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三十年]周志淳和他的老照片
周志淳是北京市的一位普通市民,他们全家都喜欢照相,每逢大事必全家合影留念,二十多年一直坚持。今年,老周整理了全家一万多幅照片,这些在照片里被定格的瞬间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在历史变迁中的平凡故事。
黑白颗粒的相纸,记录了一幅全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这张照片拍摄于20多年前,爸爸周志淳正在读书,儿子在打电话,女儿穿着新衣服趴在沙发上玩耍,妻子站在沙发后幸福地微笑。
北京市民 周志淳:全家从孩子们小的时候就爱照相。当时没有钱买照相机,第一张全家福是在(山西)大同的照相馆里照的。
老周说,在照相馆里摆布的这个场景就是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想象。可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全家人挤在一间十平方米的平房里,一张土炕就占了半间屋。儿子和女儿写作业还得轮着用桌子。当时大同缺电,整个城市到了晚上都是黑乎乎的,家里只能点电石灯。
1992年,全家人相继解决了北京户口,紧接着,周志淳调入某出版社工作,妻子也“下海”经商。可住房问题一直没有落实,靠租房度日的周家,5年内居然搬了6次家。
北京市民 周志淳:第五次租的是东城区,李莲英的后院。百年老房子,老鼠特别多,最高记录一个晚上打死了八只老鼠。你看我还用照片记录下来了。
1997年,周志淳分到了一套三居室, 2004年,全家又搬入新买的商品房,也开上了自己的汽车。老周感慨,从当初的十平米到现在的一百多平米,住房面积扩大了十几倍。
北京市民 周志淳:如果算上儿子、闺女的房子,我们全家住房面积达到了300多平米。
在周家,我们还见到了这张被称为“排骨照”的全家福,这也是老周第一次用自己的相机给全家人拍照。
北京市民 周志淳:攒了半年的钱,花了差不多两个月的工资,买了这台红梅相机后,1983年全家去大同郊区的一个水库去游泳拍的。
老周说,因为人多钱少,全家人吃得最多的就是西红柿和白菜,经常是一毛钱买一簸箕西红柿,吃不完也舍不得扔,做成西红柿酱留着过冬。
随着收入的增加,老周一家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变化。1991年,儿子考上了北京八中,女儿接着考上了铁路二中。双喜临门让周志淳和妻子决定,全家上北戴河度假。周志淳带着新买的华夏牌135相机和三脚架没少抓拍美丽风景,妻子和女儿也带上了那时候十分流行的墨镜。临近黄昏,全家人还在“封神演义宫”外架上三脚架,自拍了一张“全家福”。
不久之后,酷爱摄影的周志淳鸟枪换炮,为自己置办了全套的高档单反相机,过足了瘾。后来,连妻子也爱上了摄影。
北京市民周志淳:我摄影已经40年了。这上万张照片也反映了咱们生活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业余时间拿出来翻翻,心里都觉得很豁亮。
如今,摄影已经成为老周和妻子最大的共同爱好。除了记录自家的事情,老两口的眼光也放得更远了。申奥、奥运等几个经典时刻)背着相机,老两口已经踏遍了祖国的每一个省市,非洲的斑马,澳大利亚的珊瑚也进入了他们的相框也到了新加坡、澳大利亚、肯尼亚等一些其它国家。定格美景的同时,他们也有意识地到处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让外界看看变化中的中国民众。