氏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4.77%。
统计显示:北京人姓王的最多 五大姓占人口半数
2007月13日 来源:北京晨报
十个人中一个姓王 五千多人都叫张伟
近日,公安部直属事业单位“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利用“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对全国直辖市、省会市共计31个城市大约2亿多公民的身份信息数据进行了初步的姓氏统计研究工作,据统计,北京市姓王的最多,占到北京市人口的10.35%,北京市目前叫张伟的最多。
最新发布
北京五大姓:“王张李刘赵”
北京人一成都姓王
“中心”这次统计使用的数据,均利用“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中存储的公安部户籍登记数据。数据范围包括中国31个直辖市、省会市,样本总人口为201850458人。这次统计将严格按照数量进行排序,对2亿多样本人口数据进行了姓氏排名统计、姓名排名统计两大类。
根据统计,排在北京市前五名的姓氏依次是王、张、李、刘、赵。最大姓氏是王,占到总人口的10.35%;其次是张,占9.4%;第三位李,占8.54%;刘姓占6.91%;赵姓占3.45%.
五大姓占人口半数
北京市排在前5名的“大姓”基本包括了整个城市三分之一左右,前10名的“大姓”基本占到北京市人口的40%至50%,充分反映出“多数人口集中在少数姓氏的姓氏集中特征”。
小姓人口越来越少
据中心相关统计人员介绍,曾经有姓氏学者指出,随着中国人口的长期膨胀,各姓人口的数量差异越来越明显,结果可能会出现“大姓”人口越来越多,“小姓”人口越来越少,甚至被淘汰的局面。
北京人名字
“张伟”最多
人名当中“伟”最多
根据中心统计,排在北京市前五名的名字依次是张伟、王伟、刘洋、王磊、李伟。张伟共有5013人,王伟有4829人,刘洋有4724人,王磊有4547人,李伟有4464人。
从全国31个省会市、直辖市的姓名统计情况来看,前10名中两字名居多,主要也集中在姓氏统计中王、张、李、赵、刘等“大姓”之中。在31个城市中“张伟”位居榜首,2亿人中共有59275个张伟,“王伟”、“李伟”与“刘伟”分别为2、3、4名。前4名的姓名中“名”全是“伟”字,可见中国百姓在起名时对“伟”字情有独钟。
三个字的姓名日渐增加
为了捕捉北京地区不同时期人们起名的时代特征,“中心”对北京不同时代的人名进行了统计,起始时间为1900年,每十年为一个时代,对每个时代出生人的人名进行一次姓名前20名的排行。结果发现,北京不同年代人们起名都具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
北京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出生人姓名排行前20名均为3个字,六十年代后才有两字名进入前20名排行,而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前20名全部是两字名。2000年后出生人三字名又有增加趋势。
北京人姓名前十位
张伟 59275
王伟 55219
李伟 52372
刘伟 46530
李静 46214
王静 45310
张静 44455
王芳 44027
刘洋 43184
张勇 42607
报告称“王”姓京城数第一 10个北京人1人姓王
2007年09月15日 08:08:34 来源:新京报
“我国姓氏区域性研究”中有关“北京百家姓”的报告显示,王为北京第一大姓,使用人数达116万人,占北京总人口的10.3%。
数据显示,北京市登记的汉族户籍人口有1128万人,共使用姓氏2041个。其中单姓1831个,复姓210个。
北京市使用人数在100万人以上的姓氏有2个,分别为王、张,共占北京总人口的19.8%;使用人数在10万人以上100万人以下的姓氏有16个,依次为李、刘、赵、杨、陈、孙、高、马、郭、周、吴、徐、韩、于、宋、朱,共占北京总人口的39.6%;使用人数在1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的姓氏共有113个,共占北京总人口的32.8%。
“王为北京第一大姓,使用人数达116万人,占北京总人口的10.3%。”参与此项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和吕利丹在研究后称,王张李刘赵居北京市姓氏使用人数排行榜的前五位,使用人数共有436万人,占北京总人口的38.7%。此外,北京市使用复姓的人数达6.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6%。
虽然北京第一大姓和全国第一大姓同为王姓,但研究显示,王姓使用人数占北京总人口的比例高达10.3%,比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高出3个百分点。北京前5位姓氏使用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38.7%,也比全国31.8%的水平高出6.9个百分点。(记者白杰戈 张太凌)
湖南:李刘陈张王列姓氏前5 有16702人叫“刘芳”
2007年08月21日 来源:长沙晚报
昨日,国家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号码查询服务中心公布了湖南省的姓名统计分析结果,截至今年7月底,湖南省姓李的最多,而“刘芳”成为湖南人使用最多的名字,共有16702人。排名二、三位的分别是刘勇、刘伟。
李姓是第一大姓
如果要认家门的话,那肯定姓李的家门最多。分析表明,湖南人中姓李的人数共有4545027人,是湖南的第一大姓。排名第二的是刘姓,有4477126人;第三是陈姓,有2911959人;随后是姓张和王姓。
“有了孩子名字一点都不好取。”已怀孕9个月的罗女士因自己的姓排名第十而有点担心。她说,这么多的人姓罗,想给孩子取个与众不同的名字太难了。罗姓在湖南有1309781人。
湖南有16702个“刘芳”
走在大街上,听到有人叫你的名字,回头却发现别人叫的不是你,是不是有点尴尬?如果你叫刘芳,就很有可能碰上这种尴尬。据分析显示,在湖南范围内,叫刘芳的人有16702人,是使用最多的一个名字。
社会学家认为,名字往往要伴随人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反映时代特征。过去的姓名中男的多以“勇、强”等来称呼,而女的多为“敏、莉”等。上世纪80年代后,人们的思想逐渐开放,人们取名字也越来越个性化。
欧阳建军:四字姓名之最
湖南省四字姓名第一位的欧阳建军有347人。而前10位的四字姓名,全部都是复姓欧阳。名字基本都是小红、建平、秀英等。
此外,包含了父母双方姓的四字姓名也比较常见,目前,社会上对四字姓名也比较认可。公安户政部门人员介绍,过去常见的姓名除了复姓外,几乎都是两个字三个字。但自从公安部出台关于允许用父母双方的姓来命名的规定后,四字姓名就越来越多了。四字姓名迎合了大众“求异”的心理需求。其次,我国是人口大国,重名现象比较严重,而四字姓名有效地降低了同名同姓的概率,避免了重名带来的不便,但不能是太生僻的字。目前的人口信息系统中认可的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规范过的汉字,因此,提醒广大市民尽量不用生僻字,以免上户带来麻烦。(实习生 冯朔娃 贺芬芬 记者 卿永锋)
中国重名最多的姓名公布 近30万人叫“张伟”
2007年07月26日 14:24:39 来源:现代快报
近日,一个名为“中国姓氏权威”的博客公布了“中国重名最多的50个姓名”,根据此排名,“张伟”成为中国重名最多的姓名,全国共有290607人叫“张伟”。
排在第二的是王伟,重名数达281568。该博客称所有的数据由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号码查询服务中心提供。
随后,记者致电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号码查询服务中心,中心一名负责人证实,这些数据的确是他们提供的,数据是准确的,现通过相关方面发布。
据记者了解,关于“中国第一姓名”的争议一直都有,2006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姓名研究中心主任王大良也曾根据全国户籍资料做过统计,当时统计的结果重名第一为王涛,全国共有10万人之多。
姓名居然也能体现各地文化差异
金羊网 2007-09-15
——西南多“勇”江南爱“洁”广州人最中意“志强”
本报综合消息 近日,公安部公民身份号码查询服务中心指定运营支撑单位身份网,对中国公民的重名情况进行了统计。有趣的是,南北东西的文化差异居然也能在姓名上体现出来。
例如,上海的常用姓名和杭州、南京十分接近,洁、敏、燕、芳、萍等字在这三个城市的使用都很频繁。上海户籍人口排在前十位的姓名依次是:陈洁、张敏、张伟、张燕、王秀英、张秀英、张磊、王伟、陈燕、王芳。
北京人女性多以静为名,哈尔滨人女性多以淑为名,这些字与江南城市相比略显刚强。
广州重名前十名依次为陈志强、黄志强、李志强、陈伟强、陈俊杰、陈妹、梁妹、黄俊杰、陈志明、陈丽华。志强、俊杰等词汇少了江南城市的清丽,多了几分自我自强的精神,而妹字的使用则带有当地方言的色彩。
在成都,人们起名字好像更加偏爱勇字,排在前十名的姓名中有5个名字都是以“勇”作为名。与成都相邻的贵州也有这样的特点,前十位都是两个字的,且分别有五个名字都是以“勇”作为名字。
由于文化不同,昆明市排名前十位的姓名中有七个都是三个字的名字,“秀英”“桂英”等反映女性优秀品德的名字在同名同姓现象中还占有重要的地位。
综合来看,在广州、南宁、海口,三个字的名字所占比重更大,不同于西南地区三个城市。
漫画:姓甚名谁
2007年04月01日 09:58:38 来源:羊城晚报
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一对小夫妻生下一个女孩,女方私自到派出所为女儿报户口,随自己姓,男方得知后,坚决要求改姓,双方矛盾愈演愈烈,搞到闹离婚对簿公堂。(《羊城晚报》3月30日)
以传统姓氏习惯,子女随父姓;从性别平等角度看,子女随母姓也是一种权利。如此一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子女只有一个,知向谁边?只是,执着于子女的姓氏,搞到让子女变成单亲子女,实在是本末颠倒,让子女成为附属于自己私产而已。唉,可怜的父母私心,无辜的小宝贝。
如果姓氏问题实在无法解决,不如效仿一些领土争端的做法:搁置争议,先不立姓,有个名就行,等子女长大,由子女自己来定好了。 (文/丫丫 图/春鸣)
家庭矛盾宝宝姓氏争夺 独生子女婚姻面面观
2007月01日 07:51:2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把计划生育政策确定为基本国策,从此独生子女成为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时至今日,这些被称为“80后”的独生子女已达9000万人。
独生子女,曾经被揶揄为“小皇帝”,其优越感显而易见,当年的“小皇帝”现在大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社会角色转变但优越感没变,这给他们的婚姻带来了种种问题——
独生子女演绎怎样的浪漫婚姻?
“激将法”促成的婚姻
单纯的自由恋爱,是如今婚姻大事较为普遍的前奏,可论及婚嫁,因为搀杂了许多现实因素而总是遭受磕磕碰碰的煎熬难成正果。终于有一天,有人沉不住气了。
朋友的一个高中同学前不久嫁给谈恋爱不久的男友,消息公布后,圈内人问起求婚史,该同学大大方方地说:“没啥,有一天,他问我,敢不敢跟我去领结婚证?我一时觉得刺激,就说,‘有什么不敢的!'两人便乘中午下班时间匆忙去了趟民政局,领了结婚证。”
没想到小两口的这种仓促行为令双方父母大吃一惊,孩子谈恋爱虽然是自己撮合的,结婚也在情理之中,可如此草率实在不符合老一辈人的逻辑。于是,双方家长急忙联系、谈判、商量、筹备这突如其来的婚礼。
“相亲式”传统婚姻
27岁的小白已经结婚了,此前,他参加过大大小小几十次相亲会。甚至有时候在一天的时间内,他会赶好几个场,目的非常明确,只为找到一个结婚的对象。
小白是温州瑞安人,家里有个私营企业。为了早点让儿子有个安定的家庭,好接掌家族的企业,父母准备让他早早结婚。
谈及相亲经验,他说,一开始,我去相亲还会顾及对方的外貌、自己的感觉等因素,可相亲到了最后,我只会在意对方的家境如何,学历、工作情况等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结婚对我来说,是一件必须去完成的事,而爱情,是能够日久生情的。
跟小白一样,许多80后的年轻人渴望自由恋爱后的美好结果,但他们不得不接受一些社会现实。于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成为一种更简单、直接的选择。“我不用考虑对方的家庭、教育、经济能力这些因素,父母会为我们把关,门当户对的恋情有时候更加稳定。这是相亲的好处。”
住大家庭
还是另组小家庭?
李先生家四世同堂,是个典型的大家庭。提起自己的大家庭,李先生甚为自豪。李先生现位居公司的中层,妻子在某事业单位上班,两人刚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自结婚两口子就和父母住在一起,后来由于老家的奶奶无人照顾,也搬进李先生家同住。现在一家6口相处得非常融洽。
刚结婚的时候,受经济条件限制,李先生小夫妻俩只好与老人挤在一起生活。由于夫妻俩同为我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在家中被父母照顾惯了,在家务劳动中,自然没有“眼色”。结婚后,两人每天睡到自然醒,才匆忙赶往工作单位,早饭当然无从做起。买菜、做饭、收拾卫生与碗筷等家务活也全由老人承揽了。没多久,母亲就厌倦了这样“伺候人”的生活。好在母亲没有当众发作,私下里与李先生进行了一次谈话。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李先生回头急忙与妻子召开“小家庭”会议,商讨对策。
最后,两人一起到老人处承认错误,并承诺:以后两人负责饭后的碗筷清洗等工作。为表示自己的诚意,妻子还适时地给母亲买来礼物。
此后,婆媳二人得到启发,彼此产生不同意见了,都找李先生评理,李先生也乐得“捡”好话安慰。奶奶住进家中后,为了给媳妇做表率,身为婆婆和媳妇双重身份的母亲表现得比以前更孝顺,媳妇理解婆婆的心思,每次大节日小节日总忘不了给老人买点可心的礼物。现在一家人相处得其乐融融。
网友“我的伤心事”与公婆的相处可没李先生一家那么幸运。回想已经破裂的婚姻,她深有感触:“每个新媳妇总想当自己的家,可婆婆为什么总是想当儿子的家?不让媳妇当好自己的小家?”另外,“有时婆婆还把结了婚的儿子当小孩,觉得儿子离开了她就不可能生活得好。我们一发生矛盾,婆婆就帮着儿子数落我……”“我的伤心事”说,如果再给她一次机会,她会和丈夫选择过小家庭生活。
家庭矛盾
从小事开始升级
近日,江苏省镇江市妇联在帮助解决妇女婚姻面临的问题时发现,独生子女家庭更容易引发婚姻矛盾。
案例1:王小姐与张先生,结婚7年,孩子6岁。公公去世后,王小姐便和婆婆同住。王小姐说,婆婆特别溺爱丈夫,夫妇俩一拌嘴,婆婆不管对错就帮着自己儿子说话。因为家庭矛盾不断,王小姐住回了娘家,而张先生住在单位也不愿意回家,并对家里的矛盾一概不问,夫妻俩目前已经分居。
案例2:陈小姐和刘先生,新婚夫妇。婚后小夫妻俩和公公婆婆同住,小夫妻俩在家经常会为一些小事闹意见,一有争执,公公婆婆就帮着儿子说媳妇。陈小姐的父母听说这种情况后,怕女儿吃亏,便上门去和亲家理论。为此,双方父母经常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影响到了小两口的感情。万般无奈下,陈小姐要求刘先生和父母分开住时,刘先生一口回绝,理由是离开了母亲他什么都不会做。不久前,两人离婚,陈小姐到妇联求助,希望得到男方赔偿。
案例3:史小姐和杨先生,结婚1年,孩子6个月。史小姐和杨先生都是知识分子,婚后感情一直不错,生完孩子后,杨先生的父母为了更好的照顾孙子,非要让小两口回到家里来住。住回家后,公婆都觉得媳妇自己还是个孩子不会带孙子,便逐渐不让媳妇和孙子多接触,为此,家庭矛盾不断。有一次,公婆一怒之下要求史小姐回娘家去住,不让她再见孙子。当史小姐向丈夫求助要求他将孩子抱回自己家自己抚养时,被一口拒绝,理由是:“我又不会带孩子,孩子在我父母那儿我怎么好要?”现在史、杨二人准备离婚,史小姐天天见不到儿子,很担心离婚后儿子的抚养权问题,于是来到妇联求助。
案例4:许小姐和朱先生,结婚证已领。结婚事务一切准备就绪,婚礼举办前一个月,双方父母第一次见面,就在这次见面中,双方父母因几句话不和很不开心,许小姐负气离开,双方家长也不欢而散,朱先生当即决定将婚礼取消。几日后,俩人便去办理了离婚手续。事后没多久,许小姐去医院检查,得知自己已怀孕,她冷静想想,觉得自己和朱先生本来感情很好,而父母见面那天自己也不过是一时之气,现在又有了孩子,很想再复婚。便私下约出朱先生,希望他不要因为父母的原因而影响他们未来的感情,并告诉他自己已经有了他的孩子,希望他负责,而朱先生却一口拒绝,理由是他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离开父母他没法生活。许小姐于是来妇联求助以维权。
而天津市近年来离婚率不断攀升,其中,绝大多数是年轻的独生子女夫妇。有关专家分析后认为,有近六成的失败婚姻是一时冲动的草率行为,应引起社会、家庭的广泛关注。
宝宝姓氏
争夺战愈演愈烈
浙江的潘先生和女友相爱多年,感情甚笃,准备年内完婚,不料却被一场“宝宝姓氏争夺战”搅乱了计划。原来,女友是家中独女,准岳父大人以潘家有兄弟二人,不用担心没人续香火为由,提出“以后小孩跟女方姓”的要求,遭到潘先生父母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是无理要求,小孩跟了女方姓不仅会让他们家颜面丧失,还可能会让已过门的大媳妇跟着效仿。
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生育高峰的到来,孩子“冠姓权”争夺战逐渐多了起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这个第三代,谁都有话要说,于是子随父姓的传统被逐渐打破,孩子随母姓者有之,将父母姓氏组合成一个“复姓”的有之,索性另起炉灶的亦有之……一家三口三个姓的现象在很多城市出现。
浙江省舟山市公务员柳女士自述的故事很有代表性:
说来凑巧,先生姓杨,我姓柳,所以女儿的名字就比较好取:“杨柳依依”。怎么样,不错吧?两人的姓都有了,名字还好听。
我们两家的父母都比较开明,“香火”意识不是太重。怀孕时,因为反应得厉害,我半赌气半开玩笑地说了句:“女人怀孩子这么辛苦,生下来却要跟你们男人的姓,这不公平,咱的孩子得跟我姓!”没想到,先生很大度地说:“那也没关系呀。”这样一来,我倒不好意思了。两人商量来商量去,觉得不如组合一个新的姓,以示孩子是我们夫妻爱情的结晶。
来自一些大城市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宝宝随父姓的状况已不再一统天下,孩子跟母姓或采用其他方式冠姓的人数正在增加,虽然绝对数量还不算多,但其增长趋势值得关注。(任雯)
台湾怪姓多:生个儿子叫神父 鸟先生不是骂人
2007年08月09日 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神正义常拿自己的姓开玩笑
姓母的餐厅老板得经常向别人解释自己的姓
近年来,持续不衰的“闽南文化热”吸引了两岸各界的关注。两岸姓氏族谱研究在其中特受追捧,成为维系两岸人感情的重要纽带。其间,人们发现,台湾奇姓特别多。如果仔细探究源流,可以发现不少感人或有趣的故事。
稀奇姓氏一千种以上 鸟先生不是在骂人
“你好,没错,敝人姓神,神仙的神……”台南市北区户政事务所的神正义,经常要这样自我介绍。神正义说,全台湾姓神的大概只有3个,活了48年还没遇到过第4个。
19年前,神正义陪父亲回祖籍地广东曲江探亲,以为会碰到一群姓神的,没想到曲江山区的村子里,也只有一户姓神,而且没留下族谱,说不清楚这个姓氏的由来。
据统计,台湾两千多万人口中,就有近6000个姓,稀奇的、比较罕见的姓氏,在数目上却超过一千种以上。有记者为此专门走了一趟台湾的户籍机关,发现甲、乙、丙、丁都有人姓,金、木、水、火也同样不乏主人。有趣的是,十二生肖中的鼠牛虎兔龙马羊猴鸡猪,台湾都有人姓。新竹还有人姓“犬”,人家干脆雅称他“狗大哥”。
与动物有关的姓真可谓五花八门。如果听到“鸟先生”、“鸟太太”,别误会,这可不是在骂人。不过有一个姓,想让人不尊称都难。台中县政府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就介绍说,当地有人竟然姓“您”,如果跟这位仁兄打招呼,就得说“您先生,您好!”饶口之余,令人忍俊不禁。
除了单姓,台湾的复姓也有500多个,甚至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在户政机关里,记者随手翻到三字姓,看到了“王小泉”,不禁瞪大眼睛,这到底是姓,还是名字啊!
大陆姓氏漂洋过海 百余奇姓将要绝传
台湾的姓氏虽然很多,但多数人的姓氏都集中在前一百个姓氏上,据资料统计,已占岛内人口的96%左右。这一百大姓氏,在一水相隔的闽、粤地区早已枝叶繁盛,因此他们在台湾的盛况,可以视为闽粤地区的延伸。
过去在福建地区,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叫“陈林半天下”。现在,这句俗语用在岛内也恰如其分,陈、林一直都是台湾的第一第二大姓。那么千百多年来,大陆移民究竟把多少个中华民族的姓氏,漂洋过海带到台湾?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凡是大陆有的姓氏,台湾统统都有,一个也不少。
台湾来自大陆的奇姓更是不少,例如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大陆有这七姓,台湾也都有;文人的“七雅”:琴棋书画诗酒花,大陆有人姓,台湾也如是。
奇姓中的奇姓,当属台北的“第五”家族,这个姓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原为田姓的齐国皇亲结伴逃亡,到郊外清点人数时,只剩下八人,为逃避秦兵追捕,便以第一到第八为姓,其中姓“第五”的在台湾繁衍下来。
但很多奇姓也在慢慢消失中。在台湾,高达一百多个奇姓目前各仅有一人承载。新竹有位洗衣店老板姓“闸”,由于是独生女,结婚后台湾仅剩她一个姓“闸”,将来恐怕就此绝传。
姓“毒”的烦恼多 姓“神”的守纪律
对于“奇姓一族”来说,特别的姓氏带来的烦恼和趣事都能装一箩筐。
台南县南化乡农会有个叫毒秋贵的选果员,因工作出色,同事赞其拥有“毒门功夫”,但儿女在学校却常被同学取“毒蛇”等绰号。丰原市一家餐厅的老板母吉程出差,身份证总是得随身携带。因为每当报上姓氏后,对方常投以异样的眼光。
家住屏东县的公富财也很特殊,女性朋友从不敢叫他“老公”,以免被人误会,后来大家都叫他“公Sir”。先前有人给他介绍女友,对方姓雷,公富财心想,在一起定会被戏谑成“雷公”,只好作罢。如今,公富财的另一半姓侯,“公侯”结亲,听起来很相称,也很气派。
特别的姓氏总是让人印象深刻,尤其用在幽默豁达的人手里,效果十足。开头提到的神正义一家便是如此。
神家男丁不旺,神正义在大陆的堂兄弟全生女儿,10年前他生了儿子神翊维,对岸的亲友也为他高兴。很多朋友建议取单名,叫“神明”、“神奇”或“神经”都好。他笑着说,以后姓神的全靠这小子了,“我还打算叫他"神父"哩!”神氏幽默博得哄堂笑声。
求学期间,神正义常常是老师第一个认识的学生。姓“神”已经很特殊,还取名“正义”,难怪他常自我调侃说,这辈子绝不能干坏事,“连闯红灯都不行,否则对不起这个名字。”
新闻链接:台湾有不少独门姓氏
姓氏千奇百怪,其来历也也各有不同,比如注册笔误、少数民族汉化、谐音、避讳、赐姓、历史典故等等。
在高雄、南投,有人姓“毒”,这个字念“劳”。唐代时,窦怀贞和太平公主相恋,皇帝不同意,两人只好逃亡,但追兵不少,两人自杀殉情。没想到窦怀贞死了,公主却被救回来,后来公主将遗腹子改姓为“毒”,以示不忘皇帝之毒。台湾有人姓“三”,是清朝皇帝御赐的。还有姓“邱”的,原本姓“丘”,但祖先在清雍正时候,因朝廷避孔子名丘之讳而被下令改姓。
另外,许多姓氏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辛酸血泪。日据时期,日本殖民者为了推行皇民化政策,强制许多台湾人改成日本式的复姓,例如云林廖姓人家,就被改姓为“松山”。另有一些人士,因为入赘或继承财产,让子孙将父母的两个姓合成一个新的姓氏,例如范姜、张简。
另外台当局也同意少数民族恢复传统姓名,所以形成一些台湾独有的姓氏,如镜、蚋、铙、豺、妈、了、乳、用、出、巢、昌、时、操等,连历史学家也难逐一考证其出处。
中国姓氏:曾达2.4万多,约剩4100个
2007-02-1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据《新闻晚报》报道:姓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人维系血缘的隐性纽带。在人们熟悉的“百家姓”背后,还隐藏着约4000个并不常见的姓氏,一些古怪的姓氏是如何来的?姓氏的演进过程是怎样的?
作为中科院的研究项目,中科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用两年时间调查完成了《中国姓氏统计》,据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按照姓氏数量排序的“新百家姓”,调查人群数量将近3亿,基本涵盖全国,找到约4100个姓,而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姓达2.4万多个。也就是说,中国已有2万个姓氏消亡了。在全国目前使用的约4100个姓氏里,除去双姓、三姓,绝大多数是单字的姓。在这些姓氏中,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其中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可以轻松辨认的字。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的姓氏曾多达24000多个。
来源:《现代快报》
新百家姓历时两年统计完成 姓氏透露出遗传密码
2007年02月05日 来源:新闻晚报
小学学生第伍松举着自己在运动会上获得的奖状(1月13日摄)。
京城北边有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门面不很大,编辑部有20多人。近来,这个编辑部正在倾力梳理着一个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那就是同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的姓氏。新华社发(马宏杰摄)
中科院专家历时两年完成中国“新百家姓”
2万4千个姓氏只剩4千个
姓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人维系血缘的隐性纽带。在人们熟悉的“百家姓”背后,还隐藏着约4000个并不常见的姓氏,一些古怪的姓氏是如何来的?姓氏的演进过程是怎样的?
作为中科院的研究项目,中科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用两年时间调查完成了《中国姓氏统计》,据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按照姓氏数量排序的“新百家姓”,调查人群数量将近3亿,基本涵盖全国,找到约4100个姓,而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姓达24000多个。
也就是说,中国已有2万个姓氏消亡了。
大部分姓氏属于常用字
在全国目前使用的约4100个姓氏里,除去双姓、三姓,绝大多数是单字的姓。在这些姓氏中,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其中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可以轻松辨别的字。目前常用字只有3000-4000个左右,人们自然会产生联想:是不是所有的常用字都能当姓氏?
“可以这样说,目前大部分常用字都能在姓氏中找到。”袁义达并不反对这种说法。“无可否认,姓氏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具体有多少,精确数字难以得到。有些姓确属生僻字,一般人不见得认识,甚至有些姓在字典里都找不到,不过大部分姓氏还是属于比较普遍的常用字。”
到底多少姓氏目前难以统计
目前已有的4000多个姓氏的数据,是通过公安部门统计得来的,这看似权威的数据也不能令人信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冷僻的姓氏虽已记录在案,但并不表示确实存在。这需要通过大量的调查才能证明。”
另外,这些数据中很难看出一些小姓的具体数量。“也许有的姓氏只有一个人、两个人,那这个姓氏是否存在就很值得怀疑,一点误解、口音以及别的意外事件都会造成姓氏数据的不准确。”
袁义达举了个例子。“‘亿’姓非常难找,这不是表示在身份证系统中没有姓‘亿’的,相反,我们发现有些地区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姓‘亿’的数据存在。当我们赶到当地调查时,这些姓‘亿’的村民说,其实他们姓‘倪’不是‘亿’。在当地方言中,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可能在某个时期弄混了,导致身份证上均为‘亿’。身份证改姓名是比较复杂和困难的,因此数据库中的‘亿’至少在当地并不存在,他们坚信自己姓的是‘倪’。”
“还有一些情况也会造成统计失误,比如一些少数民族的姓名,一个少数民族人如果叫德德马,在一些不清楚少数民族传统规律的人统计过程中,也许就会统计成姓‘德’,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此真正姓氏有多少,存在多少,目前都还是比较模糊的概念。”
历史变迁中,中国的姓氏少了2万多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的姓氏曾多达24000多个,目前只有4000多尚存。
袁义达认为:“从规律上看,小姓消亡,大姓兴盛是明摆的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人进入中原后,大量改为汉族的姓,因此许多小姓的数量大大降低,甚至消失。元、清等朝代,大量外族人进入中原,汉化后加入了汉族姓氏队伍,实际上一些小姓还是有其自己的生命力。”
部分普通人看来从未见过的姓,都是聚集在某一小块地域。同姓人口相对集中,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姓氏的作用。
子随父姓的概念也不是铁定的,不少人接受母亲的姓。父母双方可以商量子女采用哪一方的姓,并不是说生了女儿,姓氏的延续就难以为继。
不过,袁义达表示对于稀有姓氏的保护目前只是自然的、自觉的一种行为,官方并没有什么法规对稀有姓氏采取优惠政策。“姓氏可以更改,并非要强制保护,这和民族、基因等保护不尽相同。”
新生
社会发展中,新的姓氏正逐步生成
随着一些姓氏的消失,新的姓氏也在逐步生成。“其实目前还是有一些新的姓氏在产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稀有姓氏的消失。”袁义达说,新的姓氏产生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父母姓名合二为一。孩子是父母的结晶,为了纪念,取其父亲名字和母亲名字中的一部分组合在一起,形成孩子新的姓,这种情况往往是双姓,两个字可以是父母姓的组合,也有是名的组合。例如父亲姓李,母亲姓王,给孩子取的姓就是“李王”。这样新的姓就产生了,这种情况在福建、广东比较多,台湾也有。但这样生成的新的姓并不稳定。姓“李王”的人给自己孩子再取姓,也许又会改回“李”,也许还会是别的什么。
第二种情况就是,父母给孩子新的姓,和父母的姓名毫无关系。袁义达说:“我们发现有人姓‘一’,这个姓并非传统存在,其实是父母通过考虑,给孩子挑的一个新姓。”
姓氏透露遗传密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传统上中国人都随父姓。
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这样的巧合让姓氏和基因联系在一起。
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他的后代。在理论上理想的情况下,具有同一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
袁义达解释:“如果你把每一个姓氏看作一个遗传基因,那么姓氏的遗传和分布,就可以体现一个种群基因的遗传和分布,这就解释了不少姓氏聚集区有着同样的一些特性和遗传疾病。”
“但是传统和婚姻等联系在一起的姓氏随父的习惯并不能严格执行,不少人还是随母亲姓以及别的姓,姓氏和遗传学的关系并非这么简单。”袁义达说。
【趣味姓氏】
一
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的居民有个新奇的姓氏:一。一姓有的属一那娄氏之后,有的由乙姓演化而来。今天安徽淮南仍有此姓存在。
拾
江苏省徐州市九里区存在这样的姓氏,现在,只有江苏省还存在着这个姓,不过出处不详。
百
重庆市北碚区静观还有此姓,来源于黄帝之后。
千
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还有此姓,源于河南,其祖先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在四川、山西、北京和河南等地均有少量千姓分布。
万
北京存有此姓,万姓追踪上溯至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毕万之后。
亚洲姓氏的异同
东亚各国在历史上都受到过我国的影响,因此在姓氏上也大多类似我国,但各国也有自己的特点。
■日本人选取姓氏随意性强
日本目前姓氏有10万多个,几乎是世界各国姓氏的总和,其来源80%以上出于地名。
■韩国和朝鲜人的姓氏受我国影响明显
公元10世纪前除了王族外百姓没有姓氏,高丽统一朝鲜后,开始模仿我国唐朝的姓氏。直到今天,韩国与朝鲜姓氏中的绝大多数仍与我国姓氏相同。
■蒙古人的姓氏与我国蒙古族基本一致
蒙古大多不使用姓氏,必须使用时也多与父名连在一起。因此有学者认为,蒙古人的父名具有姓氏功能。
杂志社搜集中国人姓氏 “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姓
2007年01月22日 来源:现代快报
姓“第五”的男孩
京城北边有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门面不很大,编辑部有20多人。近来,这个编辑部正在倾力梳理着一个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那就是同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的姓氏。2007年1月,在他们努力的硕果即将面世之时,记者来到杂志社采访,欲先睹为快。
2007年1月13日,陕西省泾阳县埝口五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马宏杰正在指挥几十位村民拍集体照。
拍照的原因只有一个,这些占全村人口大多数的村民都姓“第五”。马宏杰认为自己的工作很有意思,因为这个村有上千人都姓这个奇特的姓。按照计划,他要把那个村姓“第五”的人都动员起来拍张集体照。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说,除了这个大场面的照片,编辑部的同事还希望小马到学校去,找几个姓“第五”的小孩,比如说找5个站成一排,手捧奖状,上面写着:在某某比赛中,第五某某获得第一名,一直到第五某某获得第五名,可惜这组图片没全拍成,如果真拍到了,还是挺有意思的。
编辑尹杰告诉记者,“第五”这个姓其实并不鲜见,古时候从“第一”到“第八”都是姓氏,“赵钱孙李”百家姓中的最后8个字就是“第五言服、百家姓终”。经过探寻,发现姓“第五”的人在西北挺多,北京也找到了一个。
有调查表明,我国网民中有100多万个叫刘波和100多万个叫李刚的。编辑部于是开始策划,想在北京找100个叫刘波或李刚的,拍一张大照片。但这事操作起来很难,主要是刘波们和李刚们不愿来。
王毅也是一个容易重的名字,而且男女都有。编辑耿菲琳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在北京已经找到了几十个王毅,打算搞一个“北京王毅大联欢”,人越多越好。现在,编辑部的工作人员,都在通过网络、熟人、朋友等各种途径,寻找性别、相貌、年龄、职业都不限的“王毅”,只要求姓名是这两个字。
评说大姓很有意思,发现和探寻小姓和奇姓更是乐趣无穷。如为了找到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朋友,编辑部派了好几个摄影师分头去河南、山东、江苏、山西、云南等地逐一把他们挖掘出来。姓“油”的是位老汉,摄影师请他拿着一桶油拍了一张照片。姓“醋”的是位小伙子,摄影师为他拍了抱着醋坛子的照片后,还特意同他合了一个影,以纪念找到他的艰辛。“盐”姓朋友找的过程很曲折,编辑部本来将寻找的重点放在云南,在经过一系列的挫折后,偶然得知一个上海的线索,便又立即赶赴上海,最终找到一位姓盐的时尚女孩。连许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酱”姓朋友,最后居然也找到了。(郭威)
福建有个“百姓村”:118个姓氏50多种方言
2007-02-01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版
位于闽赣边界的福建省建宁县溪口镇渠村,虽然只有443户1668人,却有118个姓氏、50多种方言。村民有的是抗战时逃来的难民,有的是闽南移民,还有的是婚迁而来。尽管来自五湖四海,习俗不同,渠村人却能和谐相处,安居乐业。
在这个“百姓村”里,村民们主要用普通话交流。
村委会主任陈江民说,外来移民是造就“百姓村”的原因。上个世纪30年代,日军进犯浙江中南部和江西中北部地区,不少浙江、江西人逃难来到渠村并定居下来。1965年,福建南安的39户农民逃荒来到渠村定居。改革开放以后,外出打工的人多了,渠村小伙子娶了外地媳妇,姑娘也带回了外地女婿,渠村大家庭里有了更多的外地人。
丰仁里老人告诉记者,他1976年从老家湖北天门市来到渠村,刚来的时候,对这里的亚热带气候有些不适应,生活一段时间后,发现这里的村民尽管来自五湖四海,却勤劳善良,民风淳朴,“就喜欢上了这里,定居不走了。”
(记者郑良)新华社福州1月31日专电
老汉20年收集两千罕见姓氏 古怪姓氏达400个
2007年08月29日 来源:三湘都市报
8月28日,长沙市新开铺,73岁的程应琏大爷在家中书写他所搜集的国内一些新的姓氏。记者 范远志摄
家住长沙市新开铺的程应琏退休后,有一个特殊爱好:收集《百家姓》上没有的姓氏,尤其是古怪姓氏。经过多年努力,他收集了2000多个罕见姓氏,其中古怪姓氏400多个。如今,用搜集而来的姓氏,加上《百家姓》已有的姓氏,他出版了一本《千家姓》。业余时间都在搜集程应琏,今年73岁,是省湘电线路器材制造厂的退休职工。1987年,偶然一次用百家姓玩游戏时,他对中国传统姓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用姓大约有3000多个,《百家姓》上才500多个,很多姓氏在上面都找不到。”程应琏说,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收集姓氏上。
为了收集《百家姓》上没有的姓氏,程应琏煞费苦心。他买回《史记》、《左传》、《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等书回家“啃”,一发现新的姓氏就高兴不已。他说:“我收集的途径主要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以及各种名人录,寻找姓氏古怪的人。另外,我托朋友打听,看看他们的朋友同事里有什么特别的姓。”
每当在报刊杂志上发现罕见的姓氏,程应琏就会把报刊杂志保存起来,作为收集到这个姓氏的证据。每收集到一个新姓氏,他还会去书店、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考证其来源,有时甚至为了一个“字”而忙活好几天。“刚开始收藏的时候很顺利,可是越到以后,收集得越多,发现新姓氏就越难。”程应琏说。
古怪姓氏应有尽有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日积月累,程应琏收集了2000多个《百家姓》上的“无名氏”,其中400多个姓氏还很古怪。这些收集,加上《百家姓》已有的几百个姓氏,今年6月,一本由程应琏自费出版的《中华千家姓》出版了。不过,此书并不出售,只送给那些对姓氏感兴趣的人。程应琏说,他参考别人的资料收集姓氏,并归总成册,只是出于对中国姓氏文化的爱好,并不是为了赚钱。
翻开程应琏的收藏成果,记者见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姓氏。程应琏说:“中国姓氏博大精深,零、一、二、三、四、伍、陸、柒、仈、九、十、百、千、万、兆是姓氏,春、夏、秋、冬、年、月、日、时、分、秒是姓氏,甚至连油、盐、酱、醋、茶也是。”他掰着手指头告诉记者,其他如力、山、乞、牙、勾、凹、直、革等同样也是姓氏。”
每个姓氏都有故事
程应琏收集的姓氏中,大多是《百家姓》中没有的,有的甚至连《新华字典》里也无法查到,如“懃”(音同“勤”)、“”(音同“贯”)。
程应琏说,这些姓有的是根据别的姓创制的,有的则是这个姓的族人自己创制的,“可以说,每一个姓都有一个故事。”在收集姓氏的过程中,他把关于姓氏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也一一收集了下来。
如“”姓。据说,商朝时,纣王迫害叔父比干,比干的部落及家人逃到新疆隐藏避难,后来,他们的后人为了纪念远祖比干,在明初时他们把比干二字合为“”姓。
再如,明代初年,在朱棣“靖难之变”中,反对朱棣夺取建文帝皇位而遇害的方孝孺,他的一些后代也改变了姓氏。当时,方孝孺的一个小儿子被其他大臣保护了下来。流落到外地,隐姓埋名。因为这个小孩的外婆家姓“陆”,他就改“方”姓为“陆”姓,后来又因“陆”仍然很扎眼,就改姓“六”。现在,由此衍生出的许多方孝孺后人就姓“六”。(作者:陈月红)
中国奇妙姓氏来源一瞥 “东南西北本姓张”
在中科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用两年时间调查完成《中国姓氏统计》之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编辑部也在倾力梳理这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现象——姓氏。近期出版的《中国国家地理》上,刊登了许多奇妙的姓氏组合。
“东南西北本姓张”
东:东姓有五种来源。一种相传是舜的七友之一东不訾之后;一种相传是伏羲的后裔东蒙氏之后;另外高句丽姓氏也有东姓,后代迁到中原后仍姓东;也有些东姓是由土族的“什东加”这个姓改过来的;在台湾土著、满族、蒙古族等民族中也有东这个姓。
东姓目前在中国分布较广,在江苏海门、天津静海、黑龙江、河北、辽宁、甘肃、青海等地均有分布,但人数不多。
西:西姓有三种来源,第一种是以国为姓,相传古代有个西国,也有说是西陵古国,后来人们就把西当做姓。第二种说法,是说战国魏国时邺县有个县令叫西门豹,他的后代把“西门”这个复姓改成了“西”姓。第三种是由满族姓氏改过来的,清朝满族八旗中锡克特哩氏后来改成了西姓。
另外关于西姓的来源,在河北、山东交界一带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孝宗孝康张皇后为人机智贤明,曾辅佐孝、武两帝成政事。而其两兄弟张延龄、张鹤岭却仗皇亲横行乡里。张皇后死后,在位的明世宗将其全家抄斩,部分子孙四散逃跑,为便于以后相认,他们按逃跑的方向由张姓分成了东南西北四个姓氏,所以也有“东南西北本姓张”之说。
目前,西姓在山东广饶、邹平、潍坊和安徽等地都有分布,但人数也不是很多。
南:南姓的来源较为复杂,据《史记》记载,夏禹的后代有以南为姓的;第二种来源,是说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南赤龙,其曾孙南仲在周宣王时为大夫,他的后代就以南为姓;第三种说法认为,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他的后代就把南当成姓;第四种来源,也是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高士隐于南乡这个地方,他的后代就改姓南。
南姓在我国分布较广,河南南姓尤其多,约占全国汉族南姓人口的75%。
北:北姓的来源有三种。一种是以地名为姓,据记载,在远古有个叫北的地方,相传黄帝把蚩尤部落的一些人迁到了这里,其后人就以“北”为姓;也有记载说,北还是高句丽的一个姓氏,高句丽姓氏中不但有北姓,还有东姓,由此推断,应该是以方位为姓;还有一些北姓是由北门、北宫、北郭、北人、北野这些复姓改过来的。
目前,河北曲阳、山西汾阳、四川德昌,内蒙古的包头都有北姓。
“柴米油盐酱醋茶”
柴:系自江姓。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47%,尤以山东、湖北等省多此姓。名人有柴武,汉高祖时将军,斩韩王信于参合;柴荣,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世宗、军事统帅。
米:源自芈姓,北宋书法家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本性芈,后改为同音字米。另外,隋唐时,西域有一个米国,当时常有米国人来中原定居,他们以国名为姓氏,后来形成米氏。分布较广,约占汉族人口0.037%,尤以湖南、山西等省多此姓。
油:起源不详,但唐代已有人以油为姓。今山西、山东、台湾等地均有分布。名人有油风,明时陵川人。
盐:源自春秋时齐毋盐大夫之后。一说,或掌盐池者之子孙以为氏。今江苏、四川等地有分布。名人有盐昉,唐代以画肖像、佛像著称;盐翼,明代鸿儒。
酱:源出不详。据了解中国大陆已经没有姓酱的人了,不过台湾还有。
醋:源出不详。今陕西、四川等地有分布。茶:源出多头:一、炎帝葬于茶陵,因氏;二、齐太公之后有茶氏;三、明清时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为茶氏,系彝族。今云南、浙江、台湾等地有分布。名人有茶话,汉时人,见《江都易王传》;茶昱,明时武平人,洪武中洛川县训导。
“一拾百千万兆”
一:一姓自古有之,有的属一那娄氏之后,有的由乙姓等演化而来。今天安徽淮南仍有此姓存在。
拾:最早可见于《姓苑》。江苏、台湾等地均有此姓。“拾”姓可能被简写为“十”姓。不过,十姓源出不详,据统计资料称安徽青阳有。
百: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一属黄帝之后,名人如《说文》中的百儵;其二,由百里氏之后省略“里”而来。百姓发迹之处为河南南阳,现主要分布于北京、浙江、河南、四川和重庆等地。千:千姓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三国,百顷王杨千里入蜀,而后有千氏。现在四川、台湾、山西、北京和河南等地均有少量千姓分布。
万:万姓追宗可上溯至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毕万之后,以名为氏始姓万;芮国国君伯万之后,以字为氏而姓万……如此不一一枚举。此万姓古时即“萬”姓。比较复杂的是古代也有“万”(wan)姓,如东汉著有《南州异物志》的万霞;以及从“万俟”(moqi)省略“俟”而姓“万”(mo)者——此两者均不能写成“萬”。
兆:可见于《姓苑》和《广韵》,清代驻防杭州的满洲八旗中也有兆姓,一些蒙古族、彝族改汉姓时也常选“兆”。现江西兴国、辽宁沈阳、安徽利辛等地均有兆姓。
传统姓氏文化带“火”寻根之旅
2007年04月14日 11:26:4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江西赣州杨公祠前的游人
河南周口百家姓竹简
中国的姓氏文化至今已绵延5000余年,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尤为奇特的是,由于中国姓氏是按照父系传承,也就是说按照生物姓氏即Y染色体姓氏从古传承至今,因此对人们的健康状态、疾病诱因、文化现象、先民的迁徙史都具有可研究性。近年,随着旅游景区旅游文化活动的不断升温,随着以挖掘姓氏文化为主题的“寻根祭祖游”线路不断出现,“追寻先民的脚步,探访祖先的踪迹”已受到海内外华人的高度关注。
一个姓氏引出“寻根祭祖旅游线路”
“云南巍山县并不为众多游人所知。因为到那个地方,离省会昆明市约有400公里的路程。在大理,还须乘坐中巴,在蜿蜒的山路上翻过几座大山,才能进入县城。然而,游人一旦走入这座唐代南诏国建都的地方、清代御封的‘文献名邦'、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就会深深感叹这座古城丰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悠长的历史文脉。”不久前,专程赶到巍山县参加寻根祭祖活动的浙江某旅行社计调部经理茶先生对笔者说。
茶经理是前来参观巍山县南诏土主庙扩建竣工典礼暨开光仪式的。在此之前,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始终不知道“姓茶”源于何地。他在当导游时,有时向游人介绍自己的名字,游人往往问他:“这个姓氏真是少见,茶姓人家的聚集地在哪里?”他曾多次抱歉地说自己不知道。此次,他在一条国际河流之畔——红河发源地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参加寻根祭祖活动时,当他阅读了“八百万中华彝胞寻梦南诏”的宣传册,知道这里有彝族人口共102065人、占全县总人口34%的时候;当他看到很多姓茶的彝族同胞聚集在祭祖大典现场——道教名山巍宝山的时候,当他了解到这里的县长、县委办主任和身边的很多人都姓茶的时候,一种深厚的亲情感使他落泪了。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得有些哽咽地说:“我也是八百万彝族人民的一员啊,今天终于找到一脉相承的本家了!”临别,茶经理表示,回去后立即向旅行社总经理建议,设计数条以播扬姓氏文化为主题、寻根祭祖为内容的旅游线路。
曾参与编辑《中华民族姓氏大辞典》的梁锦教授告诉记者,中国的姓氏源流,早已成为旅游外宾十分关注并非常羡慕的民族文化资源。因为,通过一些姓氏,能了解一段历史背景,能追寻中国古代移民迁徙的踪迹。梁教授说,中国的姓说来很奇妙,有东、南、西、北;有柴、米、油、盐、醋、酱、茶;有一、拾、百、千、万、亿……若能把追寻姓氏源流、寻根祭祖活动作为旅游产品,不仅能引发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也可能会发现自己祖先的遗迹。
在大理古城城外的车站,记者与几位来自厦门的“金庸迷”攀谈。其中一位段先生向记者说,他每当看到《天龙八部》中的“大理段氏”,都萌发一种“到大理寻访段氏遗踪”的想法。尽管他知道“金大侠”撰述的许多情节都是子虚乌有,但他还是从网上联络了一些“旅友”,来大理寻找段氏聚集地。通过云南剑川县县志办的人介绍,才知道云南的“段氏”群落自汉代就已出现。公元894年,段思平开创了大理国,成为大理国国王。段先生说,他们在云南曲靖中学看到了“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了解了许多大理的往事……
以姓氏文化为题的节庆在各地开花
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著有《华夏姓氏源流与流向》等3部姓氏文化方面专著的庞丽女士告诉记者,去年,河南周口市淮阳县举办的“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旅游推介会”,集聚了40多家知名旅行社的负责人。大家畅抒己见,提出了不少促进周口旅游的“好点子”,有效地带动了周口旅游产业的发展。当地的宣传部部长向她介绍说,淮阳古称宛丘、陈州,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载,6500多年前,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这里建都,并定姓氏、造干戈、兴庖厨等。由此,这里的伏羲文化、农耕文化、孔子文化等展示场所便陆续成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观光游览的景点,吸引了很多游人。近年来,该县已投入数亿元恢复了太昊伏羲庙原址,系统地研究整理了伏羲文化和中华姓氏文化。在2005年,淮阳县曾以“谒人祖皇陵、寻姓氏根源,品龙湖风韵、赏古城风貌”为主题,举办了“中国·淮阳2005姓氏文化寻根游”活动,对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早日实现两岸统一有着深远的意义。
位于太行山深处的山西沁水县西文兴村因全村90%以上的人姓柳,有族谱碑为证,西文兴村一些姓柳的村民为唐代柳宗元的后人。故而,“柳氏民居”已列入沁水旅游开发项目,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该村的柳书记介绍,著名古建筑专家陈志华赶到该村考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全村迁往新村后,旧村便成为充满姓氏文化特色的文物保护区和旅游景区。近日,北京某旅游公司企划人员到各地考察“姓氏文化寻根游”线路后,该社副总经理余先生满怀信心地对笔者说:“通过向中国姓氏文化研究部门了解,中国的姓氏已达到22000多个,常见的姓氏也有3000多个,其根脉源自河南的姓氏就有101个。很多姓氏集中的地方都是旅游景点,都在积极开发异彩纷呈的旅游文化活动。借此由头,有目的的策划一些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包括姓氏论坛、姓氏文化演出、寻根联谊活动等,会有较为理想的市场前景。”
“姓氏寻根”可衍生旅游特色商品
准备前往“山西洪洞大槐树”旅游景点游览的杨先生从网上看到,当年的大槐树尽管已不复存在,但是,在一旁同根生长的槐树依然枝繁叶茂。他说,若是那里有再现洪洞大槐树下万民迁徙情景的盆景、画幅、绣品或是木雕类的工艺品,他会毫不犹豫地购买。
据山西省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有限公司主办的《大槐树寻根旅游信息简报》载,“大槐树下”于今年4月初举办寻根祭祖节,不仅有“根祖文化”研讨会,还举办首届大槐树国际书画艺术展、大槐树旅游产品推介会等。此次活动对于整合临汾旅游产业资源、营造与旅游相关的多项产品都具有推动作用。
中国民俗工艺品开发研究会的民俗专家盖铭文女士认为,以挖掘姓氏文化为题的“寻根游”,充满着浓厚的亲情,借此契机大可开发、整合、包装、研制一些与之相关的旅游食品、传统小摆设、旅游纪念品及手工艺饰物。盖女士以为,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在寻根祭祖的目的地,仅就宗族家谱一项,就可复制成若干种规格不一、装潢不同的旅游纪念册,作为“寻根”之后的永久性珍藏品。
“由于以姓氏文化为题的旅游活动既充满亲和力也有其严肃性,因此,开发、营销相应的旅游商品也切忌流俗,切忌粗制滥造。”盖女士最后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冯新生)
华人姓氏大多起源中原 河南拟大力发展寻根文化
2006月13日 来源:河南商报
全国按人数排名的前300个姓氏中,有171个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作为姓氏文化资源丰富大省,发展寻根文化产业前景广阔。
6月12日下午,百余位来自全省各地的姓氏专家会集郑州,为河南寻根文化发展建言献策。
河南省外侨办国外侨务处处长王俊山说,省委、省政府对发展寻根文化十分重视,提出了发展的同时需要管理的思路,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省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和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本次研讨会,意在对全省寻根文化资源进行盘点,对以往经验予以总结,同时商讨河南总体的寻根文化战略。
海外华人寻根正热 来大陆谒祖的姓氏已有100多个
2005月25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 近年来,中国不少地方出现姓氏寻根热潮,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来大陆寻根谒祖的姓氏已有100多个,囊括了当今中国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所有的大姓。
据姓氏民俗研究专家王大良日前在此间举办的世界杨氏菁英北京论坛上介绍,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一带和台湾、香港地区的华人姓氏宗亲组织纷纷组团,回祖国寻根谒祖。他们寻根时通常是以世代承袭下来的姓氏为徽记,以祖传的家谱、图片等资料为依据而进行。
据悉,海外华人华侨寻根的最初目的地是东南沿海地区,以后又逐渐深入到内地的一些省份。目前的姓氏寻根活动涉及的地区有福建、广东、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甘肃、北京等20多个省市的数百个市县乡镇。在这些姓氏中,杨姓是最为突出的姓氏之一。
互联网的种子是怎样长成大树的?
2007年09月15日 10:14:33 来源:科技日报
编者按 1987年9月14日,第一封发自国内的电子邮件向欧洲大陆传去:“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据说这句话走了6天,到达了当时西德的卡尔斯鲁厄大学时已是20日。作为第一封发自中国的电子邮件,人们视之为中国互联网的起点。20年后,在网络几乎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一部分的时候,回望网络幼年期时人们的种种畅想,我们发现,那时的憧憬正变成现实。从BBS到博客,从MUD游戏到网络游戏,从软盘存储到web2.0,中国互联网走出的每一步都和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科技改变生活这一理念的重要见证,互联网扮演了不寻常的角色,我们从今天起对中国互联网20年的发展进行一些回顾,回望中国互联网之路。
1987年秋天,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发出,到今天互联网发展无所不在,互联网带给了人们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利用互联网,足不出户,便可以淘得地球另一端的物品;通过网上交友,识得天下有缘人;还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求知梦。
“破土而出”
1987年9月14日(一说9月20日22点55分),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钱天白研究员通过拨号的方式在我国首次实现了与国际间的电子邮件传输,通过和国际联网发出了我国的第一封邮件:AcrosstheGreatWallwecanreacheverycornerinthe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当时我国刚刚建立第一台本地邮件服务器不久,由此中国的互联网诞生。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也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互联网的发展相似,最初都是由科学研究的需求而推动发展的。
高能所计算中心研究员许榕生说:“过去中国需要软件和数据时只能派人去背,说起来就跟当年唐僧取经背回一捆捆书一样。大概所有的中国访问学者和留学生都有一个理想:就是有朝一日能把西方国家计算机中的资源,通过联网随时调到中国来。”,“后来借助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建立国际计算机联网专线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契机。应该说中国在没有Internet的情况下,所有跨两地的高能物理国际合作都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不论是高能所,还是中国本身,再不开通Internet其落伍局面无疑是灾难性的。”
事隔20年,那时或许谁都没有想到,互联网的联通介质由一根电话线变成了光纤;带宽的速率增长到了40GB;计算机的存储也成倍翻番,如今世界上最大的存储阵列已经达到了1024×1024GB。去年年底,国内外六家电信运营商在北京宣布,共同建设跨太平洋直达光缆系统。
“蹒跚学步”
回忆起最初发电子邮件的感受,许榕生描述说:“当时的速度非常慢,屏幕上的字是一个一个地跳出来。而且那时只能收发邮件,不能提交作业。”在日内瓦ALEPH实验组的档案材料中,还记载着当年北京—ALEPH之间的电子邮件记录,总的通讯时间是1821分钟,传输数据80567单元。
我国第一条通往世界的网络专线开通是在1993年,那时只有64K的速度,和拨号上网差不多。“当年的国际专线是通过北京三元桥的国际通信局租用卫星,直通美国旧金山市,然后通过电缆连到斯坦福大学的SLAC计算中心。在中国这边,从三元桥那儿有光缆接通821局,而后只能用一对电话线连到高能所计算中心(用64K基带调制解调器过渡)。”许榕生回忆道。
但是这样的技术在当时并不是普通人所能够用上的。
对于网络最初在中国的应用,中国生态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的李皓博士感触深刻——5000块钱装一根电话线,同时还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注册,经过这样的奔波,结果也只能通过网络收发邮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这样的高科技似乎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够享受的。
“峥嵘岁月”
1990年11月28日,对于中国的互联网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据《中国互联网大事记》记载,这一天,钱天白研究员代表我国在SRI-NIC(InterNIC的前身)首次注册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建立了我国第一台CN域名服务器,从此中国的网络有了自己的标识。
1994年4月,通过第一根64K的专线中国正式连入Internet后,我国实现了Internet的全线连通,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就在同一年,中国的第一台WWW服务器在高能所建成,与此同时,中科院高能所与美国SLAC建立的TCP/IP连接,使通讯应用上开始不仅限于电子邮件,也同时支持文件传输(FTP)、远程登陆(TELNET)等等,这一成功也成为中国进入国际互联网的标志。
之后的一年,在北京亚运村召开的国际高能物理大会上,通过架在高能所计算中心楼上的微波天线,将会议现场用计算机网络向全世界进行了实况播放,国内第一次在64K速率下使用流媒体的技术获得了专家们的认可,整个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1996年,据说回国刚刚一年多的张朝阳打了辆10块钱的面的,把一台服务器搬到了北京市电报局,这台1万块钱的PC便是中国第一台托管服务器。“这之后中国的互联网进入了称作泡沫时期的火爆阶段,这是中国互联网第一次的高潮。”新浪副总编辑赵添说。
有人将新浪、搜狐、网易等大型网站相继上市的那个时期称作中国互联网的纯情期。互联网的共享原则、海量资讯、新型人际关系和草根色彩等特质无一例外地发挥了清一色的正面效应。一些毫无功利色彩的兴趣与尝试,不经意间成为了互联网早期不可磨灭的创意与传奇:鲍岳桥做联众游戏只是想让棋牌爱好者方便找到玩伴,陈一舟做ChinaRen同学录只是为了方便同学之谊,最早的新浪社区甚至只是个聊体育侃足球的驿站,一问一答,形式简单。但人们混熟了,话题也五花八门起来,最终用来谈天说地的社区论坛一个个单独分出,影响着10年来的互联网生态格局。
互联网市场的开发目前只是未来的20%甚至10%,创新潜力有待开发
2000年,“网络泡沫”被人们提了出来,一提起网络便首先联想到的名词。由于美国纳斯达克的崩盘造成了全球互联网的低迷,中国互联网企业受到沉重打击,大量中小网站没能挺过这一波袭击而成了先驱,包括新浪在内的多家大型网站也都处在寒冬的煎熬中。
互联网的发展迅速、神奇与刺激,超出了人类理解的范畴,于是便让人联想到了“泡沫”。但是,互联网本身似乎蕴含着无穷尽的内涵,远远超过了人们最大胆的估计和预见。经过一段时间的低迷,中国的互联网以更新更强的姿态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这一阶段的标志是以短信为代表的无线增值业务与网游的崛起。“这几乎相当于挽救了整个中国的互联网。尤其是短信业务的异军突起,使得中国互联网企业重新焕发了活力,同时也给大量网民带来了创业的机会,许多中小网站在这一波浪潮中挖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赵添说。
无处不在
在普通用户的眼中,新浪等一些门户网站的建立,满足了人们基本的获取信息的需求;以GOOGLE、百度为代表的信息查询阶段,让人们的信息变得更为个性化;以互动沟通为特点的博客类网站及QQ类沟通网站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模式和沟通方式。对于网络带给人们的乐趣,我们或许可以从网络聊天时对着屏幕开心偷笑的人们体会到;可以从足不出户就能逛遍所有网络商城体会到;也可以从想了解一个信息只需轻轻点击鼠标的便利中体会到……
如今新一波互联网浪潮的袭来,博客、搜索、电子商务等应用不断革新,中国互联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许多大型网站借助博客等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陆续开始尝试所谓Web2.0的新应用,将中国互联网的整体发展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2004年,“什么是博客”成为各大搜索引擎最热门的搜索关键词之一开始,博客的发展至今,已不再仅仅是草根一族圆“明星梦”的舞台,而是综合了个人网站、社区、网上刊物、微型门户、新闻网页等多种原有的网络表现方式,也开始成了企业宣传和名人炒作的一种方式。
“用户规模是不同阶段的一个标志。”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高新民说:“1994年至2000年,中国网民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人口左右;2001年之后达到了上千万,而发展到2005年中国网民就丫黄屏艘桓鲆凇!弊匪莼チ恼庖幌盗蟹⒄梗谐∮Ω檬亲畲蟮那Α8咝旅袼担骸吧鲜兰?0年代初是互联网的一个分水岭,最初的互联网是带着研究性、科研性的;1991年之后互联网才变成了公众商业性网络;到了现在,互联网无论从技术、规模还是功能上来讲,已经无处不在了,互联网正大张旗鼓地向各行各业渗透。未来的互联网将通过传感器连接人和物、物和物,表现得更为智能化。”
前景无限
“对于互联网的未来,我的初步想法有四点。”中科院计算所智能信息处理开放实验室主任徐志伟研究员说认为,中国与世界的融合因互联网会更进一步加深。透过互联网,全世界的人民都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精彩的中国。
徐志伟的另一个观点是,中国会从跟踪者、学习者变成贡献者。中国互联网的内容在进一步增加,这就是对世界的贡献之一;今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加上新一代人的创造力,会让互联网变得更为精彩。在技术上,中国也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包括网络通信技术、芯片技术、服务器、存储、网络软件等都会有很大突破。
“互联网会更加普及。”徐志伟说,不久前召开的中科院计算所战略规划会,主要就是研讨网络在今后如何创新,网络计算的科学和技术问题,比如CPU芯片是否也可以对网络提供支持等。互联网在今后的20年将实现大部分人都使用计算机,计算机的使用率就像现在的手机这么普及一样,甚至普及率更高。
徐志伟说,如今互联网市场的开发只是未来的20%,甚至10%。这里面创新的机会很多,有许多潜力值得开发。
“将来,互联网会逐步形成一门科学,就像现在的物理学一样也有定律、定理。”徐志伟认为。目前,业界已经总结出了一些原理,如“边缘论”(theendtoendargument)、“宽进严出”(tolerantofinput,strictonoutput)和“休养生息”(REST)原理。具体来说,“边缘论”原理即指,互联网一定要中性,要给互联网用户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鼓励大家都参与到互联网中来,这样才能聚集许多创新思想,才能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宽进严出”,指互联网依托许多机器在打交道,容忍别人进来,容忍其他技术和内容;公开自己东西时,要严格、要慎重。“休养生息”,就是争取用户使用和互联网基础的隔离,比如很多时候基础系统在升级,就会影响到用户的使用方便。如果这二者能够互相隔离,那么用户使用互联网将会更加顺利。“但是,这些原理还远不像牛顿定律那么精确。”徐志伟说。
问到互联网的智能化发展,徐志伟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在网上搜索“中国首都到美国首都有多远”,或许这无法搜索得到,但是未来的互联网智能化将根据各自所需比较智能地推理、搜索到这些细节和用户真正想要的东西。还比如,未来的互联网会给人贴上个性化标签,包括每个人的专业、爱好、特长等,要比现在的身份认证更完整、更客观。再比如,如果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某一方面的专家,未来的互联网智能发展将会根据用户所需帮助查找,然后把这个问题直接送达所要访问人的邮件中、手机中。
“人的智能在互联网中会逐渐得到体现,互联网自身的技术也会得到提升。计算机的算法会进步,硬件会不断更新。互联网的一个发展就是希望尽可能地便利用户,所有的人都能够使用,就像打电话那样简单。”徐志伟说。
相关链接:
谁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尽管多数媒体在报道中都将1987年9月发自中国的电子邮件作为第一封电子邮件,但这一事实还有争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许榕生研究员表示,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是在高能所。1986年8月25日,北京时间11点11分24秒,在北京710所的IBMPC机上,吴为民(现在美国费米实验室)登录到西欧核子中心VXCERN王淑琴的账户上,向位于日内瓦的Steinberger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德国波茨坦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李南君认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吴为民于1986年8月25日,在北京710所的IBM-PC机上远程登录到西欧核子研究中心,并收发了邮件。但那是用终端机远程登录到瑞士收发邮件的,没有建立中国自己的邮件服务器。中国早期(1984—1994)互联网建设的当事人之一,联邦德国著名的卡尔斯鲁大学的维纳·措恩教授和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王运丰等人1986年也做了这样的连接。直到1987年中国才建立了第一台本地邮件服务器。
在措恩教授和李南君的文章中都指出,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发出时间为1987年9月14日,到达时间为9月20日。也有很多媒体报道指出是钱天白研究员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据CNNIC(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报道:中国最早使用Internet可以追溯到1987年,是钱天白先生通过拨号方式在我国首次实现了与Internet的间接联接,通过Internet发出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封E-mail:“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蒋秀娟)
2008手机电视消费需求将出现“井喷”
2007年09月15日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日前,上海泰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制成功模拟移动电视芯片,使得在手机上免费收看电视得以实现。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奥运会的即将到来,2008年手机电视市场消费需求将“井喷”。与此同时,这项创新技术将帮助国产手机企业领先国际品牌,开创全新的手机电视时代。
中国手机电视市场规模巨大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交流中心陈育平主任表示,模拟移动电视功能的诞生将为我国信息产业掀起一股创新热潮。
陈育平认为,以往开发的手机电视功能,必须要有广电部门和电信运营商共同操作才能实现。而泰景芯片技术的关键突破在于无线接收技术,高集成度的无线通信集成电路芯片可以直接接收开路广播电视信号,基于此项技术而生产的可以收看电视的手机,不产生任何通话费用。
手机电视是公认的融合通信、广电两大产业的杀手级应用功能,也是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美国市场研究机构ABI做了一项预测,2010年以前,全球手机电视的用户数将从现在的100万增长为2.5亿,届时创造的市场价值将高达270亿美元。
韩国率先在亚洲实现了手机电视商用。继2006年5月推出后,五个月的时间发展了20万用户,到2009年其用户数预计可达到500万。
2007年4月1日,日本最大的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与日本另一大移动运营商KDDI联手推出手机电视服务后,竟出现了对应款“OnQ”手机脱销的情况。这两家公司的做法被看作日本移动运营商改变竞争模式的一个标志。
根据赛迪顾问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国内手机用户总数已达五亿户,占全球手机用户的25%,新增用户4026.6万户。
有关调查预计,2008年,中国手机电视的市场规模将达23亿元,到2010年市场规模将达59亿元。
奥运会将是手机电视爆发的绝佳平台
世界权威电视收视调查服务公司艾杰比尼尔森预测,北京奥运电视观众人数将较雅典奥运大幅提升,再创历史新高。
创维移动通信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勇表示,创维移动将抓住奥运契机,大力推广手机电视。目前,创维正积极备战,整合创维集团的奥运营销,将体育营销作为创维手机电视的战略突破点。手机看电视,将成为2008年最大的看点之一。
中兴移动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经理买东海认为,北京奥运对手机业的意义重大,奥运会将成为中国本土品牌与国际品牌展开角逐的大舞台,有实力、有责任的国产企业将抓住机会迅速成长脱颖而出,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中兴移动已经采用泰景芯片生产出手机电视。
在当前国内外品牌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格局中,国内企业敏锐瞄准巨大商机,将最贴近普通用户的模拟手机电视带进百姓生活,使老百姓在北京奥运期间能够随时随地免费收看到每一场奥运赛事及相关新闻。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手机电视将继拍照手机、音乐手机之后,成为手机业的一大热点,奥运会将是手机电视爆发的绝佳平台。除了“现场看奥运”、“广播听奥运”、“电视观奥运”、“网上看奥运”外,“手机看奥运”无疑将成为奥运会的附加亮点。
市场消费需求即将“井喷”
业内人士认为,通过手机看电视,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且这种需求未被激发、未被满足,随着奥运会的即将到来,2008年手机电视市场消费需求即将“井喷”。
最近,创维、新科、中兴移动等20余家国内知名的手机生产企业纷纷与泰景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龙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裁杜军红认为,日韩发展手机电视非常成功,用户应用都是在上下班途中、出差途中、旅途中等。中国的情况和日韩类似,而且用户群规模要大上好几倍。
泰景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所做的一项市场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消费者每周三次用手机看电视;收看电视的时间段不仅在晚上,而且在早上10点、12点;收看电视的地点60%的人在路上、在车上或运动过程中;购买手机电视的消费者中,有50%的人月收入在2000到3000元;使用过手机电视的消费者中,有80%的人推荐给家人和朋友。
郭勇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模拟手机电视相比数字手机电视有着较大的优势:其一,收看免费。数字手机电视看电视需要交费或者包月,而模拟手机电视直接接受电视信号,不用付费。其二,成本低。目前市场上能看电视的手机大多售价3000元以上,而模拟手机电视只有1500元左右。其三,模拟手机电视区域限制不大,而数字手机电视则受到各地运营商的限制。其四,电池问题得到解决,收看时间长。以泰景芯片支持的手机看电视,可以连续使用五六个小时。
目前,泰景芯片还拥有电视和调频广播接收功能,可在全世界接收50-800兆赫兹的电视和调频广播频道及节目。该芯片还适用于任何带显示屏的移动终端设备,如MP4、笔记本电脑、手提电视、手掌游戏机、车载电视、手持DVD播放机等。
PCHOME电脑之家网站负责人蔡喆分析,手机电视连带的产业还有内容提供商和广告商。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HBO、英国天空广播集团、MTV电视台纷纷与运营商签署合同计划提供手机电视内容,并视其为可观的额外收入。
从广告商的角度看,eMarketer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手机电视的广告正在紧随在线视频广告市场的迅猛增长而增长。一旦手机电视成为市场主流,将预示着无线市场发生大的经济转变,最终,语音通话也许会完全免费,或者接近免费,变成用户使用手机电视的赠品。
泰景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瀚青表示,数字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未来几年将是模拟手机电视和数字手机电视并存,下一步,泰景将要研制模拟和数字双模混合的移动电视接收芯片,实现在一款手机上两种制式都可以收看电视。(王蔚)
7成网民有互联网综合征 不到2成睡够8小时
2007年09月14日 来源:人民日报
四成多网民的周末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上网,超过七成网民至少有某种程度的心理问题,互联网健康综合征成为中国网民应该重视的问题。这是今天(12日)发布的《中国网民健康状况调查白皮书》中透露的信息。
头晕、失眠、健忘、焦虑
网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由39健康网发布的白皮书指出,所谓互联网健康综合征,是指网民因长期或不适当使用电脑和上网,而形成的诸如鼠标手、视疲劳、视力减退、颈肩腰关节劳损、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抑郁、网络依赖、缺乏自信等身心不适症状,以及一切与此有关的亚健康状态。自互联网问世以来,电脑辐射、减少运动时间、网瘾等一直被视为威胁网民们身心健康的三大问题。随着中国网民人数的急剧增加和网民对互联网依赖性的日益增大,互联网综合征已成为普遍性问题。
调查显示,尽管95%的网民对“亚健康”概念有所了解,但网民的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73%的人平常有头晕、失眠、关节疼痛等问题。有30%的网民本人或其朋友有高血压或其他心血管疾病,更有高达50%的网民有时会有胃痛。但同时,网民并不太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半数以上的网民对健康投入每年不到1000元,63%的网民对于轻微的头痛感冒,会凭自己的判断买药吃。
心理方面的问题则更为明显。有20%的网民认为自己的心理状况不健康,半数的网友经常或偶尔有心理问题;超过70%的网民有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等问题。尽管多数网民会经常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却很少有人对此重视。有近70%的网友从未参加过心理课程,超过90%的网友从未去过心理咨询机构。
仅一成多网民每天睡够8小时
上网改变健康生活习惯
由于上网而带来的生活习惯的改变也不容乐观,上网时间过长和缺乏运动是较为突出的表现。接受调查的网民中,每周锻炼时间在3小时以下的比例高达51.4%,12.5%的网民则有半年以上没有从事过任何体育运动。在周末的生活安排中,有41%的网民选择在家上网,选择进行运动的不足9%;每天能保证8小时以上睡眠的网民只有16%。
另外,有近七成的网民偶尔或者经常在电脑前用餐,近2%的网民基本每天都在电脑前用餐。这一生活习惯在青年网民中表现更为明显。电脑键盘中留存着大量的有害细菌,特别是在网吧的电脑键盘中,乙肝病毒的存留率高达35%。在电脑前用餐不但严重影响用餐质量,更会危害健康。
面对网民普遍存在的互联网健康综合征问题,专家建议,网民正常的上网时间一般每天不要超过两小时,且在操作一小时后应休息15分钟;在上网之前要明确上网的任务和目标,可把具体要完成的事情列在纸上,限定上网时间,准时下网或关机;青少年网民主要应注意预防心理方面的疾病,未成年人上网应在家长、老师指导下进行。
《中国网民健康状况调查白皮书》的基本数据来自国内首次大型网民营养与健康的综合性公益调查。调查共涉及过亿网络用户,内容包括健康疾病调查、心理状况调查、健康意识调查及生活习惯调查等四个方面。 (记者苗苗)
《环球科学》:人类的头发为什么会变白
2007年09月14日 来源:环球科学
白发并不罕见。满头白发的老人自不必说,甚至在充满朝气的青少年头上,有时都能见到白发的存在。在电视上,我们还能看到头发一夜变白的“奇迹”。不过,关于头发为什么会变白,却没几个人能给出答案。
其实,一夜白头的奇观是不会出现的,因为头发变白的速度,最多只能等同于它的长长速度。压力的确会促使头发变白,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基因的作用。
头发是没有生命的,它主要由角蛋白构成,不能传递任何营养成分或者信息。头发的“根”,位于皮肤里的毛囊。毛囊就像一个“头发加工厂”,头发之所以会不断变长,就是因为毛囊不断向头发根部添加新的角蛋白。毛囊细胞促使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为角蛋白和头发“染”上颜色。
当我们渐渐衰老,黑色素细胞会停止生产黑色素,于是头发就变得花白。至于头发从什么时候开始变白,完全取决于基因。不过,外界因素,比如压力、营养不良、抽烟等,也可能会损伤黑色素细胞,使黑色素减产,影响头发的颜色。
大部分人的头发从黑到白,需要几十年时间,因为头皮上的毛囊不下10万个。但头发也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完全变白,只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压力或者悲伤,也是一种老化的过程。有时,某些人的所有毛囊会同时制造灰白的头发,因此,只要他们一理发,黑色部分被剪去,就只剩下满头白发了。
如果某人患了散漫性斑秃( diffuse alopecia areata),他的头发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变白”。患了这种疾病后,有颜色的头发都会脱落。只剩下灰色或白色的头发,于是,从远处看,就像是这个人的头发突然就变白了。但是,如果你近距离观察,就会发现他的头发已经掉了一大半。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两周的时间。
而年轻人头上出现白发,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头皮上的某些毛囊无发正常工作,导致有些头发没能“着色”,便长了出来,于是我们就看见了一头黑白相间的头发。
代表发达和繁荣 大城市让中国甩掉落后包袱
2007年09月14日 来源:环球时报
8月7日《环球时报》刊登张在元教授《大城市让中国背上大包袱》的文章,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好大”现象进行了批评,提出了“特大城市时代的终结”和“中国回归集镇的时代开始了”的观点。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
没有大城市就没有现代经济
纽约
中国是走向大城市时代还是“回归集镇时代”,事关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方向。大城市是工业文明的伟大成果。过去的半个世纪是属于大城市的。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已从两个增加到了20个。伦敦、纽约、东京等特大城市在当今的世界版图中巍然屹立。他们代表着发达和财富,已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若以经济产出衡量,东京、纽约和洛杉矶的经济规模与加拿大或西班牙相当,而排名第六的伦敦的经济规模也大于瑞典和瑞士。在韩国,以首尔为中心的首都圈集中了全国半数的人口和70%的经济力量。一个城市富可敌国,这就是大城市的真实价值。不发达国家在追求富裕的过程中把大城市作为目标指向的真实原因就在于此。
东京
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地向大城市集中的原因是:中小城市的经济规模和人流量无法建立起发达的服务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工业竞争的关键已经不仅是生产成本,而是满足世界性产业链对效率的要求,是在速度保证前提下的低物流成本、低交易成本和低库存成本并存。而这些已经不能单单靠企业的努力能够完成,它需要大规模产业集聚和发达的服务业的支撑。中国制造工业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发展,重要原因是得益于产业和城市群的聚集效应所带来的核心城市服务功能的提升。从这种意义上说,未来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国家也不是企业,而是由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没有大城市作为依托的企业或地区,已经不可能获得独立的发展了。
中国在现代化的实践中,已经认识到建设大型和特大城市的重要性。继有将京、津两地合并为一个共同行政区的建议之后,香港最近提出了和深圳共同组成世界特大城市的构想。这一构想若实现,“港深大都会”的土地面积将达3000平方公里,人口将超过2000万。2020年的经济总量将达到1.11万亿美元,超过伦敦、巴黎、洛杉矶,不仅对香港、深圳以及中国东南地区产生积极作用,还会对亚洲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大型、特大型城市对于现代经济的重要性往往被批评者所忽视。笔者认为,评价大城市,我们应该像理解“阳光最强的地方影子也就特别地黑”一样,客观地理解它的缺陷,不能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
伦敦
首尔
“回归集镇时代”的路走不通
工业化的弊端以“城市病”的形式暴露出来以后,对它的批评已有长久的历史。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原本有机会借鉴世界经验,采用与以往不同的建城结构,创新性地避免拥堵、污染、远离自然等“城市病”的发生。遗憾的是,恰如张教授所言,我们不可避免地重蹈了西方覆辙。但是,现在我们批评“城市病”,是希望找到解决它的办法,而不是把它作为否定大城市“回归集镇时代”的理由。
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农业的就业人口要降到10%以下。现在中国是50%,美国是1.6%。集镇不是大工业的载体。未来中国的绝大部分人不会如张教授所言居住在“集镇”,而是居住在特大型、大型和现在的地级市及县城发展融合而成的中等城市。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出现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国家发达不发达从产业结构上就能看出来。如果大部分人居住在集镇,说明我们的生产结构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仍然是一个不发达国家。“回归集镇时代”和把乡改为镇,希望农民“就地城市化”一样,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从国外的现状看,集镇和中小城市都有不能“抗衰老”的通病。据西方媒体报道,在富裕国家,小型城市已出现人口萎缩的现象,日本许多集镇现在只剩下少数老人,而美国堪萨斯州的青壮年几乎都跑到大城市去了。特别是以单一产业为主的城市一旦产业变迁就会荣景不再。比如汽车工业的衰退使底特律工作机会越来越少,现在仅剩95万人口。俄罗斯的伊万诺夫市、德国的莱比锡、英国的利物浦和曼彻斯特,都有类似问题。从世界范围内看,经济活动仍然继续向大城市集中。目前世界排名前30位的大城市占到世界经济总产出的18%,就是一个证明。随着全球市场的繁荣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和金融等行业继续向墨西哥城、上海、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孟买、马尼拉等新兴经济体城市的集中,这个比例还会进一步扩大。
中国真正的城市建设是从解放后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城市在中国东南沿海拔地而起,从空间上迅速改变了国家的面貌。如果没有这一大批大型和较大型城市的发展带动,我国的经济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可以这么说,假如中国的大连、青岛、宁波、福州、广州、武汉、重庆都进入了世界级大城市的行列,我们也就真正实现了经济上的复兴。所以,我认为张教授 “中国回归集镇时代开始了”的观念,没有认识到工业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与世界和中国正在发生的事实相去甚远。
迎接大城市时代
11世纪,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是有110万人口的开封。我们至今仍可从《清明上河图》中窥见它的富足和繁华。而当时伦敦只有1.5万人口,但是今天的伦敦和开封却不可同日而语了。城市衰落是中国近代自身衰落的一个缩影。中国城市化的过程是中国重新走向复兴的过程。
现在是世界经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增长的速度又以中国为最。各地基于对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的预期,基于“发达的经济需要有能容纳它的城市作为支撑”这样的认识,正在从“大”处规划着城市的未来。沿海地区一些地级市的经济规模早已超过了很多省会城市,并进行着新的超越。有经济学家预测,未来数十年间,将有数十座千万人口的城市出现在中国沿海。
今天我们无法想像,假如没有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的支撑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会怎样。唐朝时,西安接待7000个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就不容易,有了大城市几十万人参加的奥运会也可以举办。
和农耕时代的分散小规模相反,工业化是以聚集为特征的。虽然笔者深知,人有亲近自然的本性,集镇和小城市更接近自然更便于生活。但小城镇的功能有限,力小不能任大。人的本性无可避免地要让位给对更高社会目标的追求。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不是哪里更便于生活,而是更便于就业。产业聚集和城市膨胀的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约两个世纪的路程。从世界的角度看,现在有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预测,再过80年,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口都会居住在城市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21世纪仍然是属于城市的,甚至可以说人类未来的历史将是城市的历史。
大城市时代正随着中国的重新崛起向我们走来。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这个时代。 (作者:孙培松 江苏连云港发展研究院院长)
老外看中国:中国女孩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女孩?
2007年09月14日 14:21:15 来源:中国网
在一次聚会上,一个外国男人说,中国女孩是他所遇到的世界上最开放、最大胆的女孩。我们一直认为我们是含蓄的,内敛的,害羞的,矜持的,可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世界上最开放的女孩”?
如果我想结交女朋友,我不会去酒吧找——罗伯特,24岁,美国人
什刹海酒吧
我到中国已经两年了。 发现北京的女孩子比很多在美国的华裔女孩子都现代、都开放。
我喜欢现代的女孩子,跟性格过于传统的中国女孩交流比较困难。我特别喜欢那些大学毕业、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女孩,因为她们才够独立,够聪明。大学刚毕业的中国女孩往往头脑简单,就像美国的高中女生一样。
我感到奇怪的是,中国女孩子不注重男人的外表,而是看他们的实力,所以在街上往往会看到年龄差距很大的情侣走在一起,因为有实力的男人基本上都不太年轻了。在美国这样不般配的情侣是会被别人嘲笑的。我们不想去当别人的“爸爸”或者“大哥”。
我遇见过很多特别开放的中国女孩。她们喜欢结识外国人。在酒吧里,她们会主动跟我打招呼,我请她们喝一杯酒,她们就把手机号码告诉我,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见面就问女孩子要手机号码,一定会吃她们的耳光。
我觉得这些中国女孩特别傻,因为她们以为外国男人看不出她们的目的。其实跟她们周旋的那些外国男人也都是利用了她们的目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我想认真地结交中国女朋友,我会请同事、朋友介绍给我,而不会去酒吧。
现在中国的女孩真的象这些老外说的一样吗?
外国男人是有腿的钱包?——路茨,26岁,德国人,在德国某家大型工程公司中国分公司实习
来中国之前,我对这里几乎一无所知。但我喜欢张艺谋的电影,我觉得巩俐特别漂亮,过去我心目中的中国女孩子就是这个样子。
现实和想象总是有一定的差距,我现在可以把中国女孩分为几个类型:
传统型:这类女孩往往性格温和、内向,对男人,特别是西方男人怀有很强的戒心。如果你夸赞她们的衣饰漂亮,她们会红着脸走开。想请她们吃饭、泡吧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西化型:这类女孩性格开朗,爱交际。除了肤色,和西方女孩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她们可以痛快地接受我们的邀请,跟我们一起出去跳舞、旅行,也会因为很多小事跟我们吵架。我周围的很多中国女同事都是属于这个类型。
功利型:我没有想到会在中国遇到那么多功利型的女孩。与西化型不同的是,这类女孩特别主动,而且你跟她出去两三次,她就会提出做你的女朋友,甚至说希望你跟她结婚。也有一些是为了其他的目的,比如为她出国做担保,帮她在国外找学校、找住所等等。她们把男人看成是有腿的钱包。我非常不喜欢这样的女孩,我想没有男人会喜欢这样的女孩。
我知道有些西方男人利用中国女孩这样的心理胡作非为,我们也讨厌这样的行为。所以我希望中国女孩能多有一些自我保护的意识,不要轻易相信别人。
功利的女孩最精也最傻——比尔,31岁,挪威人,欧洲某机电集团驻京负责人
三里屯酒吧
我来中国工作五年了。
我认为中国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国家,大学生毕业后马上就遇到很大的钱的压力。在挪威不是这样,人们都很懒惰,因为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太完善了,所以大家都变成了懒汉。
我喜欢努力工作,所以我更喜欢中国这样给年轻人创造出头机会的环境。
中国的女孩子跟男孩子一样,有非常强的赚钱的欲望。我曾先后交往过两个中国女朋友,她们都曾经是我的同事。她们工作非常努力,经常像我一样加班,下班后还认真准备去欧洲留学的考试。她们身上有一种很坚忍的力量,我真的很佩服她们。
如果说到中国女孩有什么缺点,我认为她们中间的大多数人知识比较单一、贫乏,跟她们聊天的时候会发现她们“有点傻”。有很多特别漂亮的中国女孩,头脑里却是空空的,而且她们非常满足于此。
而我们欧洲男人喜欢的女孩是聪明的、有趣的、有个性的,这些优点加在一起,会让一个外表不太出众的女孩也非常有魅力。
说到那种特别功利的女孩,我在很多亚洲的国家都遇到不少。表面上看起来她们很精,但我认为她们其实是非常无知的,她们以为欧美男人喜欢开放的女人,所以她们就努力让自己显得特别开放以博得他们的欢心,达到自己的目的。可她们中间有几个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呢?
广州 学汉语 广州 汉语培训 外国人学汉语汉风HSK汉语培训中心 电话: 020-86006099
返回目录 相关阅读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