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三十年]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建设新农村
发端于1978年的中国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冬天,为了解决温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风险在一张包产到户的秘密约定上,按上了自己的手印,农村的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小岗村的创举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充分肯定和支持,这种适合中国农村生产力的生产经营方式很快推向全国,使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第二年,自1956年起23年未上交过一粒粮,年年吃救济的小岗村人,一下子向国家交售粮食2.5万斤。
同样是在1978年,农业大省黑龙江当年农垦的粮食产量仅24亿公斤,农业机械化率不足50%,而在30年后,这里的农业机械化率已经提高到94%,粮食产量增长近五倍,达到140亿公斤。
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书记 隋凤富:数字增长的背后,其实折射的是我们国家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跨越。
经过30年的持续发展,中国粮食总产量已经超过5000亿公斤,比30年前增长近一半。中国用只占世界7%的可耕地养活了占全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主要农产品供给呈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用事实回击了“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改革重心转向城市,加之城乡二元体制的严重束缚和粮棉价格下跌等原因,农村又出现了“卖粮难”、“增收难”、“就业难”、“负担重”等诸多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开始在农村推行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史无前例地取消了农业税,延续两千六百多年的“皇粮国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现代农业研究会理事长 梅方权:30年来,中央的政策一直是一贯的,而且坚持惠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中国政府一系列的惠农政策让千千万万种地的农民又看到了希望。
正在指挥飞机播撒农药的这位农民卢国平,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二十年前他却发誓要跳出农村。
卢国平:高二那年,家里十几亩地,全部被(一场)大雨浸掉了,劳动这么辛苦,效益又得不到保障,哪个愿去种这个地?
二十年前的卢国平真的走了出去,他种蘑菇,做柑橘买卖,1997年他还在上海开起了公司。也就是这一年,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消了统购统销,放开了粮食市场。卢国平回到家乡,租种了一千多亩低洼田,头一年就获得了丰收。到2004年,卢国平已经扩种到了7千亩,他还想要扩大再生产,然而资金周转却出现困难。就在他愁眉不展时,国家连续5年出台发展农业的中央一号文件。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直补到位。2006年又取消了征收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
在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卢国平的现代农庄茁壮成长。现在,他除了有7千亩田地,还有养殖水面1万亩,蔬菜3千亩,今年,预计收入上千万。
卢国平:我可以自豪地这样说,我是改革开放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中国农村的面貌,三十年前,中国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民有2.5亿人,今天基本上都实现了温饱。三十年前,农民每年人均纯收入只有 134元,今天增加到4140元,增长近30倍。三十年前,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8平米,今天已经提高到了30平米。
江苏省高淳县武家嘴村农民 武因春:三十年我已经搬了三次家,现在住的别墅叫“富裕别墅”。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从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中国在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同时,加速推出一系列缩小城乡差距的改革, 新农村建设起步,实施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转变。教育保障、公共卫生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一系列惠及亿万农民的民生政策开始覆盖农村。中国还决定选择具体区域进行整体改革试点。2007年6月,重庆市和成都市成为中国首次设立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承担起这项改革任务。
记者: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各个方面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中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再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新一轮的统筹城乡改革才刚刚开始,中国城乡之间的鸿沟,有望在这一轮强力改革中加速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