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象之北京
瑞姬·冯·嘉娜(德) · 时间: 2007-03-14 · 来源:北京周报
当我刚刚来到这个城市时,坦白地说,我极其缺乏在这里生活、旅行甚至是生存的知识。这都归因于我的大学期末考试,让我没有足够的时间提前为我的中国之行 “做功课”。
北京之大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它比世界上其他的国际大都市,如纽约,都要大的多。2003年我曾经在纽约生活了三个月,并在那里结识了许多英语说得近乎完美的亚洲人,他们给我造成了一种错觉,那就是,英文在中国相当普及。因此,在我想象中,至少超过一半的中国人能说英语。甚至我还大胆地在我脑海中将这个数字提升,因为我不会说一句中文甚至连一节中文课都未上过,我一直笃信,凭英文我可以在中国应对自如。再说,北京不是一个省会城市,而是中国的首都——一个国际大都市,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
当我第一次穿梭于北京的高楼大厦中,它并没有给我带来惊讶,因为我已经见识过世界闻名的国际化大都市纽约。当时,纽约让从小在德国的一个小村庄长大的我顿生敬畏,栉鳞接比的摩天大楼让我无所适从。事实上,北京给我的第一印象正是“中国的纽约”。
然而,当我和北京市民进行第一次“亲密接触”时,他们彻底改变了我对这些“英语说得很棒的人们”的看法。我从一个娶了位中国太太的“中国通”叔叔那里得知:中国掌握英语的人数远不及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时,我才知道,我那“在中国使用一点点英语”的愿望是一种奢求,人们大多期待,在外国旅游,尽管不能说自己的母语,但是至少能用英语与当地的人们交流。但是,对外国游人来说,指望中国人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基本不切实际。不过一个国家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是无可厚非的,作为游客来说,也只能一点点学会去适应它的文化和语言环境。更何况接触中文可以带给人们许多有趣的经历,中国人也都乐于见到外国游人对他们的语言感兴趣。我的经历同样有趣,尽管我一句中文不会,可是我还是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中文词汇,这样至少我可以对当地的人礼貌地说诸如“你好!”,“谢谢!”,并且,当我乘坐出租车时,我可以向司机说明我要去哪里。
中国政府一直倡导北京市民学习英语以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届时,世界各地的游客必将蜂拥而至,盛况空前。从事服务业的出租车司机和售货员必须学习一些英文的基本用语,并且通过最终测试。北京公共场合和名胜古迹的标志牌上都将添加英文说明。这些只是奥运会之前将要执行的一部分改变,相信这些改变将有助于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树立。
说实话,在北京的旅游景点,有一个现象对于西方人,是有些难以适应的,那就是人们会过度地关注你,注视你甚至直接给你拍照。尽管在北京每年有成百上千的外国人前来旅行,但是还是会有很多人在路上注视你。记得去天坛玩的那天,就有个小姑娘在我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跑到了我的身边,与我合了张影。或许注意外国人的并不是当地的北京人,而是来自其他小城市的中国人,因为北京人也许早已习惯我们西方人在他们的身边。在那些地方,也许见到外国人的机会很少。这种“好奇的注视”全世界都一样,在德国,我们也会好奇地关注一些异国来的游客。
在德国,人们对于中国饮食存在一些固有的偏见,那就是:人们在中国饭店能吃到狗肉和猫肉。抱着这样的想法,当人们来到中国,往往会留意在中国饭店的菜谱上是不是真的有猫、狗或是蛇做的菜肴。然而这随之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外国游客是看不懂菜单上面的汉字的,而有些菜是很难通过菜单上的照片辨认出来。因此,我们只好不由分说享受菜肴,相信这菜没问题。另外,中国菜桌上不乏鸡爪青蛙腿之类的菜肴,令人十分震惊。尽管这些也是瑞士、奥地利或者法国的特色菜肴。
饮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品味这里的美食也是我中国之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必须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新鲜事物,但并不意味着要尝遍每一样中国菜肴,不由分说吃了就算,而是去享受它。
我已经在这里呆了四周了,既没有得胃病,也没有食物中毒。关于这类事情,我仅听说过一次:某人吃了某外国快餐连锁店的三明治而肠胃不适,因为那里少有人光顾,沙拉酱不新鲜。
在这里我结识了很多非常友好和乐于助人的人,当我因为找不到车站或者迷路时,会有热心的人马上帮助我解决问题。唯一一种会让中国人忘记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情况就是:在公共汽车站,人们往往会排着队等待公交车的到来,然而当汽车一到站,有序的队伍立刻不见,人们会乱哄哄地拥挤进车厢。
在北京经常会遇到许多新鲜事。北京人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让北京在外国游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欧洲来的游客必须学会适应这里的一些事情和风俗习惯,因为这些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北京是一个日益国际化的大都市,但它并未失去它自身的文化和特点。正因为他们保持着本色,才能让西方人更容易了解,一个真正的北京是怎样的。
广州 汉语培训 汉风HSK汉语培训中心 电话: 020-86006099
返回目录 相关阅读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