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三十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30年变迁
提起中国的改革开放,不能不说到安徽凤阳的小岗村。30年前,为了填饱肚子,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签订了一份合同,把公社的土地分到每一户耕种。这个在当时有违法之嫌的举动,不久被中央肯定,这就是被称为启动中国农村改革大幕的“大包干”。走过30年的小岗村,今天的情况怎样,一起走进小岗村,感受30年的变迁。
冬日的皖西大地,青绿的冬小麦覆盖大地。小岗村,就座落在这一片绿色田野当中。
村口很气派。新建的文化广场上,安放着石雕版的邓小平语录,还有这栋记录小岗村历史的“大包干纪念馆”,都凸显着这个村庄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地位。
一千多米的柏油大道,从村子中央穿过。大道两旁,错落有致的二三层小楼是村民的住房。
传统的习俗预示着,小岗村的这户村民,家里也要盖新房了。在中国农村,生活的改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房子。而村中特意保留的这几间茅草屋,还有残破的农具,则静静诉说着小岗村的过去。
茅草屋唤起的是30年前那段苦不堪言的日子。村民关友江回忆说,78年,小岗村所在的凤阳县遭遇大旱,粮食颗粒无收。穷则思变,无路可走的小岗村村民做出了大胆的选择,把原来的公有土地,分给每一户耕种。18户村民,签订了一份秘密合同,按下手印,立下生死状。
仅仅是出于填饱肚子的原始冲动,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按下手印的第二年,包产到户的小岗村有了多年没见的好收成。
小岗村率先实行的“大包干”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中国亿万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小岗村成为中国改革的传奇。告别贫穷的小岗村,人均收入从不到1000元涨到6000多元。
除了耕种自家的土地,近几年小岗村也开始借助自身的名气,办起了红色旅游和农家乐,并开始发展现代农业,引进大学生到村里创业。规模经营的蘑菇、葡萄成为村民新的收入来源。不过,小岗村的村民并不满足,他们期望着更多的改变。
“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胡锦涛在村民关友江院子里的这番讲话,唤起了村民们巨大的希望。
小岗村这次依然走在了其他地区的前面。村里的农民几年前开始尝试出租土地给有实力的企业,并从中受益。就在十几天前,村里成立了安徽首家土地流转中心。小岗村期待着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受益,让村民不断走向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