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过三十年]科技引擎助力发展日益凸现
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中国的科技事业迅速腾飞的三十年,通过持续不断的体制改革,科技界的内在活力得到释放,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日趋紧密,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也日益凸现。
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刚刚走出十年动乱的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农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哎呀,我当时心情特别舒畅,臭老九的帽子摘掉了,人家喊我喊袁老师啊,你好啊,辛苦了,过去是喊,老袁,你在搞什么名堂!
大唐电信集团,以研发中国3G标准——TD-SCDMA、在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上为中国争得话语权而声名鹊起,它的前身是研究通信装备的邮电科学研究院。这家建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科研院所,改制前虽然已经拥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和一批批科研成果,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果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经济效益几乎等于零。很多人都还记得,三十年前,在中国安装一部固定电话的高额费用。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梅永红:"是要花5千多块钱。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花那么多钱来装一部电话机,因为那时候我们需要技术,我们在程控技术方面,我们完全受制于人。"
一方面,科研单位大量成果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大部分工业企业由于自身缺乏创新能力而嗷嗷待哺。仅以手机为例,中国第一代手机市场,交给国外专利费2500亿元;第二代手机则交了5000亿元的专利费。
为了推动科技体制的改革,中国政府先后于1985年、1995年、1999年和2006年发布了四个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核心,就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解放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经济和市场的结合迅速激发了科技界的竞争和创新意识。
科技体制改革使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中国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从1985年2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226.51亿元,22年间增长了近100倍;改革也使中国的科技体系结构明显优化,2006年中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3003亿元,其中企业、政府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分别占到68.3%、20.9%和9.9%;在2006年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中,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各占65.7%、15.4%和16.1%——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显著增强。
2000年12月,以著名农学家袁隆平的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在深圳上市,袁隆平不但成为上市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每年还能得到200万元的科研经费。
袁隆平:我们推广一个品种,过去主要是靠科研单位和政府,现在还有企业,三方面的力量。知识产权日益被人们所认识所尊重,说明社会改变了,观点改变了。
科技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也为科技的飞跃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2008年9月27日下午,随着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舱门的徐徐开启,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穿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进入茫茫太空,中国正式成为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而此时,距中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只有16年。在中国航天事业令全世界惊讶的发展速度背后,是国家持续大规模的科技投入。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并提出"三步走"战略。中国载人工程第一步任务的完成就投入了200亿元资金,这样的投入在改革开放前是完全无法想像的。
从神舟七号到三峡工程,从青藏铁路到超级杂交稻,从水立方、鸟巢到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刻。迅速发展的科技事业,为中国的腾飞插上了一双强有力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