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

 

 

 

★30年,3大变化

 

  从计划到市场

  计划经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推动经济建设和工业化起过重要作用,也暴露了资源配置不合理和长期的效率低下的弊端。改革从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起步,市场机制逐步扩大,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厦已矗立在神州大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依然繁重,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文]

  从贫困到小康
  在全国特别是农村实行了9年免费义务教育;在8亿农民中建立了政府投入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逾90%;在农村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过去城里人讲“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对多数农民来说可望而不可即。现发展到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影碟机“新六件”。1978年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00元,农民人均收入则由134元增长到4100多元。[全文]

  从短缺到充裕

  12月7日,在北京京客隆超市甜水园店,退休教师张大妈正推着购物车挑选水果。新疆的葡萄、海南的火龙果、进口的香蕉和猕猴桃整齐地码放在货架上。“看,冬天的北京还能吃到这么多天南地北的水果,要是搁在30年前,一年四季都难在市场上见一回啊!”张大妈感慨地说。

  30年来,我们走过了从商品短缺到物质充裕的历程。在北京中关村一家电子企业从事技术工作的王祥说,过去到南方出差还要兼任“采买”,从牛仔裤、丝袜到电子表、录音机,都得帮单位往回带。现在出差基本上没有什么个人购物的任务,因为在家门口啥都能买到。[全文]

 

 

 

从市场化改革看30年沧桑巨变

  ★迈向市场 沧桑巨变

  改革开放,沧桑巨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这是根本转变。
   萌芽于小岗村农民的鲜红指印,发端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崭新决策,凭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靠着“杀出一条血路”的干劲,30年来,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一步步加深,改革沿着市场取向一步步推进。今天,市场主体多元发展、市场体系发育成长、宏观调控趋向成熟、社保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与此同时,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拓展。[全文]

  ★正视“成长的烦恼”

    改革开放30年,我们从“计划”走向“市场”,从“贫困”走向“小康”,从“短缺”走向“充裕”。改革开放创造的“中国奇迹”举世瞩目,但辉煌中也浮现出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具体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是思想观念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收入差距拉大、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有的关系百姓民生,如看病难、上学贵、房价高;还有的反映社会风气,如市场秩序混乱、权力腐败严重。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关系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全文]

  ★市场化改革四阶段

  突破起步(1978—1983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改革从农村突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企业改革的尝试:向国营工业企业“放权让利”

  城乡商品市场恢复:发展农村集贸市场和城镇个体经济

  尝试市场新体制:经济特区的设立与初步发展

  初有进展(1984—1991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农村改革深化: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企业改革推进:承包制的普遍实行

  流通领域改革:从“双轨制”到“价格闯关”

  对外开放扩大:14个沿海城市开放、海南建省

  全面推进(1992—2001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企改革深化:推行股份制与“抓大放小”

  民营经济发展:从“补充地位”到“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对外开放: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劳动力市场形成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劳动力就业

  政府管理职能重要转变:初建宏观调控体系

  继续深化(2002年至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新阶段:加入世贸组织

  完善所有制结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出台“非公36条”

  生产要素进一步市场化:劳动力、资本、土地

  政府与市场准确定位: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共享市场化改革成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风雨30年见证国企成长经历

  ●三十年国企 三大转变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能否成功关系国家命运,关系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
  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多头管理,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企业冗员严重……这些长期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困难,是国企改革必须解决的历史性难题。
  放权让利、利改税、两权分离,抓大放小、股份制改造、减员增效,有进有退、优化布局……30年来,国企改革冲破了一道又一道难关不断深入,国企发展迈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步伐坚定有力。
  从政府机关的附属生产单位,转变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从两权分离前提下的放权让利,转向产权改革下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30年艰辛的探索改革,30年不懈的攻坚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日臻完善,国有经济控制力和竞争力空前提高。[详细]

  ★从政府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转变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关键词:放权让利 两权分离 利改税 承包责任制
  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同志至今还记得“四分钱奖金风波”。1979年,工业区一家码头施工企业规定,每个工人完成当天定额后,每超额一车可得4分钱奖励。
   “4分钱”激发了人们的干劲,让每人每天的装车量翻了近两番。不过,却引起了一场巨大的争议,不久便被上级部门以“不许滥发奖金”勒令停止了。后来,事情惊动了总书记,定额超产奖才得以恢复。[详细]

  ★从两权分离下的放权让利转向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关键词:抓大放小 攻坚脱困 股份制改造 减员增效
   20世纪90年代,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试办经济特区、全方位对外开放,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竞争,合资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刚刚被推向市场的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力不从心。[详细]

  ★从单个国有企业的改革转向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

  关键词:有进有退 优化布局 整体搞活国有经济
   “30年间,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这是做强国有企业、提升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详细]

 

·中国企业改革大事记·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军号

  1979
   ◇首钢等八家国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验
   ◇上海出现第一家民营企业“上海工商办爱国建设公司”和第一则广告

  1980
   ◇《国营工业企业利润留成试行办法》发布

  1981
   ◇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宏观调控开始

  1982
   ◇中央作出《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

  1983
   ◇国务院批转《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

  1984
   ◇福建55位厂长的呼吁书《请给我们“松绑”》刊发
   ◇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
   ◇上海飞乐发行第一只股票

  1985
   ◇《企业破产法》草案通过试行

  1986
   ◇乡镇企业崛起,“五分天下有其一”

  1987
   ◇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成为改革典型,被称为“企业承包第一人”[详细]

 

 

 

 

 

 


 

 

 

Baidu

 

 

返回目录    >>相关阅读 1,2,3,4,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