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过三十年]国企改革破冰前行
改革开放30年间,对国有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从深陷计划经济僵化泥潭,到几乎遭遇全面亏损;从三年攻坚脱困,再到深化改革做大做强,中国的国有企业正在经历着脱胎换骨的变化。
1978年,日本《读卖新闻》的记者在重庆炼钢厂惊讶地发现:一台140年前英国造的机器竟然还在使用。
当时,中国所有的企业清一色都是公有制,私营经济几近空白,全国只有15万个修车、补鞋的个体工商户。长期统包统销导致国企"缺乏生气,效率极为低下"。中国的国企改革正是在这种艰难的状况下迈出了第一步。
1986年,一幅著名的新闻照片——-《倒闭后的滋味》引起世界各大媒体的关注,新中国第一家正式宣告破产倒闭的公有制企业————沈阳市防爆器械厂一夜之间闻名全国。
只有100多名工人、负债42万的沈阳防爆器械厂的破产,做出了这样的宣告——公有制企业同样可以有生有死,这对当时许多国有企业造成了巨大的震动。从改革开放初期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的国企改革一直在艰难而稳步地推进。
1991年,山东诸城还是一个入不敷出的贫困县。
"满城尽是亏损户"是当时诸城的真实写照。而这些国企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产权不明晰。1992年,在全国对姓资姓社还有争议的时候,诸城对全市272家企业以职工入股等形式进行了股份制改革,诸城云母加工厂就是其中的一家。
一年后,这家企业就有了30万元的利润,三年后,诸城改制企业全部扭亏。当时已升任诸城市委书记的陈光,因这场大规模的国企产权改革而被大家起了外号——陈卖光。
当年,山东诸城的小企业改制被总结为"诸城经验",国企改革的主题也从1978年以来以机制改革为主让位于全新的以产权改革为主。随后,中国政府又进一步提出了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改革方案。
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国有企业以每年8千多户的速度退出,到2007年,国有企业户数从近16万户减少到了11万户,但当年上缴的税金却占到全国财政收入三分之一以上,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有进有退的改革中进一步增强。
沈阳机床集团,中国机床行业的龙头,2008年,这家国有骨干企业将以销售收入120亿的骄人业绩迈进世界机床行业的前七名。
去年才来到沈阳机床营销部的技术员韩诗典,因为设计了鸟巢镂空体,获得了企业五万元的现金奖励。对于这样的奖励,周围的同事和他都认为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强烈的竞争意识,现在已经成为国企员工一个普遍的心理状态,而为了这样的一种状态,三十年来,国有企业实施一系列的改革,初步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007年数据显示,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超过千亿元的43家,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的26家,利润超过百亿元的19家。
1978年,全国国营企业的存款和财政存款之和只有1089.9亿元。如今,国资委监管的147户中央企业一月的利润平均就有800亿元到1000亿元。2007年,全国国企资产总额增至35.5万亿元,国企也是中国绝对的纳税大户,在2007年企业所得税纳税百强排行榜中国企占有65个席位,纳税额占77.84%。
30年来,体制的不断变革,使国有企业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国有企业逐步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国有经济的活力和影响力已大大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