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龟和海带?
老公前一段时间辞职了,最近一有人才招聘专场就去应聘,可是次次被拒。昨天上午有一大型人才招聘会,老公信心百倍地去了,可是中午回来时,看到老公垂头丧气的样子,我就知道没戏。这时老婆过来问道:“你的工作找的怎么样了?”老公苦笑道:“有那么多的海龟(归)和海带(待),哪能轮得到我啊!”听完老公说的话,老婆非常生气地对老公说:“原来海货市场和人才市场在一起啊,那我让你上午给我捎海货你怎么说两个市场离得很远!”
美国媒体:中国“海龟”变成“海带”
2005年4月8日 法制晚报
美国《洛杉矶时报》北京时间4月3日载文说:海归人士称其对中国快速变化缺少了解和适应
36岁的李益敬2002年拿着硕士学位从法国回到中国之后进入了政府机关,月工资只有200美元。现在已经开办自己公司的李说:“这点钱在北京根本就不算钱。我的工资全部用在房租上了,而为了吃饭和支付水电费,我只得吃积蓄。”他的经历是不少“海龟”的缩影。
据估计,在过去的20年中,有多达60万中国人到国外留学,其中16万人选择了回国。这些人被称为“海龟”,也就是海归的谐音。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求职路上非常不顺,以至于他们现在获得一个最新称呼——“海带”,也就是从国外归来之后长时间待业的意思。
“海龟”MBA靠教英语谋生
凯文·王曾经认为,他征服中国市场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拿着威斯康星大学MBA学位,他结束了四年的留学生活之后选择了回国,当时他可谓是踌躇满志。但是,王在2002年的回国已被证明是一场失败。在因特网上频频投出求职简历之后,等待他的都是杳无音信,于是,他不得不降低了自己根据美国MBA平均工资水平制定出的4万美元年薪的薪酬要求。在两年的不成功求职过程中,他甚至不得不以教英语来谋生。
不久前,他找到了一份年薪1.6万美元的保险公司的工作,对此,他觉得这算是好运气。他说:“我觉得我真的必须找份工作干干。当然,没有实现我预期中的目标是很难过的。”
求职路上屡次碰壁
许多中国雇主称,那些“海龟”往往傲慢自大,对薪水的要求不现实,而且,他们以为只要回国就可以迅速升迁到高层职位。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导致了他们在求职路上屡次碰壁。在香港为一家跨国银行寻找人才的艾迪·翁先生说很多拥有欧美金融学位的“海龟”要求的薪酬是每年5万美元,而许多银行提供的薪酬顶多就是5000美元。
北京人才服务中心经理马新军说,他认识的一位“海龟”现在在一家高科技企业工作,年薪只有6000美元。这个人当初辞职出国留学,学成回国之后又找到原来的单位求职,结果他得到的是他出国前的岗位和出国前的工资水平,似乎他留学是白费力气。
“是自己跟不上趟了”
许多手持MBA或者信息技术专业学位的“海龟”现在已经充斥着中国的人才市场,原因之一是他们缺少工作经验,原因之二是文化差异。许多“海龟”抱怨说,欧美的大学教育学生必须要直率自信,但是这种个性特点在中国经常是行不通的。
此外,他们远离中国的这几年也使得他们对中国这些年的快速变化缺少了解和适应。另一位“海龟”高杭在中国读完大学之后,前往英国利兹大学留学,两年下来拿到了信息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硕士学位。2003年,他回国之后给自己开出的年薪要求是7500美元。但是,给他最大的震惊还不是这样低的薪酬要求都很难实现,而是北京变化太大了。他在自己家附近开车走了一圈,结果竟然迷了路。他说:“英国社会已经相对稳定,而中国仍然在高速发展,因此,如果你离开一阵子,你就会发现自己跟不上趟了。”
链接
《洛杉矶时报》是美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日报之一。它在1881年创刊,现在已经成为在美国范围每天拥有340万读者的大报。该报作为美国社会的一份主流报纸,经常把视角伸向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多次刊发记录和评述中国社会生活事件的文章。该报曾获得过24次普利策新闻奖。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洋”为鉴,可以省自身。正是基于这一想法,“国际·外评中国”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今天的时代,中国正与世界迅速交融,中国社会演进的过程,也正清晰地折射到无数关注我们的“老外”的眼中和心中。撷取国外舆论对中国社会生活中一点一滴的介绍和评述,借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发展自己,既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目标。
海归变“海带”并非坏事
2007年06月05日 来源:广州日报
海归普遍地沦为“海带”,单从经济学的角度,以朴素的物以稀为贵作诠释,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物质世界永远遵循“物物相报”的规律,海归越来越不值钱,是好事不是坏事,一定程度上,它或许能为校正国人失衡的心态助力。
眼下仍属一年一度各级各类院校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时段。前些年毕业生找工作,属海归
最吃香:一来找工作容易,二来薪酬较高。
今不如昔,今日之海归,普遍的身价,已不是“海龟”的身价,而沦落为“海带”的身价。早些天,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针对海归举办的多场求职招聘活动,用人单位开出的薪酬基本上定位于每月三千甚至更低。
于是,部分媒体开始兴奋了起来。“海归,月薪三千,你认为这个待遇是否合理?”这话题着实无聊。问卷调查管用乎?当然不管用!
传统的话语体系里,海归一度被国人误读为高级稀缺人才的代名词。其实,把海归定义为高级人才一开始就是个认知上的错误。准确的说法是,海归是经受过海外高等教育的高学历者。高学历者不等同于高级人才是为常识。前者要转换为后者,要经受实践历练,并接受实践检验。
早年的海归,譬如20年前,通过实践历练,最终成长为国家建设的高级人才,其转换率的确很高,这是不容抹杀的事实。
10年前的海归,5年前的海归,今日的海归,其总体素质一茬不如一茬,这也是不容抹杀的事实。
从闭关锁国,到外派留学生实施计划管控——留学目的地国只限于前“苏东集团”诸国,再到有钱就可出国镀金。一方面印证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另一方面,则发展演化为“鱼龙混杂”。
解读现行留学政策,选择出国留学大体有三种人:
一种,极少量的计划公派生,国家承担留学经费。这个幸运群体,一部分的确品学兼优,另一部分则属关系户子弟。
另一种,在国内争取到海外院校的奖学金,出国后再勤工俭学补贴部分留学开销的留学生。由于留学目的明确,又没“权钱”作靠山,在海外学业有成者绝大多数来自这个群体。
再一种,在国内学校就读时成绩平平甚至拉稀,品行亦乏善可陈,但仰仗家里有钱或有权,于是就摇身一变出国镀金。对于有权者子女,但凡出国留学的,往往还有人代为埋单。
中国目前在海外留学生总数约90万人,稳居世界第一。以钱或权打底的镀金型留学生所占比例最大。举个例子,我儿子高中3年,班里先后出国上大学的前后有7人,全部属于“镀金型留学”。这些个小混混和娇小姐,连国内的高中都读不好,指望他们留学回来报效国家,纯属想着美。我儿子上大学,同班同学靠“权钱”打底出国留学镀金者,情况依然如故。
这样的情形成为一种司空见惯,已故钱钟书老先生笔下“克莱登大学留学生”一定比比皆是。这就对了,时间一长,国内用人单位从盲从、盲目及受“用人虚荣心”左右的心态中醒悟过来后,海归自然会普遍地变成“海带”。当然,矫枉难免过正,确也连累到少数真正学业有成的海归中的“海龟”。对于其中的“海龟”,他们的确很冤。
海归普遍地沦为“海带”,我不想分析其中隐含的当下中国复杂的社会原因,单从经济学的角度,以朴素的物以稀为贵作诠释,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假如我是具体用人单位的老总,对于披着海归光环的“海带”们,我不光不会开出3000元月薪的工资,对不起,我甚至根本不屑于录用。物质世界永远遵循“物物相报”的规律,海归越来越不值钱,是好事不是坏事,一定程度上,它或许能为校正国人失衡的心态助力。(鲁宁)
海归自述留学2年花费50万 找工作月薪仅3000元
2007年05月28日 来源:人民网
北京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就业首次专场招聘会昨日举行,一位海归自述留学两年花费50万,家里几乎花光了全部积蓄,期望月薪在8000元左右;而多数用人单位表示对于海归,大约提供每月3000元的薪水,与国内毕业的本科生相当。
招聘会现场
“对于海归人员,我们大约提供每月3000元的薪水。”昨天(27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与科博会组委会联合举办的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就业首次专场招聘会举行,约有2000多海归人员现场找“婆家”。大多数用人单位给海归们开出的月薪与部分国内毕业的本科生相当。
会场目击:海归求职青睐奥组委
昨天(27日),包括北京奥组委、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联想集团等40多家企事业单位在本次“海归”招聘会上选人才,大约2000名海归凭国外毕业证等免费入场。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还在现场向留学人员提供海外学历学位认证、就业落户等“一站式”配套咨询服务。
奥组委是本场招聘会最热闹的展台,大约有上百人挤在展台前排队等待送简历。奥组委今年面向海归招聘国际联络部等工作人员,但要求都较高,很多职位都要求应聘者掌握两门以上外语。一位从澳大利亚留学回国的钱小姐告诉记者:“在奥组委服务估计是一种临时的、志愿性的工作。但是这样的工作能丰富我的阅历,是一段很好的经历。”
海归自述:留学两年花费50万元
“我的期望工资在8000元左右。”在英国攻读MBA的留学生于洋拿着简历在招聘会上转了1个小时,还是没有找到中意的工作。他直率地告诉记者,大多数单位给的待遇“实在太低了,而我的留学成本很高,对比起来很不平衡。”于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在英国读书两年,学费生活费约花了50万元。“为了让我留学,家里几乎花光了全部积蓄。我回国之后还要买房、结婚,经济压力很大。”
记者在场内多家招聘单位询问,发现大多数单位给海归们开出的月薪仅为3000元,这样的薪水和一些国内本科毕业生差不多。北京邮电大学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称:“我们倾向于要海归,因为有些课程需要老师具备国际视野。但在同样的岗位上,海归们的待遇和国内人员是一样的。目前博士们大约每月薪水为3000元。”
用人单位:能吃苦“穷孩子”受欢迎
“现在海归们越来越多,海归已经没有太多的优势。尤其是一些自费读硕士的留学生,只去一两年,对国外情况了解并不多,有些人语言都没学好。我们不会因为你是‘海归’就给你加分。关键还是看你的能力,你的工作经历。”一家前来招聘留学公司告诉记者,他们更看重应聘人员的工作经验。
对于一些拿着父母的钱出国留学,在国外生活奢侈堕落的留学生,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拒绝。“我们希望聘用在国外艰苦奋斗的留学生,因为这样的人更能吃苦,经历阅历也更多。”一些用人单位称将在面试的过程中详细询问海归们留学的经历,自己赚取奖学金或学费的“穷孩子”更受欢迎。(北京晨报 记者 代小琳/文 殷楠/摄)
广州 汉语培训 汉风HSK汉语培训中心 电话: 020-86006099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