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发言:当“证书”异化为升学“筹码”
金羊网 2007-06-20
林晓蔚
平时被书包和课外作业压弯了腰的小学生,周末和寒暑假,还得由家长陪着去“赶场”,补习音乐、美术、舞蹈、体育之类,在北京,在许多大中城市,都是一道“风景”。大人小孩同“赶场”,是想“赶”来一纸“证书”。各色“证书”,据说代表着“素质教育”,但心照不宣的秘密,则是证书意味着升上好初中的机会。
如果“赶场”真能“赶”出“素质”,如果“证书”真能代表“素质”,今天中国城市的孩子们,恐怕是最有“素质”的一代,中国的“素质教育”,恐怕也快要大功告成。
可惜,我们都知道,这样的推理并不成立,因为前提不成立。
孩子们学点、懂点甚至能玩一点音美舞体,当然好,当然也是一种素质。但是,当“证书”异化为升学的“筹码”,一切都变味了。本来,“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为了纠“应试教育”之偏,但“证书”与升学挂钩,无异于是以“应试教育”的办法抓“素质教育”,结果是“应试”的范围更广了,“应试教育”的“癌变”更重了。
本来,孩子们多学点书本和课堂之外的东西,的确有利于培养素质,有利于全面发展,但证书压上了升学的包袱,便背离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变成了孩子更大的负担,频繁“赶场”,有的孩子走向逆反,有的孩子添了心病,所有的孩子都苦不堪言。比如,一位朋友的儿子,长大后要求父母搬走家里的钢琴,原因是看到钢琴,就勾起不快的童年记忆。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市教委要求小学升初中不得将“证书”当录取的依据,虽然晚了些,但也算是亡羊补牢。尤其在取消入学考试,“证书”可能“变本加厉”地“升值”的情势下,这种对症下药的举措,也许有助于“素质教育”回归本义。
但是,如果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校条件相差巨大的情况不改变,“择校”的冲动就不可抑制,教育部门“前赴后继”地针对“择校”推出的各种举措,也许治得了标,却很难治得了本。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学校总得定一个录取标准吧,不拿“证书”挂钩,会不会又生出别的“筹码”?
所以,抓紧落实教育公平,统筹合理地安排教育资源,才能真正告别“应试教育”,才有真正的“素质教育”。
上图:舞蹈课上,小姑娘累得趴在地上睡着了 李紫恒 摄
中国应试教育为何死结难解?
2008年01月15日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
记者 张乐
一场汇聚全球最顶尖数学家的大会已然在杭州结束,可一场由他们引发的关于中国应试教育的话题却余音缠绕。什么才是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如何破解应试教育的难题?抨击的同时,数学家们的理性思考和全球化视角,再度引发了国人的深思。
中国基础教育误入歧途?
中国的基础教育已步入应试教育的歧途,这似乎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归纳题型和填鸭式的教育,是应试的最有效方法,但同时却让学习的过程变得了无生趣。
中国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张英伯教授说,教案和教师教育方式的刻板僵化,正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通病。张英伯说,自己接触中学数学教学多年,却只听到两位老师敢宣称自己在授课时“只教基本概念和方法,不归纳题型”。而“胆敢”这样说的两位老师都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有着很高的教学水平。即便如此,其中一位老师还是很遗憾地陈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高三学生非常无奈地对她说,老师,我们非常喜欢听您上的课,可是我们要应对高考,所以我只能选择去B班听课。而B班的数学老师,恰恰是一位刚刚从外校调入的、有丰富的高考应试经验的老师。
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朱匡正也抱怨:“每次上课,数学老师恨不得把所有的解题方法都列在黑板上。”他说,老师这样做固然是希望他们多掌握一些知识,可是这样的“填鸭式学习”,却遏制了学生的创新习惯,时间长了许多同学都变得不愿意自己思考问题了。
今年初二的朱匡正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也是班里数学最好的学生。他说,仅仅有一次,他因为考试中看错了题,100分变成了98分。“你一定要把考试考好!”老师语重心长的一句话让14岁的他至今难以理解:老师们为何这样重视考试的成绩?
“中国的国情可能与西方国家有较大的不同”,作为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修改者和制定者,张英伯说,在中国,课标是衡量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准,因为我们的高考是统一进行的,而在西方,课标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低标准,学校的课程可以超越这一标准,还可以有各种精英中学。她说,评价体系的不同,导致中国将高考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是否优秀的惟一标准。一些地方,高考成绩同时还和老师的奖金挂钩,并几乎成为中学老师评级的惟一标准。
分身乏术 李华 绘 (资料图片)
事实上,对考试的重视,在以中国内地为代表的华人社会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台湾大学数学系教授林长寿说,台湾的数学教学也曾遭遇同样问题。1993年之前,数学教育采用传统的教材以及教法。这导致至少40%的学生在小学6年级毕业前,已经完全放弃学习数学。在检讨这些问题时,数学教育专家均归咎于传统的数学教育是“填鸭式”的教学,认为数学中的计算规则是“成人世界”的规律,这些规则的学习属于强迫性学习,并非是儿童依据自己本身想法建构出来的。
“神童”弃学:学校里“容不下”的天才儿童
2006年11月01日 来源:新华网黑龙江 吉林 辽宁频道
记者 曹霁阳、王莹、马扬
这个学期,本该在哈尔滨市一所初中二年级就读的13岁少年李铮(化名)离开了学校,回家自主学习,准备明年报考清华大学。无独有偶,为了冲击围棋职业段,11岁的锦州少年张哲(化名)也已“停学”,在家专心练棋。
李铮11岁时便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软件工程师,被誉为“电脑神童”;张哲学习围棋仅一年,就频频在各类比赛中获奖,让人不敢小视。
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天才儿童”,当家长的自然十分高兴,但很快他们就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困惑。李铮的父亲说: “孩子在学校‘吃不饱’,天赋得不到充分挖掘;在家进行个性化学习,又无法享受同龄人的正常生活。我们真不知怎么办才好。”
资料图片
家里出了个小“神童”
李铮自8岁起开始学习计算机技术。在拥有电脑后半年多的时间里,他把电脑“弄瘫”不下十多次。每次父亲请技术人员来家中修理时,他就抓住机会,一边仔细观看技术员修理电脑,一边跟前跟后问各种问题。一年后,“启蒙老师”对他说: “我会的东西你都会了,以后我该向你学习了。
2003年,李铮向父亲提出学习计算机编程的想法,父亲把送他进入一所电脑学校。小李铮如鱼得水,进步神速,还常常辅导周围的成年人同学。慢慢地,李铮开始小有名气,谁要遇到电脑疑难问题无法解决,找他准能解决。
天才加上勤奋,2004年,年仅11岁的李铮在一年之内先后获得北大青鸟APTECH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初级程序员、程序员和软件工程师资格证书,同时还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全国计算等级二级VISUAL BASIC资格证书,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软件工程师。目前,他已独立编制软件40余个,其中一些应用于黑龙江省文化、教育、公安等部门。
值得一提的是,李铮不仅是位计算机“高手”,在其它方面也小有成绩。他不偏科,小学时是学校大队体育委员,还多次获得优秀少先队员以及三好学生的称号。他爱好游泳,曾获得全国业余游泳一段段位、少年级选手、全国业余游泳锻炼之星等称号。李铮还喜欢绘画和跳绳,曾多次在学校绘画、打字等比赛中获奖。
与李铮经历相似的锦州少年张哲,在上幼儿园时便在围棋方面表现出极大天赋。2000年,为了使儿子的潜质得到充分挖掘,父亲张之江(化名)将他送进了围棋学校。小小年纪的张哲,没有让父亲失望,学习围棋仅一年,就屡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
“天才儿童”为梦想弃学回家
孩子们的天赋和成绩,为他们的父母赢得了荣誉。作为家长,当然感到骄傲和满足,可平静下来,他们感受更深的则是压力。
李铮的父亲告诉记者,李铮的求知欲非常强,虽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他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如果不能接受更专业更系统的培养,天赋得不到更进一步的挖掘,我担心他的特长在三四年后就没有什么优势了!”
今年夏天,父亲做了一个大胆决定,让李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自学初中、高中课程,参加明年高考,目标是清华大学。
对此,李铮欣然接受并信心十足:“我不觉得累,参加高考没问题。”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李铮仍按时参加游泳、跳绳等体育锻炼,生活节奏一如往常。在他遇到学习困难时,所在中学的老师会对他进行辅导。
与李铮相比,张哲的选择似乎更多了些孤注一掷的意味。在一段上午上课,下午学棋的日子过去以后,他干脆“停学”,告别了小学生活,专心准备冲击围棋职业段。
张之江说,因为全国围棋定段赛的年龄限制是17周岁,一般而言,只有在14岁之前冲击上职业段,才有可能成为国家培养对象,让儿子离开学校就是为了让他专心学棋。
张之江表示,尽管“停学”了,但每到双休日及寒暑假儿子都要进行英语、语文、数学科目的学习。他认为,只要儿子多看书,多实践,学习的效果不比在学校里差。
“天才儿童”弃学回家惹争议
父母让在某方面富有特殊潜质的子女脱离学校教育体系,单独进行才艺培养的行为是否得当?或许很多人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但谁又能对韩寒、丁俊晖等一批天才少年的一夜成名视而不见?李铮、张哲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张哲所在的锦州市凌河区吉庆小学副校长苏铭说: “我不赞同这种做法,无论孩子将来做什么,都要有基础知识作铺垫。”
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郑沪生评价说,完善的教育制度应该给有特长的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在针对一般学生的教育以外,还应该对这些孩子进行个别教育,正如孔子所倡导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温恒福说,家长的做法可以理解,但不值得提倡。义务教育既是一个国民应受的教育,也为其日后的成功提供必备的基础,家长没有剥夺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目前我国正在全力推进的新课程改革,就是强调多元文化并存,强调儿童的全面、个性发展,课程设置上跟儿童生活贴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与此同时,温恒福也表示,现行的学校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能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短腿和不足,迫使家长做出不得已的选择。这一现象说明,学校应该有一些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措施,如为其配备辅导教师、送教上门、实行弹性学制等等,而不应该把这种成本转嫁给家长。
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孟凡杰说,出现这类问题是情理当中的,哪个父母都望子成龙,但关键是怎样把家长的迫切心情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对子女进行科学教育。学校应该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集中社会资源,为挖掘孩子的潜质提供条件,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就破除了以往学校教育“大一统”带来的弊端。(完)
广州 学汉语 广州 汉语培训 外国人学汉语汉风HSK汉语培训中心 电话: 020-86006099
返回目录 相关阅读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