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

 

 

 

 

当孩子们胖起来的时候

 

弗·里托 · 时间: 2007-01-29 · 来源:北京周报 2007年第4期 1月25日出版

 

  四十年前,妈妈们会对孩子们说:“不许浪费食物,没看见中国人正在饿肚子呢吗!”但那真的是老黄历了。如今的情况与当年有着天壤之别。

  一次,我坐在北京某麦当劳快餐店的角落里,静静地啜饮着一杯热巧克力,观察身边的人。这是我在中国最喜欢的一种消遣。一位母亲带着她不满八岁的儿子端着餐盘走到我身边,咚地一声坐在椅子上,开始大快朵颐。

  不一会儿工夫,小男孩已经把餐盘里的两个芝士汉堡、两盒大薯条、一杯大可乐、一个苹果派和一杯麦乐酷通通消灭干净了。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他那有条理的进餐方式--绝不是单纯地“狼吞虎咽”。使这一幕更具观赏性的地方在于,眼前的这个小男孩脸颊上全是肥嘟嘟的肉,已经近乎于肥胖的边缘了。然而,妈妈对于这样的事实不以为然,还不断地叮嘱他要多吃一点儿,并不时伸出手来轻抚他的头,轻声细语地哄宝贝进餐,自己却什么都没吃。她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那笑容里饱含着身为人母的骄傲和喜悦。她一直注视着狼吞虎咽的儿子,甚至还细心地用纸巾帮他把沾在下巴上的蕃茄酱擦干净。

  环顾快餐店里的其他食客,我发现至少还有五个小胖墩儿正在家长的陪同下大吃特吃。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突然蹦出了一个词--“大餐”。这些孩子吃起饭来的感觉不像是“有了上顿没下顿”,而是把“下顿”和“下下顿”都已经吃进肚子里了。

  看见肥胖的中国人,感觉总是怪怪的,就好像看见了一辆白色的法拉力跑车,或是看到身为武打明星的成龙突然间出现在了浪漫爱情电影里一样。毕竟,在世人的印象中,中国人一向以苗条的身材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著称。然而,最可怕的是,中国儿童的身材正在迅速膨胀,其膨胀速度简直像气吹的一样。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些“小皇帝”们已经被父母宠坏了,几乎是随心所欲。他们父母小的时候可没有这份福气。对于许多家长来说,“胖乎乎”一词就等于夸奖自己“有钱”、孩子“健康”。

  “俗语里‘大胖小子’、‘大胖丫头’的说法至今依然盛行。”著名儿童健康专家季成叶在《今日美国》1月9日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该篇报道引用中国卫生部近期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六周岁的城市儿童与三十年前相比,身高增长了2.5英寸(约合7.5公分),体重增加了6.6磅(约合3公斤)。季研究员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肥胖时代”。该报道还指出,过去十年内,中国儿童的身高有了明显增长。

  来自中国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十至十二岁的中国城市儿童中,有8%的儿童体重过重,另有15%则属于超重。事实上,超重对于这些小胖墩儿来说有着极为严重的后果。

  新华社去年六月曾刊登过一份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中国青少年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糖尿病和其他诸如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的人数正呈明显上升趋势。约1790万六至十七岁的青少年患高血压,59万青少年被确诊为糖尿病,560万青少年被查出血液脂肪含量过高。而这些疾病以前只会出现在成年人身上。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保健中心副主任夏黎在2006年6月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不无忧虑地说:“学龄前儿童的超重比例在1996年还只有0.84%;然而,这一数字在过去十年中竟然翻了5倍!”以上数据均来自于不久前该医院所做的一项有2000名青少年参与的问卷调查。

  中国政府目前已采取多种措施与儿童肥胖作战,如在学校增设或扩建操场,要求在校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一小时等等。但体育锻炼是远远不够的。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潘蓓蕾在去年11月于北京召开的中国食物与营养高峰论坛上曾表示,不平衡的膳食是导致各种健康问题的根源。

  此时此刻,身边的那位小胖墩和他的母亲已经用餐完毕,准备起身了。只见母亲依旧微笑地看着儿子,拉着他那胖胖的小手向门口走去。看着小男孩挺着圆滚滚小肚离去的背影,我想,他身上的那些赘肉算是中国人为其新的“繁荣”和生活方式付出的代价吧!

  也许,过于溺爱孩子的父母是该仔细思索飞速发展的经济与飞速膨胀的腰围之间关系的时候了,现在,他们应该学着说“不”!

  注:作者是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南非人。

 

广州 汉语培训 汉风HSK汉语培训中心 电话: 020-86006099

返回目录  相关阅读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